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朝纲让十常侍败坏,国家更是千疮百孔,正是如此,爆发了一场黄巾起义。虽然这一场农民起义被平定下来,但是所有人都清楚,大汉的亡国已成必然。
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年幼的刘辨刚登基不久,一场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就爆发了,史称“十常侍之乱”。这一场混乱,不仅让两方势力同归于尽,同时让西凉董卓趁机掌握朝政,东汉也正式开始了倒计时。
在十常侍覆灭之时,当时张让等人却对年幼的皇帝说了非常有意思的话,然而这句话却正是后来大汉天下的真实写照。
那么这十常侍最后的遗言是什么?
中平六年,十常侍最大的靠山汉灵帝离开人世,他们清楚朝臣恨自己入骨,于是寻找新的靠山。而刘辨在外戚何进的支持下,继位大统,而实权实际掌握在何进手中。
十常侍为求自保于是投靠皇帝的母亲,也就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希望看在她的面上,何进可以放过他们。
然而,这些宦官的存在始终是一个祸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何进召集袁绍等人商量对策,如何除掉这些宦官。
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办法,劝他召集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率军逼迫何太后同意除掉十常侍。这样的办法危害十分大,曹操、陈琳等人一眼看出,纷纷劝阻,但是何进一意孤行。
然而此事败露,十常侍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这一年的8月的一天,张让等人假传何太后旨意,召他入宫,事先早已在宫中设下埋伏。何进接到诏书,不疑有他,径直入宫去,结果遭遇宦官埋伏,身首异处。
何进的死瞬间就成为一个导火索,当何进的部下袁术、袁绍等人听闻消息,纷纷率兵杀入宫中,诛杀宦官,张让等人只能挟持皇帝刘辨和陈留王刘协逃出宫去。
一路逃至小平津,但是追兵将至,再加上卢植等人已经将少帝和陈留王保护起来,剩余的十常侍走投无路,临死前对着皇帝说了一句话:“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
说完,便投河自尽。
而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们这些人一旦死了,整个天下必然就要乱了。这话听起来仿佛他们这伙人是忠臣一般,整个天下没了他们就不行。
不过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天下确实陷入到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片混乱,而这真被张让等人说对了。难道他们真的是忠臣?
答案当然不是。不过细细推敲,他们的话语还是有着可取之处。这些十常侍活着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矛盾集中,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世家大族,他们都十分忌恨宦官,因此有十常侍存在,会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而一旦身死,这些人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争夺,由此出现乱世。
另外,宦官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终究是皇帝可以控制的,而那些大臣以及豪族可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这也正是十常侍最后话语的意思。
十常侍不是忠臣,但是却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他们一旦身死,皇帝最终就只能受到其他人的摆布,而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如此。
十常侍对于皇帝来说就是忠臣,就跟明末魏忠贤一样,他们代表的是一方势力,一旦没了,平衡就失去了,天下肯定会打乱。
十常侍是皇权的势力代表,袁绍是世家大族的势力代表,他们肯定是对立的。
天下大乱就是袁家弄的,怂恿何进引董卓入关搅的天下大乱,自己好谋取天下
十常侍是皇帝的代表,捏造罪名杀十常侍还可以说保护了皇帝的颜面,但直接带兵杀就是把皇帝的颜面甩地上踩了,以后谁还尊重皇帝?
引起天下大乱的明明是何进,尽管策略是坑货袁绍献的,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二货何进手里!
汉朝外戚感觉比宦官危害要大,两汉都是
因为宦官是皇帝的爪牙,皇帝的圣旨能走出京城全靠宦官帮衬
士族,外戚,宦官三驾马车,宦官是拥护皇权。外戚和宦官都没了只有士族。士族又不拥护皇权,哪个做皇帝都一样。
自古就是皇权 相权 (世家大族)之争
都是要推出来用来背锅的!
民众为奢华服务就是为日后的祸乱埋下隐患,奢华不会收敛,人性会扩大奢华的索取,而民众因为无权只能纵容奢华扩大。如果民众能及时抑制奢华,国家就不会有大乱发生了。
袁绍这个大坑比,就是想引地方军阀进京好让天下大乱
没了爪牙的皇帝啥也不是
主要是何进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