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有戏剧性。 ———马克·吐温
01九点整至迟不超过2024年4月1日,有许多员工在阿里西溪园区的钉钉总部看到了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的身影。
虽然只是匆匆现身,但钉钉总部的空气就此炽热起来,空气中都似乎有无声但澎湃的激动。
而在4月2日,似乎没有什么正式通知,更像是员工间的心照不宣,几乎所有钉钉员工都在当天9点前来到了工位——在没有打卡文化的阿里,只有无招时代的钉钉曾是如此节奏,因为无招认为团队要始终保持“创业状态”。
“我们现在又是一个创业团队了”,一位钉钉员工半开玩笑的告诉我,但语气中不乏期冀。无疑,无招仍有很强的号召力。
我在写《沸腾新十年》一书时,曾认真调查、研究并编纂过过钉钉的起家史。后来也写过相关的文章。之后,我每次重温这部分内容,都有强烈的喜感,也有深深的被激励感——
2016年4月中旬,离腾讯大厦最近的深大地铁站,忽然被钉钉蓝绿相间的巨幅海报给占领了。海报上是这样写的——“工作时用X信,总是被琐事八卦分神,所以你一直在加班”。
一个多月后,《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和《晶报》三家深圳报纸的头版出现了一整版广告。其文案是——“李女士,惊悉您在某群被骗85万公款,我们想说,在我们这里,无论‘蒋总’、董事长、还是同事们,都是真的,您不会上当受骗”。
据说,马化腾看到后立刻给马云打电话,表达了心中的不悦。
得知事情原委,马云转身就在群里点名批评,“钉钉那个广告实在太low了……我已经正式向马化腾和腾讯公司道歉”。
然而,真诚道歉之余,马云心里也不免有几分实实在在的暗爽。毕竟,这个时间往前倒两年,微信靠红包直接杀入支付宝后花园,打了自己个措手不及,如今靠着钉钉总算扳回了一局。
这已经不是钉钉第一次让马云体会到“暗爽”的感觉了。
当年,微信快速崛起但仍未定局时,阿里举公司之力推出了社交产品——来往,马云在阿里发内部信,要求阿里员工,每人必须为来往拉到100个公司以外的用户。否则,视作放弃年终红包。
在这种操作下,“来往”短暂风光过一阵子,但由于功能和微信过于相似,缺少差异化,无法有效留存用户,并没有对后者真正造成威胁。
一时间,“阿里缺乏社交基因”的老调被媒体一再重弹。
对于来往团队的负责人无招来说,这已经是其操盘“一淘”后在阿里的第二次重挫。
陈航1999年加入阿里实习,这本是有机会成为“十八罗汉”之一的一个起点,但当时他没有看出阿里的潜力,于是赴日工作,因此错过了阿里上市的造富神话。但是,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一份重要的职场财富——他实习时的上级吴咏铭对他始终保持了发自内心的欣赏。
在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一次接一次地失败,意味着机会越来越远。
2014年4月,无招决定背水一战。他提出转换思路做企业社交工具——工作圈。关于工作圈应该作为来往的一个功能选项,还是拆分成独立的APP,团队内部产生了激烈分歧。否定拆分的一方认为,只有针对个人用户需求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拥有上亿用户的爆款应用,而一个企业级App有多大的市场需求潜力,答案则并不明晰。
争吵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以2014年5月26日,无招带着么么茶、天鹏、依岱、悠悠和元英搬进阿里的圣地——湖畔花园而告终。
背水一战在湖畔花园闭关,是陈航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没钱没资源,钱要靠时任阿里CEO陆兆禧的“总裁特别经费”,人要从“来往”团队拉过来,大部分人还身兼数职。陈航带着团队没日没夜思考产品,每次累得不行了,就一头扎进湖畔花园的游泳池里。
搬进湖畔花园时,陈航虽然确定了企业即时通讯的大方向,但心里没底。于是带队去企业调研需求。那个阶段,他们前后拜访了上百家企业。最初拜访的主要是阿里的老朋友——电商供应链上的企业,他们都说自己是集中办公,有什么事吼一声就行,平时用微信也挺好的,并不需要一个专门的企业即时通讯工具。
这个结果让陈航很受挫。一天下午,灰心丧气的他带着团队在文三路百脑汇电脑城楼下吃臭豆腐,一位同事忽然想起楼上有个大学同学,经营一家小企业,便去拜访他,想了解一下电商企业之外的中小企业有没有什么管理痛点。
这次交谈让无招得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个是这家企业希望工作和生活分开,有个专用的办公协同软件,并强调这对中小企业的“氛围感”很重要;另一个则是问无招,阿里内部强大的企业信息系统,是不是有机会做个简化版,免费给中小企业使用。
可以说,这是无招团队调研中最有拨云见日之感的两个信息。为了让产品诞生有足够的氛围感,他就带着团队入驻了这家公司——康帕斯,和销售、财务、行政、人事、渠道、技术、物流等部门聊个了遍,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并进行针对性开发,时间长达八个月。
这个帮了大忙的人,就是后来的阿里钉钉创始共创伙伴、阿里钉钉全球首席布道师——史楠。
陈航的新产品推出了第一个内测版本。考虑过“一丁、火聊”等名字后,陈航最后给它起名叫“钉钉”,取板上钉钉、言之凿凿的意思。
有一个神细节是——有次正值凌晨两点多,史楠在用钉钉时发现了一个BUG,就将截图发到了与钉钉的共创群,钉钉的一名员工立即在群里回复称问题收到了,马上修改。等史楠第二天醒来,才看到那名钉钉员工凌晨4点多在群里发消息说,“你说的BUG我们已经修复了,你用用看。”这让他佩服不已。
这个细节,成为无招此后一直把“创业状态”视为钉钉管理常态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015年1月16日,钉钉1.0版本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地点选在了中关村3W咖啡馆。
虽然受启发于中小企业,但关键时刻推了钉钉一把的,却是一个真正的大企业——复星集团。
据说阿里内部有大能之人助推了钉钉一把,让陈航接触到了复星的高管——并约定,无招帮助复星更好的应用钉钉移动办公,而复星可以利用自身的企业管理经验,帮助无招团队进一步理解商业逻辑,完善与打磨钉钉。
于是,在正式发布四个月之后,钉钉真正的转折点来到了——2015年5月,马云忽然来看望钉钉团队。原因是他在参观复星集团时听对方说,阿里有一款产品帮复星解决了不少管理问题,这款产品叫做钉钉。得到马云的关注和支持后,钉钉当月就成立了事业部,路途一下变得豁然开朗。
据说,当时复星高管当面对马云高度评价复星版钉钉(复星通),称其在办公协同上远超其它社交软件,这就是钉钉给马云的另一次“暗爽”。
紧接着,8月底,钉钉宣布推出开放平台战略——请注意这里,钉钉是第一个为侧重通讯和协同的工具软件打造第三方生态的企业,这在中国SaaS史上,可谓神来之笔。也成为钉钉后来始终与急追的对手拉开身位的护城河。
03离去与归来我本人只见过无招一次,那也是他的告别前夜。场合是在2019年钉钉未来组织大会前夜。
在未来组织大会当天,无招面无表情,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演讲任务。
从后来的视角看,无招在当时为钉钉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敏锐的抓住了特殊时期的线上协同办公需求的突然扩大,把钉钉用户一举拉上4亿大关。这个用户数已经足以让钉钉置身于互联网赛道的一线玩家之列。
此后的事情大多人都知道,2020年9月,钉钉变成大钉钉事业部,和阿里云整合成为“云钉一体”新战略一部分,无招调离,此后离开阿里。
显然,就无招个人而言,存在某种不平静。但对于当时的阿里云来说,提出“云钉一体”的战略,也的确有更高的优先级。
彼时的阿里云,虽然仍是中国第一大云厂商,但却面临醒过来的一众国内互联网大厂激烈追赶。
而就当时来讲,设置“云钉一体”这个策略,背后的确有阿里的刚需和业务发展的需求逻辑——它迫切的需要一个通向中小企业的“桥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招个性很强,在“云钉一体”整合中是一个很大的变量,在阿里云的战略优先级更高、更迫切的背景下,也势必对其定位进行调整。
客观来说,云钉一体的确是当时一个有足够理由去做的选择。如今,它的淡出,并不是策略失当,而是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AI。
如果说“云钉一体”是要把两个天然独立的个体捏合在一起,那云和AI本身就是天然一体的——云是全社会使用AI能力的主要载体和通路。所以,它们无需捏合,浑然天成。
从结果导向也可以反推,前两年,阿里云的增速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提升。而近一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AI热潮的炙手可热,阿里云终于回到了2位数的增长效率,这其中AI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我猜测,在吴咏铭看来——实话实说,钉钉这四年也发展的不错,虽然路径不同。但这并不是请回无招的理由——反而,如果能够把无招吸引回来并独领一军,对阿里有更大的价值。
第一,他是一个连续两次被打倒,但第三次终于站起来的人;
第二,他是大厂内部也极为稀缺的那种可以”把一件事从0做到1”的人,这种人在哪里都是极为宝贵的;
所以,无招的回归也就成了定局。
04多余的话此刻,其实最无需做的就是预测无招回来后会做什么,因为他本人未必都完全想好。
但如果一定要分析一下的话,我会这么看:
先说实一点的、近一点的——
无招离开并创业的时候曾指出,即使有了钉钉和钉钉生态,以及其它的企业协同平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困难仍是很多的,仍然需要更多的工具和能力,这是他始终追寻的一个价值方向,这也会是他回归后的一个着力点。
我猜阿里真正看重无招的价值之一(请记住是之一),是无招对钉钉的掌控力和对持续营造生态近乎信仰的虔诚和执着。
我略猜——他的当前重要目标是以更好服务中小企业为关键突破口,以AI为主要依托,以各种手段强力吸引大量AI应用的开发者、ISV云集于钉钉平台生态中,让他们把创新的突破口放在中小企业的身上,以工具化、细渗透的方式去完成AI之于中小企业的普惠,也让这些开发者成为生态的主角而非长尾。(其实,这种趋势其实已经在钉钉生态里自然出现了,已经引起了钉钉的高度注意)。
这意味着,钉钉“让每个企业享受数字化红利”的初心,会再度激昂;生态里的资源和活水,会越来越多。无招想必会强烈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持续掀起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充分应用导向的AI创业、创新的热潮,让开发者真正在钉钉生态赚到钱,让AI能力真的被用起来。
如果成功,那就是无招用另一种方式把阿里的AI业务、阿里云的智能云服务和钉钉上的企业用户对AI工具、能力的渴望捏成闭环的“试验田”
但这仍然是近中期的,仍是介于战术和战略层面的动作,还不是“道”。
最底层的,是我们不应该纠结于无招之于钉钉如何如何,也不该用把无招与钉钉强绑定这种旧的思维定式去推测未来。
我们要问——阿里现在最难搞的、但最心急要搞好的,是什么?是AI。
因为竞争对手都强,短期看不到终局模式。
AI现在最难搞的是什么?从吴咏铭的层面看,不是底层研发和投入,而是怎么构建AI时代从0到1、从10-100的商业模式。
而无招最强的能力标签是什么——把全新的业务从0做到1的男人。
现在阿里缺的就是这样的能自领一军、自己趟出路的战略型人才。
当年,长期来看,AI真正的研发和承压,是阿里云的技术团队;AI目前明显出现增长苗头的业务,就是AI+云服务。
这是目前阿里在云和AI的基本盘,也做的很出色,会继续执行下去。
但我最疯狂的猜想是,无招的终极使命和吴咏铭的终极寄托,是无招能够在“AI搭售云服务”这种目前最标准,但竞争也已比较红海化的路径之外,再来一次从0到1的高强度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他对钉钉的掌控,他的韧性、斗志,他再度证明自己的内驱力,他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执着,又有阿里云强大AI底座,阿里云的开源策略……这一切的组合、叠加、强化,也许就会聚合在无招身上,让他推动一次核裂变级的能量释放,为阿里AI的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开辟一条从未有过的新路。
如果这件事发生了,那才叫真正的为阿里拉出了第三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