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OpenAI、DeepSeek等大模型发展,带来算力、数据传输等需求的激增。以算力需求为例,据GGII发布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通用计算算力将达3.3 ZFLOPS(FP32),AI算力需求将达到864 ZFLOPS(FP16)。
AI大发展时代,网络架构重构迫在眉睫。如何重构网络架构,让网络匹配智能时代需求?新质互联网(Net5.5G)成为破局关键。新质互联网将推动网络架构“高通量传输、确定性体验、智能化调度”三位一体代际革命。
在这场重构互联网基因的变革中,运营商作为网络建设主力军,该如何加速自身网络迭代升级,为客户提供高效入算、无损联算的算网产品与服务?如何实现数据高效、无损传输?如何借助AI技术开展创新服务?
笔者近期在WinWin高端访谈间,对话了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他为我们分享中国联通在新质互联网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智算布局,构建领先算力产品服务
大模型时代,算力宛如汽车发动机,是推动大模型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动力。千行万业期望算力如水电一样,成为随需随取的基础设施。这就要求运营商构建高效入算、无损联算的领先算力产品与服务。
运营商该如何构建这样的算力设施?“2024年,中国联通积极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和智算网络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唐雄燕给出这样的回答。
一方面,完成智算中心全面布局。过去一年,中国联通在内蒙古、上海等多地建设大规模智算中心,并携手华为等产业伙伴,成立“中国联通智算联盟”,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合作。
另一方面,实现智算网络技术多项创新突破,如2024年5月中国联通开展从上海到宁夏3000公里长距RDMA海量数据入算场景可行性验证,将端口带宽利用率从20%提升到90%;2024年年底在杭州与金华两地间实施业界首次30TB样本数据跨200公里存算分离拉远训练,训练效率高达97%以上。
今年初,中国联通在上海临港智算中心完成AI大模型300公里分布式协同训练试点,验证跨DC长距协同训练技术商用的可行性与高效性,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全新基于高性能网络的分布式算力解决方案。
联数网赋能,筑牢数据流通双能力
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数据作为“燃料”。比如,GPT-3这样具有175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语言模型,训练数据量达到数百TB甚至更多。这需要数据在各节点之间的高效流转。
中国联通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了于高通量传输、高安全保障、高质量服务的IP承载网,构建了“联数网”,实现端到端高效、无损、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保障。
中国联通如何做到?唐雄燕表示,早在2024年5月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联通首次推出“联数网”方案,以“可信接入、可信连接、可信监管”为核心,应对数据安全需求,促进数据高效流通。
中国联通“联数网”方案不仅具备强大的传输能力,更从体系上保障数据安全,通过构建从供给方到需求方、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确保数据流通的完整、高效、可靠和安全。
具体而言,“联数网”筑牢两大能力,实现智能时代端到端高效、无损、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保障。
其一,构建高通量网络能力。据悉,中国联通在2023年就提出高通量概念,并将其引入到数据传输领域,发布《高通量数据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白皮书》。该技术核心理念是面向智算业务海量数据传输,通过增大有效带宽,提高单位带宽下的数据传输体量,以增大数据通量。
唐雄燕介绍,该技术通过任务式服务传输能力满足高通量数据的弹性带宽要求,即根据用户数据传输的时效性要求,按单次传输的任务调节专线带宽;通过拥塞控制、负载均衡等技术,实现基于IP的广域无损传输。
“很好满足Tbit级别以上数据的高效传输,为数据流通提供了高速高效、弹性灵活的传输能力。”唐雄燕讲道。
其二,形成高安全保障能力。唐雄燕介绍,中国联通基于三大维度形成保障能力,犹如为数据传输构建了如智慧物流体系般的智能系统。
具体而言,中国联通基于数据标识与网络标识协同的“网随数动”创新方案,构建数据与网络协同体系,为数据流通提供可信可控和差异化承载能力;基于应用感知APN技术的差异化承载能力,保障关键数据的可信路径传输;基于APN的电子围栏,可限制数据流通范围,结合随流检测技术,可实现数据流通路径的监测溯源和可视化呈现。
AINet驱动,做好大模型时代创新服务
如今最火莫过于大模型。据悉,DeepSeek增长1亿用户仅用7天,2024年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一年增长33倍至16.5亿次。
运营商也在积极布局,利用AI开展创新服务,努力抓住大模型风口。比如,中国联通全面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针对热门的DeepSeek-R1模型,中国联通提供了专属算力方案和配套环境。
中国联通有何利器,能快速适配新业务需求?对此,唐雄燕指出,中国联通算力智联网AINet依托“网络+平台”两大基础底座,形成具备“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三高核心能力。
据悉,中国联通算力智联网AINet,以网强算,实现超强运力;以网赋智,实现泛在连接。中国联通是如何打造出这把利器?
唐雄燕介绍,中国联通从三方面赋予这把利器不俗能力。首先,筑牢算力基础设施。中国联通提出“1+N+X”的智算能力布局,既有用于训练的超级智算中心,也有大量用于训推一体枢纽和属地化的边缘推理节点。
此外,针对DeepSeek业务,中国联通AINet为DeepSeek业务提供大带宽的数据传送通道,满足DeepSeek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对高速数据传送处理的需求。同时,AINet提供了多种算网产品与服务形式,满足DeepSeek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方便用户使用。
“为实现高效的推理服务,AINet支持动态算力调度,能够根据DeepSeek-R1 的运行情况和用户请求,实时调整算力资源。”唐雄燕给出这样的具体实践。
其次,打造安全保障能力。中国联通采取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从而确保DeepSeek在训练和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敏感数据安全,保障DeepSeek的正常运行和服务稳定性。
最后,携手产业持续赋能AINet。面对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唐雄燕强调,中国联通将进一步加大IP新技术研究,联合华为等伙伴加快AI WAN解决方案创新实践,并协同各合作伙伴推进算力智联网AINet发展,构建超强运力,以网强算,让算力互联更简单,让传数用算更安全。
笔者观察:技术革新引领,联通服务向新而行
如何做好大模型时代网络服务者与业务创新者,已成为运营商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从本次对话中,我发现中国联通从智算组网、数据护城河到AI网络适配,持续创新新质互联网技术标准与实践模式。
其中,中国联通的智算组网实践,实现了算力数据“跨省打工”,让AI普惠成为可能;“联数网”通过“任务式弹性带宽”等绝招,给数据运输装了智能物流系统,实现数据的差异化传输;AINet让网络更精准匹配大模型业务需求,扮演好大模型时代服务者角色。
我们相信,中国联通以“技术向新”推动“服务向新”,让数字中国建设迈向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