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通勤的公交车上,正值晚高峰,车厢里满是低头刷手机的人。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和一位年轻姑娘争执起来。
男子指着姑娘手里的一杯奶茶,语气强硬地说:“公交车上禁止饮食,你这不是不守规矩吗?”
姑娘一脸无辜,抬高声音回怼:“我这杯子是密封的,又没喝,怎么了?”周围人不禁抬起头来看这场“舌战”。
争执持续了几分钟,男子咬死不松口,说她带着奶茶本身就不对;姑娘则坚持自己没有违反规则。
这场没有赢家的争吵,最终以两人各自沉默结束。然而,男子脸上那种胜利者的神情让我记忆深刻。他仿佛在宣告:“我对了,我赢了。”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你是否熟悉?是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事情。
争执、对抗,甚至冷战,只为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误的。仿佛一旦别人承认“错”,就能捍卫某种莫名的重要感。
那么执拗,到底是坚持还是执迷?说起来执拗是一个有趣的词。它既可以是一种品德,也可能是一种缺点。
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随波逐流是好事,但如果这种坚持变成了牵强附会,是为了“证明别人错”,那未免有些变味。
爱因斯坦当初提出狭义相对论时,遭遇了无数质疑。许多科学家站出来反驳,甚至当时的主流物理学界都不认可他。
但爱因斯坦并不是为了证明其他人“错”而争辩,他更关注“对的是什么”。
他通过一次次实验和推导,让自己的理论站住了脚。最终,世界不得不为他让路,所以爱因斯坦的执拗是坚持!
曾国藩年轻时曾因一腔傲气,总觉得别人错自己对,导致事业几次受挫,他甚至曾经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与同僚闹得不可开交。
后来,他在家书中写道:“世人皆有错,唯宽容可解。”他开始从“证明别人错”转向“理解别人为何如此”,这让他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所以曾国藩的转变,是执迷不悟到释然的典范。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坚信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孩子必须按他们规划的路来走。
孩子想学艺术,父母非要让孩子考金融;孩子想本科毕业后创业,父母偏说“考公考编才是王道”。
父母与孩子的很多争吵,其实并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掌控欲,以及心中的那句“我才是对的”。
在婚姻中,丈夫喜欢从上面开始挤牙膏,妻子喜欢从下往上挤牙膏,丈夫喜欢用洗衣机洗衣服,妻子说洗衣机洗不干净;
节假日丈夫想去钓鱼,妻子想去逛商场,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就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上,争得面红耳赤,都想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在职场中,同事间争论一个方案的优劣,有时并非为了项目成败,而是想证明“我的方法更好”。结果呢?时间被争论耗尽,效率被内耗吞噬。
亲爱的朋友这一些场景你熟悉吗?这些执拗你是否也有经历过?那么这一些争吵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是生活更顺畅了,还是关系更紧密了?我们回头一看大多数时候,除了耗尽精力,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在身边人的情感建设上,因为双方的自以为是,将本来美好的情感消磨殆尽!
那么我们为什么执着于,非得“证明别人错了”这一件事情上呢?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 “确认偏误”。
人类天生喜欢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自动忽略那些反驳自己的信息。
这个机制让我们陷入一种偏见之中,仿佛承认自己“错”就是一种失败。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强化这种执拗。从考试到比赛,总有人在被划分为“对”与“错”,“高”与“低”,“好”与“差”。
渐渐地,“赢”成了一种习惯,“输”成了一种羞耻。于是,哪怕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我们也不愿低头,非得争个你高我低伤人伤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证明别人错”的怪圈呢?首先问问自己:证明对方错了,你就赢了吗?
有一次,我和家人为一次聚餐的时间争执不下。我坚持原定时间,家人却说有更合适的安排。
争吵半天后,家人突然停下来问我:“如果我现在承认我想错了,你就开心了吗?”我愣住了。
仔细想想,这场争论只是为了维护一种“我说了算”的感觉,但是谁赢谁输,最终都改变不了需要聚餐的结果。那么这个争吵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需要你我静下心来学会倾听,而不是为了对抗对方。丘吉尔有句名言:“倾听比争辩更难,因为倾听需要打开自己。”
当你真正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时,你会发现许多争执其实源于误解,而非对错。所以犹太人常说:快快地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
再其次我们需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少问对方到底“谁对谁错”
试着理解对方的立场,而不是一味驳斥。
比如那天通勤车上的男子,如果他问姑娘“为什么带杯子”,而不是直接指责,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学会与对方共情。真正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证明自己。
他们更愿意用行动去化解矛盾,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正如我们国人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生活如棋局,执拗是许多人下的一步“险棋”。但千万别忘了,棋盘的胜负从来不在一时一子,而在全局谋划。
有时候,承认自己错了,或者放下证明“他错”的执念,才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也许下一次,当你忍不住要和别人争论时,问问自己:“我证明了别人错,真的赢了吗?”或许,那时的你,会选择转身离开,用微笑化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