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巾帼女红军,却被叛徒丈夫连累三十多年,晚年丈夫名字成禁词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1-10 02:57:35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四川巴中市东北部的通江县,有一位巾帼英雄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提起。

她就是李玉南。

李玉南16岁时投身革命,她为了人民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加入红军,并在长征途中三次穿越雪山草地。

令人唏嘘的是,她的革命生涯并未因此一帆风顺,而是因一段痛苦的婚姻经历蒙上阴影。

她的丈夫徐梦秋,曾是组织信任的红军干部,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

李玉南因这段婚姻饱受牵连,忍受数十年压抑与孤寂,晚年更是严禁家人提及他的名字。

那么,李玉南的这段婚姻究竟是如何开始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追随红军

1932年,四川通江县的冬天格外寒冷,而16岁的李玉南身着单薄的粗布衣裳,正在街头卖瓜果。

她出生在贫苦农家、每日为生活奔波已是日常。

就在此时,一队整齐的红军战士进入了街道。

李玉南的目光被他们吸引,在寒风中,她看到了这些士兵脸上坚定的神情,和他们腰间别着的手枪。

那一刻,她的心中涌动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激动与向往。

随着红军到来,街头纷纷传开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消息。

李玉南目睹了红军揭开地主豪绅的丑恶行径,为穷苦百姓打抱不平,亲眼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为民除害”。

她心中升腾起一股仰慕之情,仿佛眼前的这群人不再只是陌生的军人,而是天降的“解救者”。

更让她震撼的是,红军还在大街上设立了施粥摊,免费为贫苦人家施粥解饥。

李玉南的肚子也早已因饥饿而疼痛,犹豫片刻后,她怯生生地走向施粥摊,接过了一碗热腾腾的米粥。

喝下第一口后,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那碗粥不仅填饱了她的胃,也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焰。

回到家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将想要参军的想法告诉了母亲。

结果,母亲怎么都不同意,还打了她。

不过,母亲的愤怒和打骂并没有让她改变初衷,反而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但李玉南知道,若继续执意参军,母亲定然不会轻易同意,于是,她悄悄去了报名点登记。

从此,她背起简陋的行囊,毅然投入了红军的行列,开始了她新的征程。

长征三过雪山草地

1934年,红军踏上了前所未有的长征之路,李玉南也随之加入这场艰苦卓绝的征程。

年仅18岁的她,未曾想过这段路途将是如此险峻,而前方等待着她的,也不仅仅是崎岖的山路和难耐的饥饿。

第一次过草地时,队伍进入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沼泽地。

李玉南跟随队伍小心翼翼地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深陷的泥沼中。

湿冷的泥浆不断渗入鞋子,她感到脚底传来一阵阵刺骨的冰冷。

她抬头看去,前方的战士们或是咬牙默不作声,或是紧锁眉头,而她身旁的一位女战友甚至已因体力不支跌倒在地。

看到这一幕,李玉南心头涌上一丝恐惧,但很快,她暗自坚定心志,咬紧牙关,扶起了身旁的战友,一步步向前迈进。

在长征的途中,粮食的短缺让饥饿成为每个人最常面对的困境。

食物越来越少,战士们不得不啃咬皮带充饥,甚至靠嚼草根来维持体力。

即便如此,所有人依然选择默默忍受,深知这是革命路上必须跨越的险途。

进入第二次草地时,夜晚的温度骤降,战士们仅靠单薄的衣物御寒,冷风刺骨。

李玉南蜷缩在地上,手脚冰冷,几乎麻木。

她在这时发现,有不少战友们已被冻得瑟瑟发抖,甚至有人倒在地上再也没能起来。

因此,每次清晨,她总会巡视身旁的战友,生怕有人被寒冷夺去了生命。

第三次穿越草地,李玉南所在的队伍已被伤病和饥饿折磨得疲惫不堪。

许多战士的脚已磨出水泡甚至化脓,体力接近极限,连移动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

就在大家心力交瘁之际,战友们带来了军中的新剧团,用欢快的鼓点和振奋的号子再次唤起大家的斗志。

李玉南注视着那些小演员们,他们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坚定和勇敢,每一个鼓点都让她的心跳愈发有力。

一路上,她不止一次地目睹战友们倒下,寒冷、饥饿和伤病在无情地夺走大家的生命。

可李玉南始终没有放弃,每次被险阻绊倒,她便会扶着身旁的树木或石块站起身来,继续向前。

每当想起这段旅程,她会告诉自己,这就是她为革命付出的代价,是为了更多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而选择的道路。

嫁与叛徒

1937年,长征结束后,李玉南终于抵达延安,开启了她的学习生活。

只是,她并未想到,命运将她推向了一场难以挣脱的婚姻,也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一道永难愈合的伤痕。

经组织介绍,李玉南和高级干部徐梦秋成为了夫妻。

徐梦秋在长征途中双腿被冻伤,不得不截去小腿。

他生活不便后,组织便希望能找到一个善良又能吃苦的女性陪伴他度过余生,李玉南成为了那个人。

婚后,李玉南告别了在部队中的任务,专心照顾丈夫。

徐梦秋常年腿疾,行走不便,李玉南事无巨细地料理他的生活,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漫长的夜晚。

不久后,组织上决定送徐梦秋去苏联治疗,并建议李玉南随行,照顾他的生活。

李玉南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心中甚至隐约期待着在异国他乡学习更多知识和革命经验。

可她的这份希望却被一次意外彻底粉碎。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徐梦秋的治疗计划也因战事停滞。

斯大林号召所有在苏联的外国人参加反法西斯战斗,李玉南和徐梦秋作为中共派出的革命者,自然也在支援之列。

只是,徐梦秋因腿疾无法参战,只能选择回国,但命运的恶意不止于此。

徐梦秋选择了一个名叫盛世才的新疆军阀,将希望寄托于此人身上,与他共谋革命。

可盛世才关键时刻倒戈,投靠了国民党。

这样一来,身处新疆的李玉南与徐梦秋被盛世才投进了国民党的监狱。

在监狱的日子里,李玉南抱着信念挺过了严苛的环境,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也会和自己一样坚守信仰,熬过这段艰难时光。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徐梦秋竟然在国民党的诱惑下动摇了。

他接受了敌人的条件,在文件上签了字,承认脱离党组织,甚至自书“悔过书”。

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李玉南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那个曾经为革命献身、为理想甘愿受苦的丈夫,竟会选择在敌人面前屈服。

几天后,她终于与徐梦秋见了一面。

徐梦秋坐在她面前,眼神中带着几分无奈,似乎想要解释些什么。

但李玉南心中已然冰冷,她冷冷地打断了他,将离婚的意图明确地告诉了他:“我不能跟一个叛徒生活在一起。”

离开监狱后,李玉南带着孩子返回家乡,从此与徐梦秋断绝了关系。

禁忌的名字

李玉南原本以为,自己回到家乡后可以平静生活,但丈夫的“叛徒”身份却成了她身上甩不掉的阴影。

解放后,她的革命身份因徐梦秋的背叛而受到质疑,多年老战友与组织对她开始冷眼旁观,她也被迫接受各种审查。

这些指责和质疑犹如一道道冰冷的鞭痕,将她的内心折磨得支离破碎。

之后,往日的革命荣光在漫长的审查与冷遇中渐渐黯淡。

为了避开他人的指点,李玉南深居简出,默默地在家中抚养孩子,以普通干部的身份任职,过着低调而隐忍的生活。

尽管如此,李玉南从未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

她的生活虽然困苦,但她希望孩子们能继承她的坚强与忠诚,成为有担当、有信仰的人。

同时,她内心深知,自己既希望孩子们了解自己的信仰,也必须将他们与徐梦秋的“叛徒”身份彻底割裂。

每当孩子们偶尔提到“父亲”二字,她都会厉声打断,甚至严厉警告他们:“以后不许提他的名字!”

孩子们从未见过母亲如此严厉,也渐渐明白了这份沉默背后的痛苦。

从此,那个名字在家庭中消失,成为一条不可触碰的禁忌。

随着时间推移,李玉南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被一次次重新审查,甚至被取消了职务,长年遭遇冷落与打压。

直到1986年,组织才正式恢复了她的红军身份,承认了她的功绩。

晚年,李玉南虽然依然保持低调,但偶尔会在一些访客前敞开心扉,谈起那个无法逃避的过去。

她平静地说起自己当年为何选择徐梦秋,语气中不带任何责怪,却有种令人心酸的无奈。

或许,她并不期望别人的理解,只是希望能在余生的时光中,逐渐放下内心的伤痛,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结语

2010年,李玉南在通江因病去世,享年95岁

李玉南的一生,是一段充满传奇与苦难的革命历程。

从投身红军到三过草地,从为信仰舍身忘己到为革命牺牲个人幸福,她用顽强的意志诠释了革命者的忠诚。

可命运却以残酷的方式惩罚了她,最终,她因丈夫的背叛被误解、被孤立,背负上了沉重的枷锁。

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或许她从未真正释怀,但她选择了用坚韧去面对人生的风雨。

当她晚年重新被承认为红军战士时,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平反,也是对那段沉痛历史的铭记。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07年6月6日 关于《出卖毛泽民:“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叛变始末》的报道

工人日报 2023年9月28日 关于《工运史话|忠诚与背叛——在生死考验面前:铁肩膀与软骨头》的报道

0 阅读:121

具光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