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的持久战,将决胜于生态之巅

胡说成理 2024-05-29 15:38:35

就在几天前,在几乎没有任何外部征兆的前提下,Intel和高通的处理器出口许可证,被突然撤销,而且立即生效。且仅仅是普通的消费级处理器,并不是什么高精尖产品。

这件事就发生在华为即将推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的前50多天里,其中的深厚意味,不难琢磨。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对手从不曾离去,也绝不会仁慈。在波诡云谲的斗争中,这个时代更需要有底线思维。越是操作系统、处理器这样的底层技术和产品,只要你没有,就有可能成为对手拿捏你的软肋。

当然,当下发生这件事,毫无疑问是给鸿蒙操作系统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本来我们认为时间上还或许有余地,但现在看来,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PC,现在鸿蒙都已经是提前“转正”,将在市场上面临正面的冲击和竞争。

如果操作系统的竞争从来是漫长的拉锯战,那操作系统生态就是这场战争的“上甘岭”。操作系统方方面面的比拼,最终将决胜于生态之巅。

——笔者按

所有的操作系统的成败,都是杀手级应用驱动,最终决胜于生态。

01不想要,也得要

如果华为有选择,那么,开发一个全栈自研的操作系统,一定不是优先级最高的。

换句话说,如果安卓生态一直对华为保持公平、开放的态度,而不是想法设法、一再为难,几度操弄使得华为的手机业务(特别是海外业务)于极其不利局面。那么,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说,需要全面自研、其成功仰赖于建立庞大生态的鸿蒙体系,一定不是华为终端业务(这里主要指的手机、平板、车机、智能家居等硬件产品)目前唯一的选择。

但市场竞争没有如果。

事实上,被禁用GMS后,华为手机的海外销量从2019年Q2开始下滑12.84%,之后再下滑6.34%,再到下滑24.26%,到2020年一季度下滑29.45%,有一种说法是,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美元,间接损失无法计算。

所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一直在讲:“打造鸿蒙操作系统在以前并不是我们的战略,我们是被迫为之”。

也许,你觉得“被迫为之”这句话听起来不那么热血沸腾,甚至对华为产生一些失望的情绪。但如果你知道建立一个操作系统生态有多难,你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华为多一些理解。

事实就是,不是华为不够强,也不是华为开发不出来一套操作系统。但事实上,仅仅写出一套操作系统,和建立一个操作系统生态来说完全是两码事。

前者,只是0到1里面的0,而不是1-100里面的1。

而仅仅是写下一个0,消耗的资源就难以想象。可以参考的是,据微软官方数据统计,Windows vista系统是超过25个研发小组,总共人数超过1000多名研发人员,用了超过5年多的时间才开发出来的,这其中可见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200多亿美金。

而鸿蒙系统的预研也从2015年开始,从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编程语言、编译器/运行时、编程框架,再到设计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AI框架、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实现全栈自研和全面突破,为鸿蒙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底座。

但是,和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相比,建立鸿蒙原生生态的难度更要大的多,而且,这种做法失败概率很高。历史上,这条路上已经有微软、诺基亚、三星等国际巨头失败的惨烈案例。

华为的确是家大业大,但现在华为的战线拉的比较长,需要百亿规模以上研发资金的方向,随手一数就好多个——比如下一代通讯技术(6G)、光通讯的底层技术、车业务(含自动驾驶)、云计算、大模型、芯片的设计,这些烧钱的方向,华为一个不少,而且各个都有很高的优先级,在内部也有很强的支持者。

你可以想想,上面开列的技术方向,哪一个比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低?哪一个消耗的资源会少?

所以在商言商,如果没有卡脖子的事情,华为在智能终端上推进自主系统的出发点可能晚很多,也可能用别的模式,比如利用现成的Linux内核,或者使用AOSP(安卓开放源代码项目)等等。

但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华为也已经没了选择,必须背水一战,搞彻底的纯血鸿蒙。

结论已下,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让纯血鸿蒙尽快站起来。

对华为来说,苹果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苹果采用的是闭源的垂直整合模式,也就是从芯片到操作系统都自己包办,对开发者也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一直觉得IOS生态比较纯净、执行效率也高,能够用同等硬件配置碾压安卓的同代产品。

相对而言,这一点上华为和苹果比较像,也是垂直整合、全栈自研,用来实现端到端优化。这与鸿蒙所强调的“极度纯净的生态环境,全新的隐私保护机制,操作系统从‘管权限’进入到‘管数据’”等理念关系密切, 是鸿蒙价值观的外化。

而相对于苹果来说,华为还有一些优势。苹果的全闭源模式,对开发者不够友好。而鸿蒙采取了通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的模式,这可以让开发者更了解鸿蒙的底层运行机制,在应用的设计和优化方面更有优势。

但相对于苹果来说,鸿蒙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苹果生态虽然对开发者的友好度不够高,但它占据了智能机向功能机转换的历史大节点——基本上,从2007年到2012年这四五年,市场上就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安卓手机可以与早期的苹果3GS、苹果4、苹果4S等手机比肩,安卓系统的软件侧的问题也很多,这就导致了那个阶段开发者无从选择,只能以IOS为主要开发对象。

这种代际转换的大红利期,是能够产生苹果这种万亿美元市值公司的重要原因。

相反,为什么在电脑端的操作系统上,苹果怎么拍马也赶不上微软呢?是因为微软阵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累,目前已经有3000万款以上的应用,通过覆盖80%的全球用户,蛋糕足够大、机会足够多。

从这两个最成功的系统案例来看,生态是一个操作系统决胜的核心要素,而且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为开发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漫长的积累期来实现。

因此,从某种视角看,鸿蒙没有直接可以抄作业的对象,只能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且是走一条很难的路。

幸好,历史给你关闭了一扇门,但又给你开了一扇窗。

02鸿蒙的底牌,是帮助开发者成功

鸿蒙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机遇。

我称之为,一个原则、一个背景、三个机遇。

先说一个原则,我称为“客观上的利他原则”。

一个生态要是想发展起来,无论主导者主观上怎么想,一定要在客观上让生态参与者的利益大于生态的构建者,这就是客观利他。

仍以苹果为例,苹果是万亿级企业,年净利润超过1000亿美金,是妥妥的赢家。

但基于苹果为原型的智能手机成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基石,基于这个基石产生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的主范式,它们获得的利润之和远超过于苹果。

同样,华为的鸿蒙可能让华为多卖一些手机、智驾方案、终端设备,但基于鸿蒙体系可能产生的,是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后浪”。那么,它客观上就给整个数字社会的历史性进步重新标定了出发点,这就决定了,鸿蒙生态的受益者的利益之和,远大于华为和鸿蒙。

接下来说背景,鸿蒙这个核心机遇的大背景,就是移动互联网大生态中数以千万万计的开发者,已经没有新的红利可吃了。

安卓和IOS分别拥有数百万款应用,没有被开发或覆盖的领域微乎其微——主要的各大赛道都有了自己的细分霸主,几个开发者加一笔风险投资就能干出一个新事业的机会,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历史阶段已经彻底消亡了。

而对于各大企业来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见顶,移动设备数量也已经见顶,要获得更多的DAU和流量,难如登天。

但是,鸿蒙有什么?有,应用+生态+场景,还有一张进入智能时代的门票,这就是鸿蒙开启的历史大背景。

我们可以先评估一下存量市场,事实上,虽然安卓和IOS的应用都以百万计,但你是否感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下载过新的APP了?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在各大头部互联网公司的财报中,也都越来越不愿意披露自己的APP的日活或者月活数据。这说明,企业对存量市场蛋糕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大家都不增长了。

但比不增长更糟糕的是失去。

简单说,如果华为真的转向“纯血化”,即不兼容安卓APP(虽然在现实中,用户换至纯血版的速度不会那么快),这就意味着不支持鸿蒙的各大互联网企业,将失去终端总量在8亿台、数亿用户规模的一块非常大的蛋糕,而且是用户社会层次、圈层影响力、消费能力都在主流区间的这么一大块存量蛋糕。

在这个对存量竞争锱铢必较的时代,“掉粉20%”对于各大主流企业来说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失去。所以,我们不用觉得鸿蒙在推出纯血版时“拥有5000个主流应用,并渐渐发展到100万个”这个目标有多么难以实现。

正是因为有了“帮助开发者成功”这个客观效果,有了移动互联网红利进入存量博弈这个历史背景,鸿蒙将赢得是一个不能算是最好,但也相当不错的开局。

但仅仅有此是不够的,如果仅仅限于此,鸿蒙最多是完成了一次安卓替代、一次续命。

我们还需要看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向智能化时代切换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华为鸿蒙将给数字社会带来的三个重要机遇。

03鸿蒙带来的三个重要机遇

我们在上一篇探讨鸿蒙的万字长文里曾经说过,发展起来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最大的机会就是底层硬件架构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或者应用层迎来了新的结构性红利。

按照华为的标准解释——HarmonyOS,是面向全场景智能时代,完全自主研发并通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的泛终端操作系统,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打通硬件、打通场景,支持多样交互、自由流转的操作系统。

这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值得仔细琢磨。

首先,鸿蒙对纯血鸿蒙所处的时代的定义,是“全场景智能时代”。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是否是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尚存在争议,但有越来越多的例证在说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描绘的“社会发展的主范式转换”,正在悄悄到来。

但站在这个时代,我们很难看清下一个时代的全貌。

举一个小例子,在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之时(2010年),笔者曾经和BAT、小米、UC等企业的顶级大佬讨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范式,但彼时,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形态仍将是以移动浏览器为入口,以浏览移动网页和使用工具型软件为主的模式。

换句话说,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预测到,APP这种形态彻底改变了流量和私域的运行方式,更没有预测到未来即将产生微信这种“超级APP”承载的超级互联网经济体,以及产生了抖音这种APP工厂式的超级巨头。

同样,站在今天我们也很难预测人工智能进入成熟期的主流范式是什么,APP还存不存在。但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是,在大模型的加持下,APP时代将进化为智能体时代。

智能体,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智能的实体,英文名是Agent。它以算力为基础,以AI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个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持续进化的智能存在。

而且,为了鼓励生态开发者开发智能体,各大模型企业都开发了一系列低代码、零代码、自动生成的工具,也就是说,如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态主体是开发者,那智能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发自己的智能体。

尽管目前我们对于智能体的研究,可能连“管中窥豹”都还称不上,但它无疑是未来智能时代的若干主范式之一,而它的基础则是目前正火爆的大模型。

而目前来看,虽然有100多个大模型公司在争夺未来的机会,但毋庸置疑的是,大模型大战最后只会剩下极少的几个玩家。而华为是其中均衡性最好的企业之一,华为从算力芯片、大模型技术、云计算平台等技术设施侧,和广泛的消费端设备、场景等应用侧,可谓是一应俱全。

随着大模型的普及,全场景智能化的日子在加速到来,我们的每一个物理实体都可能变成智能体,而智能体之间要进行协同和沟通,客观上就存在诞生一个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的机会。

换言之,只要华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领先,那鸿蒙将是全球第一个面向智能时代为主要靶标开发的操作系统,它将成为智能时代的主要操作系统,帮助我们的经济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并持续领先和释放新的红利。

这是我们所说的,鸿蒙可能带来的第一个历史性机遇——帮助中国加速进入智能时代。

第二个机遇,我称之为场景红利。

前天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个观点令人震撼,受访者说:“年收入500亿以下的企业,现在根本不配有APP”。

其中的关键,在于流量其实已经被超级大厂和部分头部大厂瓜分。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APP的开发门槛不断降低,但是由于流量被客观上截流在头部,大部分中小型APP其实存在感非常弱,开发者的ROI也非常差。

而鸿蒙操作系统的问世,有可能带来一次洗牌。

细心人可能注意到,华为最近把终端的一些发布会,都要加一个定语叫“全场景发布会”。

发布的品类也越来越杂,耳机和汽车,看上去完全没联系的产品也同台发布。

殊不知,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终端,都可以在鸿蒙的支持下进行协同,也就是鸿蒙定义下的“打通硬件、打通场景,支持多样交互、自由流转”。

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打通下,以大模型为加持、以智能体为节点,会产生无数新的场景需求,同时基于新的流量分配原则,此前的固化局面会被打破,无数新锐的企业和开发者会赢得机会。

其实,意识到智能化时代必然伴随着全场景的到来的,并不是华为一家,比如理想的“车和家”、小米的“人-车-家”等策略,都是在这种思路下催生出来的。

所以这个机遇,我称之为“给开发者和创业者的馈赠”。

但和友商不同,别的企业的全场景可能还停留在理念阶段,但华为在全场景的技术底座上的能力,已经引领行业。

例如,余承东就强调过,鸿蒙系统从内核设计上就考虑到了全场景,具有“更弹性、更流畅、更安全”的特性。

这就好比,目前的主流操作系统在多场景的处理上,相当于一条单车道的高速公路,哪怕没有限速,不同的场景需求,也必须顺序执行;而鸿蒙的内核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分布式、泛终端的需求,所以相当于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不同的应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车道里,避免拥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发优势”。

第三个机遇,是对中国的数字产业而言,鸿蒙不但是第一个面向全场景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也是人类数字产业时代的第一个。

这意味着中国的数字产业从长期的跟随,变为跳级式的引领,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但依然重要的是,华为如何帮助开发者更好的抓住机遇?

首先,仍然是技术赋能——基于分布式技术和一次开发多端部署,鸿蒙将围绕原生多端、自然无感和创新交互构建全新的全场景体验,让三方生态高效调用。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鸿蒙可以尽量让开发者做到一次开发就多端部署,而且把自然无感、创新交互等全场景体验,通过API、SDK等方式,主动的融入开发者的开发结果之中,不但一举多得,也极大的降低了二次开发、多端适配、持续维护等成本。

另一方面,在工具侧,通过元服务API化、多种场景控件、全链路开发工具的加持,减少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和开发成本。

而最为重要的是,由于鸿蒙的整体模式一开始就是智能化式而非传统互联网式的底层逻辑,带来了大量的新特性,它使得传统的APP在鸿蒙加持下更易用、更易部署、更好用,并具备此前不同的能力,这不但会吸引很多优质应用向鸿蒙生态移植,更重要的是带来一个新的机遇。

这是一个在智能化底座加持下,把所有的传统应用都用智能化、分布式的思路”重做一遍“的机会;一个让开发者的场景不仅仅限于智能手机,而是在智能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庭、智能化行业解决方面等方方面面因为不同的交互模式而重新洗牌的机会,它不仅是头部APP的再造,重要的是打破流量僵局,让每个新的开发者(越早拥抱鸿蒙越好)拥有重新创业一次的新机遇。

这个话题太大,以后再谈。

04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看待鸿蒙?

离原生鸿蒙面向公众做Beta测试只有一个多月了,心里充满紧张和激动。

当我知道按下那个按钮,这台手机将变成一个既熟悉又有很多未知的操作系统,我的压力会很大。

可想而知,华为的压力也很大,从技术角度,全自研的压力非常大;从应用角度,头部应用好解决,长尾应用很不好解决。

但华为其实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无声中。

第一个答案,华为希望鸿蒙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答案是,世界级的高度,人类第一个直面智能时代的泛操作体系。

你问我为什么是世界级的高度?很简单,华为自己说了,鸿蒙不仅是华为在2024年最重要的事,而且未来的应用要扩充到100万个以上。

这里的100万,很有深意。

因为目前全世界的移动端操作系统里,超过100万个应用的,只有安卓和苹果两家。

超过100万个应用,就是世界前三,这就是鸿蒙给自己未来标定的高度。

第二个答案,鸿蒙的智能化路径,设计好了么?

答案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路径图。

事实上,在终端领域,华为是国内最早把AI引入到智能手机的,早期主要是在影像、翻译等应用,后来逐步把AI从手机扩展到全场景的各种智能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家庭、智能汽车座舱等。

中间的分水岭是,华为的盘古大模型落地了。

盘古之前,华为手机有很多垂类模型、端侧模型,但之前都没用到大模型,但随着大模型出来以后,为每一个终端用户配一个智能助手,把每个应用节点变成一个智能体,最后把HarmonyOS Next打造成为一个原生智能的操作系统,是目前可以看到的三步棋。

第三个答案,从用户的角度,对体验的期许是什么?

对此,华为也有很多描述,比如新架构、新体验、新生态,比如6大极致体验等等。

但我不希望我们在较早期对这些“承诺”抠字眼。

从朴素的感情出发,我们应该支持鸿蒙。

从理性的分析出发,中国需要一个鸿蒙。

但从技术的发展规律来说,历史上操作系统的成功,都是以10年为基本单位的,而鸿蒙的技术储备期、产品打磨期、生态建设期,一直都在极速的追赶。

从市场规律来说,消费者应该为好的技术和体验买单,而不是为了支持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鸿蒙一定会遇到不少考验和问题,遇到许多挑战和制约。在走向最终成功的路程中,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给鸿蒙的生长,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

鸿蒙,不会是微软模式,也不会是苹果或安卓模式,我们希望它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模式下的新实践和新赛道。

0 阅读:3

胡说成理

简介:关于智能时代和智能时代的生意逻辑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