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三长两短”来形容意外的灾祸与事故,尤其形容有可能遭遇死亡,多用于假设语境,与“如果”“万一”等词搭配使用。
这个俗语的意思简单明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日常用到或听到,但很少有人会细想,俗语中的“三长”“两短”,说的究竟是什么。
“三长两短”的起源无从考究,但它正式出现在书面中,则是明代范文若的《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从范文若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三长两短”指当事人因为担心某些灾祸发生,但又不确定是否成真,继而做出的假设和猜测。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三长两短”的意思与用法,从未改变。说到底,都与“死亡”相关。源于此,“三长”“两短”,当然就与棺材有关。
“三长”“两短”说的是棺材板的长短
有人说,“三长两短”指代的就是棺材,是对死亡的避讳说法。问题是,棺材由六块板组成,即便是指代,也应是“四长两短”,为何是“三长两短”?
据一位老人说,他们家世代经营棺材铺,到他手上,已经是第8代传人。他说,大家都以为棺材是由6块整板组成,其实不是,而是5块整板。
古人有“入土为安”的说法,阴宅有“三气”,即地气、生气、阳气。地气即尽可能靠近土壤,生气指坟头周边需有植被但不掩坟,阳气则需阳光直射无遮挡。
“三长”指的是棺材的“天板”(上方的盖)和左右两侧板,“两短”指的是棺材前后的“堵头板”。这5块板是完整的板材,非拼接而成。
老人还说,在家族代代传承的棺材制作工艺中,一直强调“三长”与“两短”必须是整板,而“地板”(棺材下方的板)必须由板条拼接而成。
至于原因,很简单——保证逝者离厚土的距离最近,接地气。几年后“地板”就会烂掉,真正入土为安。所以即便是金丝楠木棺材,“地板”的材料甚至是最易腐烂的杨木。
老人说,这才是“三长”“两短”的正确解释——棺材的5块整板中,3块长,2块短。“三长两短”,指代的就是棺材。
“三长”“两短”指古代捆合棺材的麻绳的长短
80年代末,我曾在乡村看到过入殓仪式,棺盖是用长铁钉固定到棺木上。但在古代,棺木是不用钉子的。
在《礼记·檀弓上》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什么意思?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对这句话进行了注解,大意是:
古代棺材不用钉子,而是用麻绳将棺盖捆到棺木上,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向木板长,纵向木板短,于是就有了“三长两短”的说法。
光“捆”还不行,要想紧密固定棺盖,还得“衽”配合。衽,本意是衣服缝合的地方,这里指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正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这就是木匠工艺中的“蝴蝶榫”。
麻绳与衽的配合使用,是古人文化与技艺的共同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麻绳与衽终被淘汰。
由此,“三长两短”的捆棺材麻绳方式也随之消失,但“三长两短”这个词却不断流传,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三长”与“两短”,都跟棺材有关,一指木板的长短,一指麻绳的长短,两种说法各有依据,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第二种,毕竟有《礼记·檀弓上》为证。
亲爱的朋友,关于“三长两短”的意思,您有不同理解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