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这一称谓源自中国古代,尤其是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相关联。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摸金校尉最初出现在东汉末年,其概念源自汉代陈琳所作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在文中,陈琳代表袁绍指责曹操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等职位,目的是为了盗掘古墓、搜寻财宝以充军饷。
关于摸金校尉的真实存在性,历史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方面,正史并没有直接而明确的记载证实曹操确实设立了这样一个正式官职来专职盗墓。《为袁绍檄豫州》作为一篇出于战争宣传目的的檄文,其内容可能含有夸张或虚构的成分,旨在抹黑曹操。另一方面,考虑到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战乱频仍,各路军阀为了筹集军资,确实有可能进行盗墓活动,而“摸金校尉”可能成为了这类行为的一个代名词或者对从事此类活动人员的非正式称呼。
因此,可以说摸金校尉作为一个具体官职的存在缺乏确凿的正史证据,但作为盗墓者或特定盗墓行为的象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并在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被广泛传播和浪漫化,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