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中的包裹体呈现出形状、色彩与光影的奇妙世界,其鲜明灵动且变幻无穷,令人尽享美的熏陶,心生愉悦之感。宝石包裹体的艺术性排布因均衡而尽显优雅之态,此乃大自然创作才华多样性的有力见证,亦是我们惊叹与欢愉的无尽源泉。大自然从不满足于现状,它以艺术的魅力向我们展现宝石世界的典雅与完美,彰显无穷的创意与神奇。

尖晶石的八面体负晶
宝石中的包裹体是在宝石生长的环境中形成的, 可以反映宝石的成因, 在宝石的鉴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区分天然与合成、优化处理宝石的重要特征。
01、宝石中包裹体的分类01-1、依据包裹体的相态分类
依据包裹体的相态特征, 可将包裹体分为固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
01-1-1、 固相包裹体
固相包裹体指宝石中的包裹体的存在形式为固体状态, 也称晶体包裹体。如红宝石中的磷灰石晶体包裹体,钻石中的石榴石, 红宝石和水晶中的金红石等。

缅甸红宝石中磷灰石包裹体
01-1-2、液相包裹体
液相包裹体指以单相、两相的流体为主的包裹体,最常见的液体为水、溶解盐(石盐水、含碳酸的水),有机液体也偶有出现。例如, 蓝宝石中的指纹状包裹体和红宝石中的指纹状包裹体、托帕石中的三相不混溶的液态包裹体等。

蓝宝石中的指纹状包裹体
01-1-3、气相包裹体
气相包裹体指主要由气体组成的包裹体, 如琥珀中的气泡、合成红蓝宝石和玻璃中的气泡等。

合成蓝宝石中球形管状串连气泡
01-2、依据包裹体的相态数量分类
依据包裹体的相态数量, 可将包裹体分为单相包裹体、两相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
01-2-1、单相包裹体
单相包裹体指以固相、液相或气相单一相态存在的包裹体, 其多为单相的固态包裹体, 在合成宝石中也常见单相的气态包裹体(即气泡)。

红宝石中柱状角闪石包体
01-2-2、两相包裹体
两相包裹体可以是气-液(如指纹状包裹体多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液-液(如黄玉中的两相不混溶的液态包裹体)、液-固两相包裹体。

气-液两相包裹体
01-2-3、三相包裹体
三相包裹体主要指同一包裹体内含有气-液-固三相或液-液-气(液-液指两种不溶的液体)三项包裹体, 如祖母绿中常见的由石盐-气泡-水构成的三相包裹体。

祖母绿中的石盐-气泡-水三相包裹体
01-3、依据形成的相对时间顺序分类
依据包裹体与宝石形成的相对时间, 可将包裹体分为原生包裹体、同生包裹体和次生包裹体。
01-3-1、原生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在寄主宝石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被包裹到后来形成的宝石晶体中。岩浆在结晶时, 遵循一定的顺序, 有些矿物会先结晶, 有些矿物会后结晶, 原生包裹体就是被后结晶的矿物包裹其中的, 例如锆石、磷灰石一般都是先结晶的矿物, 常被包裹于其他矿物内。

祖母绿中的纤维状透闪石包体
原生包裹体的形成主要与介质环境(如成矿溶液成分和浓度的变化)及晶体的快速生长有关。宝石中的原生包裹体都是固态的, 它可以与寄主矿物同种, 也可以不同种。原生包裹体通常是各种造岩矿物, 如阳起石、透闪石、云母、磷灰石、钻石、铬铁矿、锆石、金红石、透辉石、橄榄石、石榴石等。存在原生包裹体的宝石如钻石包裹橄榄石、祖母绿包裹透闪石等。合成宝石一般不存在原生包裹体, 但对于有种晶的一些合成方法, 也可把合成宝石中的种晶视为一种原生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能够反映宝石矿床母岩, 是重要的产地特征。例如, 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中的白云母、缅甸抹谷蓝宝石中的方解石、桂榴石中磷灰石原生包裹体, 都是反映母岩特征的原生包裹体。原生包裹体还能鉴别天然宝石和合成宝石。例如, 合成水晶中可能含有种晶。
01-3-2、同生包裹体
同生包裹体是指寄主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包裹体, 它们的形成主要与晶体的差异性生长、晶体的不规则生长结构、晶体的生长间断、溶液过饱和度的变化、外来杂质的出现、体系温度或压力的突然变化等因素有关。

同生包裹体
同生包裹体可以是固态的, 也可以是含有呈各种组合关系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甚至空洞或裂隙等, 还可以是导致分带性的化学组分变化所形成的色带、幻晶等。例如, 海蓝宝石的管状包裹体、尖晶石的八面体负晶、水晶中的六方双锥状气液两相包裹体、刚玉中的六方生长色带、孔雀石环带构造等。
同生包裹体能够反映宝石矿床的成矿作用的特征,可以作为天然宝石的鉴定特征和宝石的产地特征, 例如, 哥伦比亚祖母绿含有典型的三相包裹体; 也可以指示宝石天然或者人工成因, 例如助溶剂法合成红宝石中的助溶剂,水热法合成祖母绿中的铂金片,以及玻璃中的气泡和流纹; 还可以形成独特的宝石品种, 例如发晶。
01-3-3、次生包裹体
次生包裹体形成的时间晚于寄主矿物, 可因固溶体出溶作用、应力释放、机械破裂、交代作用、充填作用等形成。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下, 已形成的包裹体可能会继续出现变化, 如因裂隙的愈合、子矿物的进一步出溶、宝石的变形等使包裹体的形态、大小、成分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这些改变后的包裹体就是次生包裹体。如锆石、磷灰石等宝石中因包含有放射性元素而出现的放射晕圈; 橄榄石、尖晶石等宝石中的固态矿物包裹体与主晶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在后期地质热事件中因出现膨胀或收缩而产生的荷叶状、蜜蜂翅状、盘状裂隙; 长石类宝石在后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因固溶体分离而出现的条带状结构; 宝石中部分裂隙的愈合而形成的指纹状、云翳状、网状包裹体等。

热处理的红宝石中的金红石融化呈点状分布
某些次生包裹体是人为导致, 经优化处理的宝石含有一些次生包裹体。如红蓝宝石的热处理往往会导致内部固态包裹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使之发生爆裂而在周围产生次生裂隙, 也会使宝石中存在的 Fe、Ti出熔,形成金红石针, 也可使同生的针状金红石包裹体熔蚀, 形成呈点状排列的金红石, 这些都可以作为宝石热处理的鉴定特征。
另外, 宝石的染色处理、充填处理也可视为次生的包裹体; 扩散处理造成的颜色在刻面宝石的腰棱部位的颜色集中、激光打孔处理和KM处理钻石(一种新的激光处理钻石)。“KM”为“Kiduah Meyuhad”的缩写,其希伯来文的原意是“特殊的钻孔”。该法用于处理伴有内部裂隙的黑色包裹体。方法为使用一束或多束脉冲激光聚焦在包裹体上, 激光产生的热导致内部裂隙形成, 并随着激光焦点向钻石表面的移动, 就形成了从包裹体到钻石表面的连续裂隙。这种裂隙呈羽毛状, 而不产生管状孔洞。激光处理后, 将钻石浸泡在强酸溶液中煮沸, 达到溶解包裹体的目的。
其鉴定特征是该方法会诱发的连续裂隙常产生很多互相平行的小解理,并呈现出蜈蚣状的特征和裂隙中可能残留有黑点, 所留下的痕迹和裂隙也可视为次生包裹体。
对宝石优化处理的方法不同, 所出现的包裹体特征也不同。因此,正确判别次生包裹体是鉴别宝石是否经过优化或处理的重要证据, 在宝石鉴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02、 宝石中包裹体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宝石包裹体的研究在宝石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鉴定宝石品种、区分人工优化处理宝石同时区分天然、合成宝石。
02-1、鉴定宝石品种
各种宝石之间各项物理常数有时是重叠的, 这时宝石中的包裹体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紫色方柱石中常含有针状包裹体, 以此可以同紫水晶相区分。
02-2、区分人工优化处理宝石
经过优化处理的宝石通常都会留下不同的包裹体,可以此为鉴定依据。例如,染色处理翡翠, 颜色会在颗粒间隙或沿开放性裂隙富集。染色石英岩(商业上常称为“马来玉”)颜色沿石英颗粒及开放性裂隙分布。

染色处理翡翠
02-3、区分天然、合成宝石
天然宝石与合成宝石在各自的生长环境中都留下了生长痕迹, 通过这些痕迹可以有效地将它们区分开, 并能够据此来确定宝石的合成方法。例如, 焰熔法合成的红宝石中经常可以发现弯曲生长纹,而六边形生长环带是天然蓝宝石的标志,通过红宝石中三组平行排列的针状金红石包裹体可以认定其为天然红宝石, 同时这也是星光红宝石中星光的产生原因。

焰熔法合成的红宝石中的弯曲生长纹
02-4、区分宝石的产地
依据宝石中的包裹体及其组合特征能提供宝石生成环境的成因信息。矿物包裹体通常揭示了宝石产出母岩的矿物组成, 气液包裹体和生长特征反映了宝石生长的成矿溶液的组成、温度、压力、盐度等地球化学条件, 溶解特征和变形特征记录了宝石形成后所经历的熔蚀及各种地质作用改造的地质过程。如岩浆岩中一般为固相包裹体, 伟晶岩中的宝石及热液作用形成的宝石气液包裹体比较多。某些宝石中的包裹体仅在特定的产地出现, 如氟碳钙铈矿包裹体仅在哥伦比亚木佐矿区产出的祖母绿中所独有等。但是, 大多数情况下, 靠单一的矿物包裹体的存在不可能对宝石的成因及产地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必须掌握特征包裹体的组合特征及丰富的知识, 从而进行综合判断。
02-5、宝石的质量和分级
宝石中的包裹体是宝石鉴定、分级的重要依据。评价宝石的净度时要考虑包裹体的大小、数量、位置、颜色以及包裹体成像的数量等对宝石质量的影响。包裹体并不总是影响宝石的质量, 美丽的星光效应和猫眼效应就是因为包裹体而产生的。

产生星光效应的包裹体
03、作者简介作者: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资深珠宝投资顾问。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高级技师(国家一级)、美石嘉珠宝创始人、担任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从事中国玉文化研究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工作多年。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珠宝首饰鉴定师》、《宝石学教程》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