中山大学是老牌,没错。
中山大学这20年名气越来越大,没错。
中山大学现在发展速度很快,也没错。
只不过,这些事情让大家误以为,中山大学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有现在的实力和地位。
其实并不是。

中山大学在52系院调整,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它被拆分得仅剩下文理学院这一部分。
曾经在全国领先的多个学科院系,或独立成校,或并入其他高校。
举例来说,原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作为中国首个天文系,在1952年时迁移至南京大学。
而语言学系则搬迁至北京大学。
中国最早的现代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也独立建校,后来发展为中山医科大学。
工学院同样独立出去,如今已成为985工程院校之一的华南理工大学。
经过这次调整,中大只剩下了以文理学院为主的10余个学科,彻底失去了其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强大实力。
院系调整是依据大区进行划分的。
当时,并不存在华南区这一划分,广东省被纳入中南区,而武汉是中南区的中心城市。
广州的地位低于武汉。
北京隶属于中央直属区,其中心为北京,天津位居其次。
上海则属于华东区,上海是该区域的中心,南京次之。

中山大学的再次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后广州及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充裕的地方财政支持。
直至十多年前,中山大学的主要财政收入仍依赖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资助。
然而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开始对中山大学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得其从中央财政拨款等收入方面跃居全国前列。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广州的吸引力,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学生和师资加盟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如今的地位与实力,实际上是在过去20年间逐渐恢复并重建的。
正是在这二十多年间,中山大学逐步找回了其往日的辉煌,重新被公众视为一所“名校”。
清华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清华北大,是因为国家集中投入了大量资源。
若是想当年把这些钱投在中山大学上。
中山大学可能已经超过清华北大了。
但到了现在,报考中山大学的学生只有考不上清华北大的。
中山大学在外省的生源不好。
在浙江可能考不上浙江大学的考生也能进中山大学最高分的专业。
广东省政府对中山大学的资助可能要求中山大学多招广东省学生为代价。

中山大学的工科太差。
若当年提出与华南理工大学合并的计划成功的话,现在可能也能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并列。
但最后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合并没成,而中山医合并了,现在中大的医学八年确实也可和复旦这些大学并列。
事实上复旦大学的发展正是靠建国后的院系调整发展起来的,浙江大学也靠和浙江省内的其他学校合并发展起来。
但清华大学在当年的学科调整中成了一所理工大学,其文科到现在都无法恢复。
中山大学除了医学院外,还有工商管理。
广东的经济资源确实使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可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列。
在很多排名里中山大学的MBA项目排名也很高。
但和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在分数线方面比较,管理学院却要低,不知道是不是少了金融学本科的原因。
中山大学在理科范畴内,生物学之外的一级学科下属的优质二级学科数量较为有限。
该校也存在一些独具特色的二级学科,比如行政管理与人类学,只是这些特色学科难以成为学校的有力支撑。
以行政管理为例,虽因夏老教授的存在而排名靠前,但公共管理这一级的学科整体排名却并不理想。
中山大学的师生比情况一般。
反观中科大,其在国内的排名不算突出,但国际排名却相当优异,这得益于其良好的师生比。
在国内的排名中,中科大作为以理科为优势的理工类高校,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比似乎略显逊色。
不过,像中科大这类地理位置欠佳的学校,即便国内学科排名较高,也难以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提并论。

中大目前与复交相比仍有差距,也无法真正与华五相提并论。
这并非意味着中大浪费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或发展缓慢。
实际上,正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为中大带来了新的生机。
如果中大没有位于大湾区,或者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中未能引领潮流,那么今天的中大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牌院校。
毕竟,现在一些普通的一本院校也有百年的办学历史,但仅此而已。
清北坐拥整个国家。
复交坐拥整个长三角。
可中大真的没坐拥整个大湾区啊。
中大最多坐拥半个广州,还得给广东输血。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中山大学未能超越清北复交,主要原因是定语不当。论规模,中山大学秒杀清北复交。家门口的985不是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