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速赛进入下半场的2025年,吉利控股集团正以雷霆之势重构其技术版图。4月15日极氪品牌四周年发布会上,集团总裁安聪慧那句"智能座舱资源正在融合当中"的表述,犹如投入资本市场的深水炸弹——这标志着继去年完成智能驾驶业务整合后,这家中国民营车企巨头正式吹响座舱生态革命的冲锋号。
从首席君独家获取的内部战略文件显示,吉利正在推进的"智能座舱底座计划"绝非简单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组织架构、研发体系与商业逻辑的全维度变革。该计划的核心在于构建可适配多品牌、多车型的通用型技术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从高通骁龙8295到龍鷹一号等不同算力芯片的自由组合,最终达成旗舰车型与走量产品的差异化体验。用安聪慧在闭门会议中的话来说:"我们要让20万元级车型的座舱体验,具备50万元级车型80%的智能水平。"
这种颠覆性战略的背后,是吉利对智能座舱产业趋势的精准预判。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搭载智能座舱的车型渗透率已达78%,但同质化率也攀升至63%的历史高位。当15万元级车型普遍配备四区域语音交互时,头部车企不得不寻找新的技术护城河。吉利选择押注"可生长式架构",其底层逻辑类似于智能手机领域的Android开放系统:通过统一HMI设计规范、标准化API接口,既保证基础体验一致性,又为第三方开发者保留定制空间。
回望吉利的技术演进路径,这场变革早有端倪。2024年9月李书福在台州发布"协同整合"战略时,业内更多将其解读为应对车市价格战的权宜之计。但结合最新动作来看,这实则是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一统"的战略升维。此前集团内部实行的赛马机制,虽在智能电动化初期催生出亿咖通、芯擎科技等优质标的,但也造成资源分散的隐忧——仅座舱OS就存在GKUI、LYNK OS、ZEEKR OS等七个版本,导致单车型研发费用高出行业均值12%。

这种内耗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据2024年财报显示,吉利研发费用中"重复性支出"占比达23%,其中智能座舱领域的冗余投入超过18亿元。正是基于此,淦家阅在年初的"智能生态大会"上宣布实施"双系统战略":高端线沿用ZEEKR AI OS保持技术锐度,走量车型切换至Flyme Auto降本增效。这种"顶配树标杆、标配抢市场"的打法,恰与华为鸿蒙座舱的演进路径形成镜像。
资本市场对吉利的战略转身给予积极反馈。自3月智能驾驶业务完成整合以来,吉利汽车(0175.HK)股价累计上涨27%,跑赢同期恒生指数16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报中指出,智能座舱整合每年可为吉利节省约9.4亿元研发开支,并使新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11个月。若通用底座计划如期落地,到2026年吉利有望在智能座舱领域实现43%的毛利率,较当前水平提升9个百分点。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组织协同的严峻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高管向首席君透露,Flyme Auto与ZEEKR AI OS的团队至今仍在争夺云端训练资源,这暴露出矩阵式管理的深层矛盾。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正试图将这种技术整合能力复制到整个出行生态——从陈奇主导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到安聪慧力推的座舱底座,本质上都是对特斯拉"超级工厂"模式的本地化改造,即通过高度垂直整合掌控技术话语权。
这种野心在资本运作中显露无遗。2024年四季度,吉利悄然启动"蓝宝石计划",将极氪与领克合并成立科技集团。表面看这是为冲击百万年销的高端市场,实则为智能技术商业化铺设通路。据招股书披露,新集团已打包23项智能座舱相关专利注入合资公司,未来可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反哺母体。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玩法,或将在智能汽车时代开辟新的盈利范式。
从产业竞争维度观察,吉利的战略转型恰逢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关键窗口期。随着欧盟最新通过《车载信息系统互联法案》,要求2027年后上市新车必须兼容V2X协议,具备跨平台互联能力的智能座舱将成为出海刚需。安聪慧在日内瓦车展期间的表态颇具深意:"我们的智能底座预留了欧盟、东盟两种数据协议接口。"这暗示吉利正借技术整合之机,同步推进全球化合规布局。
不过,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从来不是坦途。伯恩斯坦分析师指出,吉利需要警惕"诺基亚时刻"——当硬件标准化遭遇软件个性化需求时,如何避免陷入创新者窘境?对此,吉利智能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分层赋能"策略:在HMI界面、场景引擎等用户感知层保持开放,而在底层芯片、通信协议等核心层坚持自主可控。这种"外松内紧"的平衡术,或将成为对抗造车新势力的关键筹码。
值得玩味的是,吉利在非核心业务端正进行逆向操作。据首席君了解,集团已着手评估华菱重卡等非战略资产的处置方案,这与智能座舱业务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反差。这种"聚焦主航道、剥离边缘资产"的打法,与李东辉提出的"战略聚焦"理论一脉相承。从财务结构看,2024年吉利非汽车业务营收占比已压降至7%,研发经费集中度则提升至81%,显示出孤注一掷的转型决心。

站在行业视角观察,吉利的激进改革或许预示着传统车企的集体觉醒。当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入180亿欧元建设软件公司,当丰田章男亲自挂帅编织"Arene OS"生态,全球汽车产业正从机械制造向数字服务加速嬗变。在这种背景下,吉利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探索,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新定义——从硬件差价到生态增值,从单品销售到持续服务,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或将重塑未来十年的行业格局。
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需要关注技术整合背后的商业变量。瑞银测算显示,若吉利智能座舱的第三方接入率达到25%,其衍生出的数据服务、场景订阅等收入,到2028年有望突破120亿元规模。这种从"制造利润"向"生态利润"的跃迁,正是资本市场给予科技公司估值溢价的核心逻辑。或许用不了多久,华尔街分析师讨论吉利时,将不再纠结于单车毛利率,转而关注其用户日均交互次数与软件OTA利润率。
当然,任何战略转型都伴随风险。吉利需要警惕的是,在追求规模效应的过程中,是否会削弱旗下品牌的个性基因?当领克的极简主义遇见吉利的普惠哲学,这种价值观冲突如何调和?安聪慧在内部信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技术民主化"——通过开放部分底层接口,允许品牌团队进行15%的个性化定制。这种"有限自由"策略能否奏效,仍需市场检验。
纵观全球汽车产业史,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残酷的淘汰赛。当智能座舱从配置选项变为核心卖点,吉利的这轮自我革命,既是对诺基亚、柯达等传统巨头转型教训的镜鉴,更是对特斯拉、华为等跨界势力冲击的回应。或许正如李书福在台州战略会上所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局中,中国车企能否真正实现换道超车,吉利的智能座舱整合之路,正成为最具风向标意义的观察样本。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