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奶奶

闾巷拾风 2023-01-16 20:53:43

年终岁末,接一小众好友来家小聚,他们都是黄陂人,最喜欢的自然是家乡的土菜。我和老公来到菜场,看到各式各样的菜品,真不知道买么事好,转到卖干货的地方,老公看到了干黄花菜,他说,买点黄花菜炒线粉吧。

线粉,就是用苕粉做的粉丝,在我们老家叫线粉,别看现在没什么人吃,那道菜可是我们小时候难得吃上的美味,只有过年招待客人或是酒席时才有的菜,尤其受小孩子欢迎,因此它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道好菜。

厨师炒线粉重要的一个配料就是加黄花菜,加上它,一股清香的美味就扑鼻而来,色香味便增加了一个档次。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家那时就种了很多黄花菜。

每年夏天,就是摘黄花菜的时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可是既新鲜又快乐的事,黄花菜的枝干差不多有我们一人高,上面分了很多小衩,每个小衩上都会长出一个个绿色的小花苞。

小花苞慢慢长大,由深绿转为浅绿再到淡黄,最后开出一朵朵六瓣的喇叭状的小黄花,整个过程只有不到两天时间,为了保证品质上乘,需要每日采摘,甚至是一日两次,早上和傍晚各一次。这时,我就成了奶奶的跟屁虫,最喜欢跟着她去采摘黄花菜了。

采黄花菜时需要手臂挎着篮子,一手扶着黄花菜的杆子,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掰下一根根黄花菜,再轻轻地放到篮子里。对于小孩子来说,刚开始是好玩,一会儿火辣辣的太阳晒着就不想摘了,最喜欢的是把那一朵朵开得像喇叭的黄花或是少数几株鲜艳的红黄花摘下来玩,再不就是追着蜻蜓蝴蝶跑。

只有奶奶头上搭着毛巾,一行行,一棵棵,认真地摘,汗水模糊了双眼,也没空擦一下,摘完屋前的田里,还要去山坡上的地里摘。她要赶着采摘完成,回家还要蒸一下,再拿到太阳下暴晒几天,干了后用塑料袋装起来等待收购的人来卖掉。

一个夏天,奶奶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地侍弄这些黄花菜,对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用心,哪管每天烈日暴晒或雨淋,也顾不上劳累,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奶奶一生生育九个子女,除两个夭折,还有五儿二女七个孩子长大成人。奶奶耗尽一生心血,养育培育子女们成人成才,成家立业。快七十岁时,还有最小的儿子在读大学,因此她不得不一直劳作,能多赚一分就多赚一分来补贴家用,尽管爷爷有退休工资,但那时工资微薄,远远不够几个儿子读书成家的费用。

奶奶活了七十六岁,那时她最小的儿子已经成家有了小孩,最大的外孙在部队当了军官,大孙子上了大学,她帮着把最小的孙女带到了上幼儿园,她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本该到了享清福的时候。

可是,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却是疾病缠身,没有快活一天,她每天都在操着儿子、女儿、孙儿、孙女还有娘家人的心,甚至在她最后意识糊涂的一段时间,她还总在担心田地里的农活没做,操心家里这个那个的身体健康。

1925年4月,奶奶出生在刘家山村旁边一个小湾子里。她的父亲粗识文字,会看风水,母亲是个哑巴。可是倔娘生巧女,奶奶从小聪明伶俐,性格温良,长得漂亮可爱,一笑两个酒窝,深得全湾人的喜爱。她记忆力也很好,父亲教的《三字经》《弟子规》她都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到老依然没有忘记。

十几岁时就会做一手女红,还跟着婶娘学纺线织布,很快就学会了全套工艺,湾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跟着她学,她温和又耐心,细致入微地教每一个来向她学习的姐妹,湾里不管男孩、女孩,甚至是大人,都亲切的喊她“大姐”,她成了一湾人喜爱和离不开的大姐。

奶奶二十岁时,经人介绍与爷爷成亲。那时奶奶头发乌黑,身材匀称,皮肤白皙,脸庞圆润,眼睛大而明亮,如深山里一朵出水芙蓉,在刘家山村是数一数二的美女。爷爷高大帅气,风度翩翩,温文儒雅,刚从师范毕业,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爷爷因为是独子,父亲又勤劳,因此家境比一般人殷实,奶奶出嫁时坐的是四人抬的花轿,爷爷戴着大红花,也一起坐着轿子,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以迎娶小姐的仪式把奶奶娶回了家。从此,一个大家庭诞生了!

奶奶嫁入李家的大门后,贤良淑德,孝敬公婆,和睦邻里,一辈子都没跟湾里人吵过架,跟爷爷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是公认的好媳妇、模范夫妻。到李家七年就生养了两儿两女四个孩子,然而这一切都得不到强势婆婆的欢心。

奶奶在娘家都是做女红纺织,在婆家由于爷爷在外教书,家里劳力少,她不得不出外做不擅长的农活,婆婆嫌她做事慢,她口笨无言以对;婆婆骂她做事少,她含着眼泪起早摸黑;婆婆笑她娘家穷,不得已她带上几个孩子到娘家一住就是一两个月。

娘家的人都把她们当成座上宾,妹妹弟弟帮着她照顾孩子,妹妹到小河卖树换口粮回来专门给她们母子吃,湾里人有什么好吃的也都给这个“大姐”送来,在这里她才能喘一口气,舒心自在地过上几天快活日子。

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奶奶又陆陆续续的生了五个孩子,还打掉了两个孩子,由于饥饿、疾病,长到几岁时又夭折了两个孩子。那时,一家人生活艰难,吃了上顿愁下顿,奶奶没有时间伤心哭泣她失去的孩子,抹干眼泪,又到田间地头劳作,为一家人的生活忙碌。她做了十几个月子,没有好好休息一个月,只要能起床就爬起来张罗一家人的一日三餐,以至于落下一身疾病。

奶奶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她也许一辈子没做过值得炫耀的大事,但是她比大多数妇女做了更多劳心劳力的“小事”。在她的手上,做了两栋新式房屋,一栋房屋前后需要几个月完工,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一天的食材。

那时招待师傅小工,一天除了三餐外,还有过中(上午十点)、过暗(下午三点)两餐餐点,还有自家十多人的饭菜,几个几岁的孩子需要拉扯,物质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总是想尽办法把菜样弄多一点,生活搞好一点,让做事的人吃饱吃好。而自己和孩子从来舍不得吃桌上的饭菜,总是吃一点红薯煮饭,菜叶煮饭,喝一点米汤,稍微好点的菜还要留到下餐待客。

房子做完之后,两个女儿相继出嫁、两个儿子相继成家,她要操心筹备婚礼嫁妆,让儿子女儿体面结婚。又接连不断地添孙儿孙女外孙上十个,每添一个,她都要给月母子愁吃的喝的,拿东西去看望女儿,给媳妇洗煮浆晒,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

那时,她还有三个儿子分别上大学中学小学,这都是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现在的我们真的难以想象,这么重的担子压在一个弱不禁风的女人身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奶奶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湾里孤寡老人没有吃的,她只要家里有,就会拿出来接济别人,总有人跟她借米、借油、借盐、借药,她都是来者不拒,不让人家放空回去。家里难得的煮一次肉,煨一次汤,她就盛一大碗,让女儿给湾里孤寡可怜的老人送去,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先让老人、病人、孩子先吃。

湾里来了剃头的、转乡的手艺人,她总是热情地留人家吃饭,小时候,我总看到她家人来客往很多。讨饭的上门,她不是一大碗米就是一大碗饭给别人,人家都说奶奶做好事积德,将来后人有好报。

奶奶一生都在辛勤地劳动,精打细算着一家的生活,老了种黄花菜卖、还跟我们一起去山上捡牛骨头,摘茵陈卖,甚至跟着大姑妈在黄陂一中住着的时候,她还每天捡易拉罐卖,我们都笑她:平时都是病殃殃的样子,一到去捡易拉罐的时候就特别精神,像个好人,因此也就由着她。

奶奶一生苦惯了,穷怕了,只有手上有钱,她心里才安心些。为四叔的婚礼,我还亲自跟着她去别人家借过钱。可惜直到去世,儿女们都还是处在中年的负重中,没能让她享受幸福宽裕的生活。

奶奶嫁到我们家五十六年,她养育大了五儿两女,培养了三个大学生,添了14个内外孙儿孙女,她让我们家由曾祖父到祖父两代单传变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家庭,且兄弟和睦,子孝孙贤,这都是由奶奶执掌家庭的家风教化带来的,与她的勤劳、节俭、善良、坚韧密不可分的。

而她自己满头青丝熬成了白发,挺直的腰杆变得弯曲,曾经圆润饱满的脸庞变得干瘪,曾经丰满健美的身躯最后瘦成了骨架,她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一个家和她所有的儿孙们。她与爷爷的爱情从来没有说一个爱字,却将爱进行到了天长地久,代代相传!

奶奶的人生也是成功的,她与爷爷一生恩爱有加,她得到了所有乡邻人的赞许,无不夸她是个贤良淑德的好人,她最引以为傲的三儿子后来成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由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丫头最后变成了教授的母亲,她的一生也算值得了!

回首奶奶的一生,经历了战乱、瘟疫、天灾、人祸、疾病、贫穷……还养育了一大群儿女,她能顺利活到七十多岁,也算是老天的眷顾。但更多的是她们那一代人面对生存艰难的勇气,直面困难险阻的毅力,永远也打不垮压不弯的脊梁,这才是支撑她们在艰难困顿的日子里一直走下来的信念所在吧!

愿奶奶在天堂安好!愿所有人都能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希望明天会更好!

本文作者李金宵授权新集旧事发布,李金宵,女,蔡店人,现在前川五小工作。对生活有一颗感恩之心,对朋友有一种简单的信任。热爱工作,努力生活!

16 阅读:3385
评论列表
  • 2023-07-02 13:12

    那年代的农村女人把会女工,做贤妻会持家当作最大的荣耀,现如今的把无知肤浅自私当资本

  • 2023-05-16 09:33

    挺感动,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都能吃苦,而且善良,我也是岁数大点才有这感触,估计年轻人不会有点。

  • 2023-05-18 18:18

    六指新集

  • 2023-12-05 19:06

    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一位老人,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