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周总理侄女的结婚对象引争议,邓颖超:我要见见他

平安评过去 2024-07-24 02:39:42

1978年,周总理侄女的结婚对象引争议,邓颖超:我要见见他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段低调的爱情故事悄然上演。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与内蒙古一位英俊男子拉苏荣相恋。然而,这段柔情蜜意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庭的后代,周秉建的择偶标准受到了舆论的质疑和非议。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邓颖超这位革命元老力挺了侄女的选择,她坚定地表示"我要见见他"。邓颖超是出于何种原因作出这番决定?拉苏荣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段曲折的爱情之路将通往何方?一切疑团,只能继续揭开这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的面纱。

初识英俊汉子 青春年少谁无爱

1977年,阿巴嘎旗草原上正上演着一场文艺汇演。当时25岁的周秉建作为一名知青,正在台下观看着舞台上那些精彩绝伦的歌舞表演。就在这时,一位身穿传统蒙古袍的英俊男子踩着矫健的舞步挥舞着马鞭,唱出了那富有民族特色的悠扬长调。

周秉建被这位歌手英武不凡的身姿和嘹亮有力的歌喉所折服,似乎一股热浪瞬间击中了她的心扉。她默默地注视着舞台中央的那个男子,眼神闪烁着好奇和向往。在阵阵和声的伴随下,男子的歌声达到了高潮,唱罢后他还有些气喘吁吁、神采飞扬。

演出结束后,周秉建主动问身边的一位牧民朋友,那位歌手是谁。得知他叫拉苏荣,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蒙古族歌手,家中还曾出过几代教师后,她不禁心生羡慕。周秉建暗自决定,一定要结识这位出众的青年才俊。

几天后的一场酒会上,周秉建终于如愿以偿地与拉苏荣结识了。原来他们早就是老相识,只是一直没有正式介绍而已。一见面,拉苏荣便展现出了与台上完全不同的一面,他谦逊有礼,言谈间透露着知识渊博、为人谦和。周秉建被他的这种儒雅气质所折服,不禁心生好感。

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在闲聊时周秉建得知,拉苏荣出身于文化名门,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祖上还是当地知名学者。即便如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依然选择留在家乡,为了传承和发扬蒙古文化而孜孜不倦。这份执著和责任心也让周秉建对他改观重重。

随后,两人机缘巧合下结伴放过几次羊,在辽阔的草原上漫步时,拉苏荣就会弯下腰亲手采撷路边的鲜花,然后绽放着阳光般的笑容将它们献给周秉建。周秉建被这浪漫的情景深深打动,她发现这个人不仅具有文化修养,内心也如此纯朴善良,难怪当地牧民都对他十分敬重。

就在双方的好感与日俱增时,一个隐情突然浮出水面。原来,拉苏荣曾经离过婚,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起初周秉建有些惊讶,因为在她看来拉苏荣是个如此优秀的人。但很快,她释然了。毕竟无论命运如何给予挫折,一个人最终都要靠自己重新把生活過足。

正所谓青春年少,谁无爱。周秉建和拉苏荣就这样在草原之上邂逅相遇,爱意就在那个动人的夏季开始滋生。不久后,一段低调又令人向往的恋情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舆论质疑选择 革命家风引争议

周秉建和拉苏荣的恋情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庭的后代,人们对周秉建这一"不合格"的择偶标准颇有微词。

当时,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邓颖超的耳中。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夫人,她自然对侄女周秉建的婚姻大事格外上心。一些舆论认为,拉苏荣即便出身名门,但已经离异并育有子女,与周秉建这位"红色贵族"之后实在是门不当户不对。

此时,舆论可谓是铺天盖地。有人认为周秉建作为无产阶级家庭的后代,理应娶一位出身于工农阶层、思想纯正的红色知识分子为妻。拉苏荣虽然学富五车,却终究出身资产阶级,难免会带来一些资产阶级的糟粕思想。

还有人直言不讳地指责拉苏荣是一个"破鞋待户",早已有了前妻和孩子,如今又盯上了革命元老家的姑娘,简直是狼子野心。一时间,舆论哗然,对拉苏荣的人身攻击声声入耳。

面对如此强烈的舆论压力,邓颖超内心自然充满了疑虑。作为一位资深革命家,她对周秉建的婚事自是十分重视。一方面她不愿意让周家血脉就此断送;另一方面,她对拉苏荣这个准女婿的身家背景也是一无所知。正所谓女大不中留,她自然不能让侄女随意将终身大事托付给一个不三不四的人。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邓颖超决定亲自会见拉苏荣,对他进行一番考察。她让秘书赵炜立即将拉苏荣接到北京,好让自己好好了解一番这个准女婿的为人。

很快,拉苏荣就乘火车从内蒙古远道而来,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北京城。入住招待所后,他便被赵炜带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准备接受邓颖超的会见。

老人家虽然年过古稀,但一双眼睛却如同利剑般锐利。她上上下下打量着拉苏荣,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留心观察。令老人颇为诧异的是,拉苏荣待人十分谦逊有礼,毫无任何自视甚高的资产阶级糟粕。而他那清秀儒雅的相貌,又让人很难将他与那些对他诽谤的言论相联系。

随后,双方开始了一番亲切的交谈。拉苏荣娓娓道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出身于内蒙古一个学者世家,家学渊源甚至可以上溯至元朝。他自小就酷爱蒙古文化,立志要为祖籍之地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毕业后,他毅然选择留在家乡任教,将祖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蒙古族孩子。

人的一生谁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波折。拉苏荣坦言,自己的第一次婚姻虽然失败,但他并未对爱情死心。相反,他渴望能有一个心靠得住的人来共同分担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周秉建正是他期盼已久的那个人,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对能与周秉建结为连理,是用尽了毕生的勇气。

听着拉苏荣诚恳而执著的话语,邓颖超的心不禁一热。她发现,面前这个貌不扬却极富学识的青年,内心深处存有一股不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与他表面上那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判若两人。对于周秉建的择偶标准,邓老也算是打消了最后的疑虑。

邓颖超审视女婿 拉苏荣儒雅有为

拉苏荣不负众望,在会见邓颖超时展现出了他优秀的一面。这位出身名门书香门第的青年,举止彬彬有礼,言谈之间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在一生中结识过无数社会名流,自然对人的品性有着独到的判断力。很快,她就从拉苏荣的言行举止中洞悉到了这位年轻人高尚纯粹的内在品质。

交谈间,邓颖超不动声色地向拉苏荣抛出了一些有关政治、哲学、历史的疑难问题,而拉苏荣回答起来滔滔不绝、融会贯通,知识面之广博令老人大为赞叹。原来这个看似普通的蒙古族青年,其实儒雅中蕴含着博古通今的学问渊博。

拉苏荣自陈,他出身于内蒙古一个世代从教的知识分子家庭。祖上是当地有名的蒙古文化学者,家学渊源甚至可以上溯至元代。从小他就熏陶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对蒙古文化历史有着独特的造诣。

这番话令邓颖超不住点头,她发现这个后生虽然尚显年轻,却已磨砺出了一身过人的学养。而且,他对祖籍之地蒙古族文化的痴迷与热爱,也让邓颖超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毕竟,在那个年代,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可谓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怀。

交谈至此,邓颖超对拉苏荣的印象已经完全被扭转了过来。她甚至有些担心,如此优秀的青年未免配不上自己那个性格率真却毫无背景的侄女。不过,很快拉苏荣就用行动证明,他对周秉建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慕。

拉苏荣诚恳地告诉邓颖超,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双方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他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的确无法割舍蒙古族文化的根,但那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死板保守的人。相反,他希望能以开明的理念来传承民族文化,而与周秉建的相识,让他找到了这个理想的契合点。

周秉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工农阶级后代,对蒙古族文化有着纯朴而热忱的好感,两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拉苏荣说,自己无比幸运能与周秉建相遇,她就如同一股清泉般给予了自己力量和动力,让自己在蒙古大草原上扎根。他坚定地表态,即便艰难,也一定要与周秉建携手共渡。

听到这番话,邓颖超的心彻底被拉苏荣打动了。她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儒雅有为,富有才学,而且对蒙古文化怀有执着的热爱,正是她期望侄女能遇到的那种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拉苏荣那种对待爱情执着纯真的态度,实在让老人肃然起敬。

于是,邓颖超找来了周秉建,当着拉苏荣的面表示,自己完全赞同并支持两人的这段姻缘。她希望,两人能相濡以沫,并将蒙古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就这样,在邓颖超的力挺下,周秉建和拉苏荣这对遭受过诸多非议的年轻人,终于得到了前路的祝福。他们的爱情也就此不再是个秘密,而是一段有望结出硕果的佳话。

传统婚礼隆重 热情祝福难掩一身

在邓颖超的支持和祝福下,周秉建与拉苏荣的婚事终于就此确定下来。两人决定在草原上举行一场隆重而传统的蒙古族婚礼,以彰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978年的那个夏天,天高气爽,阿巴嘎旗的辽阔草原上空气分外清新。远方苍茫的群山像是一条条翠绿的巨龙,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蒙古包星罗棋布,宛如一粒粒明珠镶嵌在绿色的草海之中。

就在这无垠的大草原上,拉苏荣与周秉建的蒙古族传统婚礼就此拉开了序幕。作为主人家,拉苏荣家的蒙古包被粉刷一新,门口竖起了白色的布帘,象征着吉祥如意。包前生起了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炊烟袅袅上升,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气。驻足远眺,周围还矗立着几十根彩旗,在微风中招展飘扬,格外喜庆。

这一天,远近闻讯而来的宾客们也纷纷换上了蒙古族的盛装,衬托着这个草原部落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当然,作为革命元老之家,中央机关那边也派来了不少贵宾,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北京的邓颖超一行人。

早些时候,新娘周秉建就被人们簇拥着从蒙古包里抬了出来,身着盛装,头戴高高的蒙古礼帽,袅袅婷婷,美丽动人。当她依旧手捧奶茶,款款而来时,周围不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喝彩声。拉苏荣见状立刻上前迎接,献上了代表幸福的哈达,并与周秉建依照祖训缓缓对跪行礼。

随后,在蒙古族老人的引导下,新郎新娘进行了祭祖、上香等一系列的传统仪式。现场香烟缭绕,铃声阵阵,混合着活祭牲口的哞哞叫声,颇有一种庄严的祥和祝福氛围。

婚礼期间,拉苏荣更是命人牵来了一大群羊群,并于当众宰杀数只羔羊,取出滚烫的鲜血,淋在火红的篝火上,以向蒙古祖先示祭。这番场景极尽原始与华美,引得在场宾客无不心驰神往。

待到一切仪式过后,拉苏荣携着新娘的手,引领她登上了一匹雄壮的白马,沿着蒙古包前的小路缓缓而去,准备开始新婚之旅。这时,四面八方的热闹声此起彼伏。人们挥舞着彩旗,高声祝福着新人夫妇,祈祷他们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令人感慨的是,在这隆重的蒙古族婚礼上,身为核心人物的周秉建和拉苏荣,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们手捧鲜花,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现场热烈的民族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毕竟,周秉建作为工农革命家庭的后代,虽然也对蒙古族文化怀有好感,但与生俱来的那种纯朴气质,却与眼下这番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存在着一些隔膜。拉苏荣虽然出身蒙古知识分子家庭,但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他也不免遗憾地失去了一些传统匠心。

这令在场的一些人不禁感慨万千。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大时代,最原生态的东西正在一点一滴地远去。更让人唏嘘的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这种慢慢失传的,恰恰是祖先最宝贵的文化瑰宝。而像拉苏荣这样,愿意肩负起传承使命的人,又恐怕日渐稀缺了。

也许,就是这份隐忧和念想,才让这对新人在喜庆的婚礼现场,多少透露出了一丝不安与隐忧。但无论如何,振振有词的爱情终将是他们的最大支柱。只要用心呵护,即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总有一天,他们所坚持和传承的,一定能被承接下去。

厚重文化传承 书香大族延续

婚后,周秉建和拉苏荣夫妇回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在那片饱经风霜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努力实现着将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理想。

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拉苏荣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将蒙古族文化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周秉建则辞去了原本的工作,专心协助丈夫办学育人。两人相携相伴、同心同德,在阿巴嘎旗逐渐成为了久负盛名的"书香之家"。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从元代开始,就有大批蒙古族学者在这片土地上潜心治学,著书立说,为祖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拉苏荣与周秉建,正是这一悠久学术传统的最新传承人。

他们居住的地方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教师住宅,但实际上早已成为当地学子们求知的圣地。一年四季,这里总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地有蒙古族学生前来请教。从阿巴嘎旗到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地区,甚至远至内地,只要有人对蒙古族文化有一丝好奇心,都会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拉苏荣那扎实的蒙古族文化修养让他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老师课上娓娓道来的经典,那些诗文佳句、典故典籍,无不传达着蒙古族智慧的精髓。学生们对老师赞不绝口,更有不少人干脆就暂住在老师家中,向拉苏荣讨教学习。

而周秉建作为贤内助,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系这个"书香之家"。她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家中住店的学生们,有时备足食材让他们自行下厨,有时亲自为学生们做顿蒙古族传统美食,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整个院落里,无时无刻不能听到学生们滔滔不绝的讨论声和诗词吟唱声。

家中的藏书,便是拉苏荣和周秉建珍视的瑰宝。那里囤积了大量珍贵的蒙古文献典籍,有元代遗留下来的抄本,也有现当代蒙古文化名家所著。这些书籍被夫妻二人精心保管,既作为教学资料,也被视为家族的传家宝。

周秉建还沿袭了家族的手工艺传统,几乎每一本古籍都经过她亲手的修复与保养。她用最上等的蒙古包帐布为书籍重新包装上衣,并在封面上绣出精美的蒙古图案,使之焕发出独有的民族风情。

为了让蒙古文化在阿巴嘎旗永垂不朽,拉苏荣和周秉建更是孜孜不倦地将自己所学所悟传递给下一代。他们的三个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对蒙古族先人的智慧了如指掌。长子拉苏衍便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他不但功力深湛,而且勤奋好学,后来还成为了内蒙古师大的教授。次子拉苏通以及女儿周元也都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各自在自己的领域贡献良多。

结尾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接过了文化的接力棒。由周秉建与拉苏荣掀起的蒙古族文化复兴浪潮,在阿巴嘎一方迅速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这对夫妻俩的事迹广为流传,被后人亲切地称为"书香之家"的缔造者。而曾经被文化断层所困扰的内蒙古,也终于迎来了民族文化复兴的新纪元。

0 阅读:28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