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宝石的基本性质与鉴定方法(上)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12-09 13:02:43

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讲解:04、合成红、蓝宝石及鉴别,05、优化处理红、蓝宝石的鉴别。

红、蓝宝石皆归属于刚玉族矿物,与金刚石、绿柱石、金绿宝石并列为世界名贵宝石。

著名的卡门露西亚红宝石 著名的卡门露西亚红宝石

红宝石因成分内含铬元素,而呈现出红至粉红色,其含量愈高,颜色便愈发鲜艳夺目。血红色的红宝石最受众人珍视,俗称为“鸽血红”。它乃是尊贵与富裕的象征。故而,在英、法等国度,红宝石是用于装点王冠或王室象征之物的主要宝石,尤为突出的是,以色列将红宝石视作部族的象征。

红宝石为七月生人的诞生石,亦是水晶婚(结婚 15 周年)与红宝石婚(结婚 40 周年)的纪念石,其象征着高尚、爱情、仁爱,代表着美好、永恒和坚贞不渝。

蓝宝石戒指

蓝宝石,是除去红色的刚玉宝石以外,其他颜色刚玉宝石的统称。在宝石市场中,将深蓝色且带有紫色的蓝宝石称作“男性蓝宝石”,浅色的蓝宝石则称为“女性蓝宝石”。国际宝石界将蓝宝石定为“九月生辰石”,其象征着忠诚与坚贞。据说蓝宝石能够护佑国土和君王免受侵害,素有“帝王石”之谓。

01、红、蓝宝石的基本性质

01-1、矿物名称

红宝石、蓝宝石的矿物名称为刚玉。

01-2、化学成分

刚玉的化学成分为铝的氧化物,化学式Al2O3。含微量杂质元素Fe、Ti、Cr、Mn、V等,杂质元素可以离子形式代替晶格中的Al3+,也可以矿物包体形式存在于晶体中。

01-3、晶系及结晶习性

刚玉属三方晶系,晶体常呈六方桶状、柱状、板状或叶片状等外观,在晶面上常有横纹。

01-4、光学性质

01-4-1、颜色

刚玉宝石颜色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可见光光谱中的所有颜色。刚玉属他色矿物,其中Cr主要导致红色,而Fe、Ti的联合作用导致蓝色。

刚玉宝石颜色

01-4-2、光泽及透明度

透明至不透明,亮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

01-4-3、光性

一轴晶负光性。

01-4-4、折射率和双折射率

折射率值1.762-1.770;双折射率0.008-0.010。

01-4-5、多色性

有色刚玉宝石均具二色性,其强弱以及色彩变化均取决于自身颜色及其深浅程度。

01-4-6、吸收光谱

A、红宝石

具有Cr吸收光谱,红区:694nm、692nm、668nm、659nm吸收线,黄绿区:620~540nm的吸收带,蓝区:476nm,475nm强吸收线,468nm的弱吸收线,紫区:全吸收。

红宝石的吸收光谱

B、蓝宝石

显示铁吸收光谱。蓝区:450nm吸收带或450nm、460nm、470nm的吸收线 。

蓝宝石的吸收光谱

01-5、力学性质

01-5-1、解理

刚玉宝石无解理,但因聚片双晶可产生裂理。

红宝石晶体上出现的菱面体方向裂理

01-5-2、硬度

摩氏硬度为9,略具方向性。

01-5-3、密度

密度4.00(±0.005g/cm3)。一般情况下红宝石的密度略大于蓝宝石的密度。但山东深蓝色蓝宝石密度高的可达4.17g/cm3。

02、红、蓝宝石的品种

02-1、依据颜色的品种划分

依据颜色的品种划分为红宝石和蓝宝石。

02-1-1、红宝石

红色的刚玉宝石,包括浅红到深红,所有红色色调为主的刚玉宝石。

02-1-2、蓝宝石

除去红色系列以外的所有颜色的刚玉宝石,包括白色、蓝色、黄色、绿色、黑色等多种颜色。

02-2、依据特殊光学效应的品种划分

02-2-1、星光红、蓝宝石

内含丰富的金红石包体,不同方向的金红石在平面内呈60°角相交,加工成弧面形宝石后显示六射星光,偶尔也有双星光现象,构成十二射星线图案。

星光红宝石、星光蓝宝石

02-2-2、变色蓝宝石

少数蓝宝石具变色效应,在日光下呈蓝色、灰蓝色,在灯光下呈暗红色、褐红色,变色效应一般不明显,颜色也不十分鲜艳。

变色蓝宝石

02-2-3、“达碧兹”红宝石和蓝宝石

“达碧兹”红宝石有6条不会移动的臂,主要为红宝石的母岩及大量包体组成。

“达碧兹”红宝石

“达碧兹”蓝宝石中同样有6条固定的臂,臂和色带区域的属性仍为蓝宝石。这些臂和色带主要是由于其中微量元素Fe的分布不均造成的。

“达碧兹”蓝宝石

03、红、蓝宝石及相似宝石的鉴别

03-1、红宝石及相似宝石的鉴别

红宝石的仿制品品种很多, 可以说各种红色的宝石品种都可称为红宝石的仿制品。在外观上与红宝石相似宝石主要有红色尖晶石、红色石榴石、红色电气石、红色绿柱石、红色锆石、红柱石、红玻璃及红宝石拼合石。

03-1-1、与红色尖晶石的鉴别

红色尖晶石颜色与红宝石极为相似, 但红尖晶石常常带有褐色色调; 没有多色性;偏光下全消光(全暗),有时显示波状异常消光现象; 折射率值1.720, 小于红宝石的1.762, 并且没有双折射率; 相对密度值小于红宝石; 吸收光谱缺少蓝区的三条吸收线;荧光呈红色但较红宝石弱; 显微镜下可见八面体状的晶体包体或负晶。

03-1-2、与石榴石的鉴别

石榴石颜色通常较红宝石深, 呈褐红-暗红色, 镁铝榴石有时呈浅黄红、浅粉红色; 偏光镜下全消光, 但有时呈现四明四暗的异常现象; 石榴石无二色性也无荧光; 镁铝榴石和铁铝榴石光谱都与红宝石的光谱不同, 没有693nm 的荧光发射线; 显微镜下石榴石的针状金红石针二组近直角相交, 另一组不在该平面内, 而红宝石内三组金红石针呈现出120°或60°夹角。

03-1-3、与红色碧玺的鉴别

红色碧玺为桃红色并带有褐色或橙色色调; 二色性极为明显, 为深红/浅红, 红宝石的二色性为红/橙红; 红色碧玺的折射率值1.620 -1.640 和相对密度值3.05 明显小于红宝石; 双折射率0.014-0.020大于红宝石; 在偏光下可见黑十字光轴图; 在显微镜下(适当方向)可见到红色碧玺的后刻面棱重影; 红色碧玺还具有针状和管状以及不规则状的扁平状液态包体。

03-1-4、与红色绿柱石的鉴别

红色绿柱石的折射率值和相对密度值明显低于红宝石, 故光泽比红宝石光泽弱, 没有特征吸收谱和荧光。

03-1-5、与红色锆石的鉴别

红色锆石颜色通常不够鲜艳和纯正, 总带有褐色或灰褐色, 外观与优质红宝石差异较大; 折射率值由于超过折射仪的测试范围而无法测到; 锆石的相对密度较高, 掂重明显大于红宝石; 锆石通常显示653.5nm的特征吸收谱; 无紫外荧光; 放大镜下或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锆石的后刻面棱的重影; 由于宝石脆性大也常见宝石腰棱及刻面棱的磨损和缺口。

03-1-6、与红玻璃的鉴别

玻璃为常见的仿制品, 在偏光镜下全消光或黑十字异常消光; 折射率值不定, 通常为1.45-1.70之间, 偶尔会大于1.70, 通常小于红宝石的1.762; 相对密度多变, 在2.60左右, 也小于红宝石的4.00; 吸收光谱可能除红色外全吸收, 也可能在黄、绿区吸收显示稀土谱; 显微镜下可见气泡、漩涡纹等内部特征。

坦桑尼亚松盖阿鸽血红红宝石 参考图片

另外, 红宝石的典型吸收光谱也能与其仿制品进行区分。

03-2、蓝宝石及相似宝石的鉴别

与蓝宝石相似的宝石有蓝色尖晶石、蓝锥矿、堇青石、黝帘石、蓝色电气石、蓝玻璃及蓝宝石拼合石。

03-2-1、与蓝色尖晶石的鉴别

与蓝宝石物理参数不同, 只有一个折射率值 (1.718),偏光下全消光, 无二色性,在黄区、绿区、蓝区有4条铁吸收谱, 内部有八面体晶体包体和负晶。

03-2-2、与蓝锥矿的鉴别

蓝锥矿颜色特征与蓝宝石相似, 但具强多色性, 通常顶刻面观察为蓝色, 平行腰棱观察为无色, 与蓝宝石蓝绿色或绿蓝色明显不同。蓝锥矿的双折射率很大, 达0.047,而且为正光性, 显微镜下刻棱重影明显。蓝锥矿色散很强(0.066),虽然部分被体色所掩盖, 但切工优良的蓝锥矿显示生动的外观。此外, 蓝锥矿在短波紫外光下具亮蓝色荧光, 而蓝宝石为惰性或弱荧光。

03-2-3、与堇青石的鉴别

堇青石折射率值较低(1.54 -1.55),宝石表面光泽较蓝宝石弱, 相对密度低(2.65),在3.32的重液中上浮而蓝宝石下沉。肉眼可见明显的多色性, 顶刻面通常蓝色, 另二个方向为蓝紫色和浅黄色。与蓝宝石不同, 堇青石可能在黄区、绿区和蓝区有吸收带。

03-2-4、与黝帘石的鉴别

黝帘石的蓝到紫色品种商贸市场称为坦桑石, 它具有强的三色性分别为蓝色、紫色和绿色, 热处理的黝帘石仅呈现蓝色和紫色。黝帘石相对密度值3.35较蓝宝石低, 在3.32的重液中缓慢下沉, 而蓝宝石则迅速下沉。黝帘石折射率1.70左右比蓝宝石小很多。

03-2-5、与蓝色碧玺的鉴别

蓝色碧玺为灰蓝色, 二色性极为明显, 为蓝/浅蓝, 蓝宝石的二色性为蓝/蓝绿;碧玺的折射率值1.620-1.640 和相对密度值3.05 明显小于蓝宝石; 双折射率0.014-0.020大于蓝宝石, 在显微镜甚至放大镜下(适当方向)可见到碧玺的后刻面棱重影。

03-2-6、与蓝色玻璃的鉴别

玻璃为常见的仿制品, 在偏光镜下全消光或黑十字异常消光; 折射率值不定,为1.45-1.70之间, 偶尔会大于1.70, 通常小于蓝宝石的1.762; 相对密度多变, 一般在2.60左右, 也小于蓝宝石的4.00; 吸收光谱可在黄、绿区吸收显示稀土谱; 显微镜下可见气泡、漩涡纹等内部特征。

参考图片

作者: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资深珠宝投资顾问。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高级技师(国家一级)、美石嘉珠宝创始人、担任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从事中国玉文化研究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工作多年。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系统宝石学》、《宝玉石鉴定与检测技术》和《珠宝首饰检验》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1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