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失败的托孤,皇帝刚死,四大辅臣就把新皇废掉

文诩历史 2024-02-11 11:42:12

历史上最能体现君臣相得的一个事件就是托孤,因为这代表着君王对臣属最大的信任,其中汉武帝托孤霍光,刘备托孤诸葛亮,无一不是一桩旷世美谈。

然而,不是所有的托孤都是成功的,如果所托非人,不仅没法完成国家的权力交接,更是会让国家出现动荡。而在历史上就有这样一桩托孤,完全称得上是最失败的托孤。前任君王临终前所找的四位托孤大臣,前一秒还战战兢兢表示一定辅佐新皇,后一秒就把新皇废掉。

那么这次托孤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

这桩托孤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建康城中,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发生在南北朝雄主刘裕身上。

刘裕号称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在晋末乱世南征北战,杀出一片天地,不仅北征中原,消灭南燕政权,更是消灭盘踞在蜀地的谯蜀政权,一点一点地扩展东晋最后的版图,后来又一举消灭后秦,差点收复汉家失地,驱除鞑虏,完成统一大业。但是终归还是功亏一篑。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史称宋武帝。即位之后,下令整顿朝政,改革官制,开始休养生息。

不到两年,国家迅速强盛起来,于是在永初三年,刘裕打算北伐,一举完成统一大业。

然而在这个时候,一代雄主却重病缠身,不久就要离开人世。

在临终前,刘裕想要学习汉武帝以及汉昭烈帝那样,安排托孤大臣,让他们帮助自己的儿子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刘裕找了四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

但是他终究做不到如同前人那样,对托孤大臣信任有加。在安排完托孤大臣后,他又叫来太子刘义符,叮嘱他不要轻信这些大臣,更是一一说了他们的缺陷。其中更是指出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刘义符听从刘裕的话,在他继位后,对四位大臣保持怀疑,其中着重防备谢晦。

汉武帝和汉昭烈帝的托孤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托孤大臣无比信任。而刘裕才刚刚安排好托孤人选,就让太子防备他们,如此作为,日后国家有如何能好?

此外,不仅刘裕防备这四人,四位托孤大臣同样也对太子不信任,因为刘义符一直以来喜欢亲近小人,成天玩乐嬉戏,他们根本不相信国家在他手中能够强大起来。

正是如此相互防备,造成后来废帝的结果。

不久后,宋武帝驾崩,皇太子刘义符继位。在他继位后,果然不出四位大臣所料,根本没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只知道玩乐。四位大臣多次劝谏,但根本无用。

后来北魏扣边,刘宋军队作战不利,国家人心惶惶,而身为皇帝的刘义符仍旧无忧无虑地玩乐。这让四位大臣忍无可忍,于是谢晦开始找其他三人商量废立之事。

景平二年,在徐羡之、檀道济的率领下,发起政变,将当时正在龙舟上酣睡的刘义符带上岸,并以张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后更是被杀,年仅19岁。

刘裕托孤不过两年,四位托孤大臣就将新皇废掉杀害,不能不说这确实是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桩托孤了。

不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在所难免,刘裕作为皇帝,明知道太子不是继承皇位的人选,却还是将其作为继承人,这就是不应该。临终前还让太子防备四位大臣,这就更加让太子与四位大臣离心离德,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伏笔。果然,不是所有皇帝能说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语。

3 阅读:2353
评论列表
  • 2024-07-23 15:20

    五代十国的时候托孤没啥意义,还不如直接禅位,赵匡胤也是柴荣的托孤重臣,然并卵[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9-24 15:19

    刘裕的儿子们都是坑爹的玩意儿,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结果被两个坑货在洛阳胡作非为弄的人心尽失,不仅丢了古都洛阳,也让北方庶民对刘宋政权失望

  • 2024-08-27 09:58

    最失败的托孤不就是郭荣托孤赵匡胤,把江山都托没了[抠鼻][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