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在西汉那可老有名了,是个出将入相的厉害人物。他既是威名远扬的大将军,又做过西汉的丞相。但这么一个超厉害的人物,最后却落了个死得特别惨的结局。
仅仅因为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时没给筷子,就成了事情的导火索。在现在人眼里,这就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就因为这事儿,之后汉景帝竟然说:“这人必须得杀!”
当年的细柳阅兵,让汉文帝对周亚夫印象特别好,何况他还是周勃的后代。汉文帝快不行的时候,就跟儿子汉景帝说,周亚夫这人是可以重用的。
周亚夫有个特别了不起的成就,那就是平定了“七国之乱”。他是一军的统帅,一碰上打仗的事儿,就不得不顾全大局。可就因为他这么顾全大局,梁王心里对他可就有意见了。
周亚夫去镇压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计划了。所以,梁王求救的时候,周亚夫没去救他。就这么着,镇压的时候梁王损失可大了。这个梁王,也不是那种大度的人,周亚夫这么做,让梁王心里特别怨恨。
说实在的,周亚夫这么做也没多大错,不管啥时候那都得把国家放在首位嘛。可那从小就被娇宠着的梁王,他可是一丁点儿亏都吃不得,立马就跟窦太后说了这事儿。这窦太后疼小儿子可是出了名的,一听这事儿,马上就对周亚夫有意见了。
周亚夫得罪了窦太后母子,这就给他之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那时候汉景帝还是向着周亚夫的,毕竟他才帮自己把战乱平息下去。可后来有件事让汉景帝心里不舒坦了。
大家都知道,汉景帝到了后期,最宠爱的就是王美人,这王美人,就是后来汉武帝的妈妈。而且那个时候,刘彻已经和陈阿娇定亲了。可是原来的太子刘荣,因为他的妈妈让汉景帝不喜欢他了。
于是,汉景帝就打算把刘荣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好让刘彻来当太子。汉景帝身为丞相嘛,肯定得问问丞相的想法。可汉景帝怎么也没想到,周亚夫特别反对他废太子这件事。一般都说母以子贵,可实际上看看历史就知道,更多时候是子以母贵。现在汉景帝宠爱王娡,想立她儿子做太子,这也没什么不对的。
刘彻背后有馆陶公主支持,就因为这事儿,刘启不喜欢他。瞧着周亚夫还在不停地唠叨,刘启就拿自己的家事当理由,把周亚夫给拦住了。不过,君臣之间的嫌隙已经产生了。
这里得说一下,周亚夫在政治上的头脑跟他父亲周勃比起来,那可差远了。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吗?周亚夫因为梁王的事儿把窦太后给得罪了,窦太后本来就对他不高兴,后来又有件事让窦太后特别怨恨他。
王娡的哥哥帮过梁王,窦太后就想报答他。所以窦太后向汉景帝提议,给皇后王娡的哥哥封侯。汉景帝心里也觉得行,毕竟给自己喜欢的女子的娘家一个侯爵,这也没啥不行的。
可汉景帝在大殿上提起这事儿的时候,周亚夫不答应。周亚夫拿当年汉高祖刘邦说的“白马之盟”里“非有功者不为侯”这句话,把汉景帝给拦住了。
这边都把先祖的话抬出来了,汉景帝也只能就这么算了。可对窦太后而言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毕竟这事儿是她提起来的,周亚夫拒绝了就相当于在扇她的脸。
这事儿刚过去没多长时间,又有一件事冒出来了。那会儿匈奴有几个将军归降大汉了。汉景帝可高兴了,马上就想把这几个人都封成侯。这时候周亚夫又站出来说话了。周亚夫直截了当地讲,这几个人都是背叛自己国家的人,要是汉景帝把他们都封了侯,这对朝廷里的风气可不好。
周亚夫出发点是好的,可他说话太硬气了。汉景帝听完他的话就不高兴了,这次汉景帝没采纳他的建议,见汉景帝不听自己的,周亚夫干脆就称病回家了。
二、吐血身亡汉景帝那时候也正在气头上,当场就答应了。可不管怎么说,这可是自己老爹留给自己的得力大臣,而且他还是开国元勋周勃的儿子。所以等汉景帝气儿消了,就打算再给周亚夫一次机会。
后来有一天,汉景帝在宫里摆宴,要请周亚夫。在开宴之前,汉景帝就吩咐下去,不给周亚夫放筷子,他就想看看周亚夫现在脾气咋样了。
可是周亚夫瞧见自己桌上没筷子的时候,立马就有点不乐意了,马上让宫人给他拿双筷子来。汉景帝瞅见周亚夫的脸色,就问道:“就这么点事儿就惹你不开心?”周亚夫马上起身请罪,不过刘启让他起来之后,周亚夫扭头就走了。
瞧着他的背影,汉景帝轻声嘀咕:“就这个样子,还咋辅佐小皇帝?”这时候,汉景帝心里头已经有了想把周亚夫杀掉的念头。
甲盾事件之后那不过是个借口罢了,被投进监牢的周亚夫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所以就绝食来表示抗议,可他哪晓得这时候汉景帝早就讨厌他了。过了五天,周亚夫吐血死了。
“狡兔死,走狗烹”,这历史规律在历朝历代都躲不过去。从古到今,没几个皇帝登基之后不杀功臣的。为啥要杀功臣?原因可不少。有的是因为功劳太大,把皇帝都比下去了,影响了皇帝的统治;有的是地位高权力大,皇帝不想被他们管着;还有的,是皇帝觉得已经用不着这些人了。
周亚夫逝世的原因,这三点都占了。
周亚夫他家世在当时朝中那可相当厉害,无人能比。他爹周勃是排名第四的功臣,这都是刘邦在逝世前就安排好的,从这儿就能瞧出刘邦有多宠周勃了。周勃可是汉高祖时期军功集团的一个代表人物。
周亚夫也是功臣集团里的一员。他这出身,就养成了骄纵、目空一切的性格。但是,这新皇帝一上台,很多情况就不一样。汉景帝登基之后,军功集团基本上就没多大用处。
刘邦刚登基的时候,对这些人那是特别信任。吕后在位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可是到了汉文帝之后,朝廷里的局面就变。皇帝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倒不是说就不信任那些旧臣了,就是不再重用他们了。
尤其是周亚夫,后来老是去挑衅汉景帝的皇权,他凭啥?就仗着身后有军功集团呗。不过,从汉景帝这儿开始,就慢慢不怎么重用功臣集团了,汉景帝可不像刘邦,他没那么看重和信任功臣们。
就像前面提到的,汉景帝曾说过:“拿什么来辅佐少主?”在确定了太子人选之后,汉景帝肯定得为自己儿子的将来打算。周亚夫这人吧,老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汉景帝想,自己刚登基的儿子要是碰上他,肯定得被他拿捏住,那还不如自己在临死之前就帮儿子把这个麻烦给解决掉。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几个字放在周亚夫身上也挺合适的。可以这么讲,他这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大汉的江山社稷操劳,都累得鞠躬尽瘁了,可到最后,还是不被汉景帝所接纳。
他文韬武略,出身还很显赫,可他性格太耿直了,都没去想该咋处理君臣关系。周亚夫的悲剧就说明在封建王朝里,想有个好结局,就得把为臣的本分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