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7天假,一晃而过。虽然,老家有着“元宵之内都是年”的说法,但世俗不允,上班的、上学的,不得不收起年的热闹与喜庆,打点行装,背上行囊,匆匆踏上返程,奔向异乡,开启新的征程,在他乡的时光里追逐内心的理想与光芒。
初七上班,初六就得返程。年迈的老父母,初五就开始准备——准备儿孙返程的行囊。腊鱼、腊肉自不必说,那是儿孙味蕾的滋养,是儿孙心心念念的口头美味,就连自家菜园里的菜薹、蒜苗、白菜等,也被老父母采了回来,洗得干干净净,装进大号塑料袋。
孙子喜欢吃的炒红薯片、炒花生,更有那清香诱人的糍粑,也都被父亲一一打包,整装待发。过年期间的一些水果、礼包,也都被母亲拿了出来,摆在堂屋。一边摆,一边指着说,孩子喜欢吃这个,你们带在路上吃;这些水果、零食,孩子也喜欢吃,你们都带走……
后备箱,早已装满,腊货、新鲜蔬菜、水果、零食……被父亲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唯恐带少了。父母的心,我懂,可这些食品,我着实不愿意带。腊鱼腊肉,只不过想尝个鲜,至于蔬菜和水果、零食,如今不论在哪里,都方便得很,哪用得着带这么多,奔赴千里之外。
父母依旧在家里找寻着,恨不得把家里能带的都给带上。我跟他们表达了我的想法,父母却发火了,对我一顿数落——这些都是家里自产的,没打农药,纯绿色,你们在外面吃得着么?又不用你们手提肩扛,放在车上又不碍什么事……
拗不过父母的良苦用心,索性不拦阻不劝说,任由他们往车里装。后备箱终是装得满满当当,父母这才下歇下来,回归年间喜悦。其实,不论是过年还是平日回到老家,每每返程,后备箱总会被父母塞满,整箱整箱的物品,全都关于吃。
思绪飘转,忽然记起,那年儿子出生,母亲过来带孩子的事。母亲不曾入过学堂,只能歪歪斜斜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认得几个字,但终究寥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母亲,一辈子在农村生活,为安全起见,让大哥送她到机场,我则在这边机场接。
接到母亲时,看到她的行李,我又疼惜又生气地说,一个人出远门,还带这么多、这么重的东西,又不识字,要是走丢了怎么办……母亲笑笑,完全无视我的生气。她指着身边的大纸箱,说,这都是腊鱼腊肉,你最喜欢吃的,反正是坐飞机,那边有你大哥送,这边有你接,怕什么。
七八十斤重的大纸箱里,全是母亲自制的腊鱼、腊肉、腊鸡等物品,看着手里的托运单,我对母亲说,豆腐都盘成了肉价,这托运费,都可以买到这些了。平日节俭的母亲大方地说,不怕,哪怕掏再多钱,我都愿意,这可都是我自己腌制的……
一句话,顿时戳中泪点,为了我们,父母勤劳一生、节俭一生,把好吃的好用的都留给我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家乡那几亩薄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我们兄弟姊妹拉扯大,即便我们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他们依旧热烈而深沉地为子女着想。
行囊早已准备好,后备箱,装满老父母的爱与希望。临行前,母亲又拿出一个红包给她的孙子,劝说无果,只得让孩子收下。车在村里慢慢行着,老父母在一旁慢慢跟着,一直到村口。招手让他们回去,他们却执拗地挥挥手,让我们走我们的,不用管他们。
一辈子呆在农村,一辈子生活在故乡的老家,老父母的思想中,没有“乡愁”一词,但,他们的内心,因子孙在外,却满是怀念与惦记。他们不善表达,也不屑表达,所有的爱,所有的怀念,都在那满满的后备箱里,都在那落满关切的行囊里。
家乡美,家乡莱回味无穷
好像戳中了我的泪点,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没想到还有和我一样带大葱的[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