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纳斯达克上市,加盟商倒戈转型在所难免

科技眨大眼睛 2025-04-19 16:15:12

当奈雪的茶港股市值较峰值蒸发超九成、茶百道上市首日即破发的阴云笼罩新茶饮赛道时,霸王茶姬以黑马之姿完成逆势突围。

北京时间4月17日晚间,这家主打东方美学的新茶饮品牌登陆纳斯达克,开盘20分钟涨幅即突破50%,盘中最高触及41.8美元,最终以32.44美元收盘价定格在434亿人民币市值。这不仅使其成为年内中概股最大规模IPO,更以首日15.86%的涨幅改写了新茶饮"上市即巅峰"的资本魔咒。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霸王茶姬的资本故事确有独到之处。

2023年其营收同比增长217%至57.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从-5.6%扭转为12.3%,单店日均销售额达到行业均值2.3倍的6830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业务贡献率跃升至28%,马来西亚市场更以日均1.2万杯的销量刷新当地现制茶饮纪录。

这种"东方星巴克"的全球化叙事,恰与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的攻城略地形成战略呼应——前者客单价7.9美元锚定中产消费,后者2.5美元主攻大众市场,共同构筑起中国茶饮出海的"高低杠"组合。

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响背后,暗含对新商业范式的价值重估。

纳斯达克的“霸王”叙事

高盛在最新研报中指出,霸王茶姬的"轻资产重运营"模式颇具杀伤力:85%门店采用加盟制却保持98%的存活率,这得益于其首创的"双供应链体系"——国内自建6大仓储中心控制60%核心原料,海外则与丰益国际等巨头合作实现本土化供应。这种"中央厨房+区域适配"的混搭策略,既保证了品控一致性,又将物流成本压缩至营收占比7.8%,较行业均值低3.2个百分点。或许正是这种精细化运营能力,让摩根士丹利给出了"2026年海外门店突破3000家"的激进预测。

不过,这场资本盛宴并非全无隐忧。当前中概股整体市净率已跌至1.3倍的历史低位,叠加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合规压力,霸王茶姬选择此时赴美上市堪称险棋。瑞银分析师指出,其发行价对应动态市盈率48倍,远超星巴克(26倍)和瑞幸(35倍),这种估值溢价既包含对全球化增速的期待,也暗藏业绩对赌风险——招股书承诺未来三年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这要求每年新增至少2000家门店且同店销售不下滑。考虑到东南亚市场正迎来贡茶、喜茶的贴身肉搏,这种扩张速度或将考验其供应链韧性。

从行业竞争格局观察,霸王茶姬的突围恰逢新茶饮赛道的关键转折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增速放缓至18.7%,首次跌破20%的"黄金增长线",头部品牌的战场正从跑马圈地转向效率比拼。有意思的是,当喜茶、奈雪深陷价格战泥潭时,霸王茶姬却通过"大单品策略"实现降维打击:其招牌产品伯牙绝弦贡献46%营收,SKU数量控制在35个仅为行业均值的一半。这种聚焦策略不仅提升供应链效率,更将产品研发费用率压至2.1%,较竞争对手低1.8个百分点。正如天图资本合伙人李康林所言:"新茶饮下半场的胜负手,在于能否把爆款逻辑转化为持续创新机制。"

值得玩味的是资本市场的态度分野。在霸王茶姬路演阶段,长线基金更关注其数字化中台建设——98.7%订单来自小程序、私域会员复购率达63%、自动化生产线节省35%人力成本,这些数据支撑起"科技餐饮"的想象空间。而对冲基金则紧盯地缘政治风险:当前中美围绕中概股审计监管的博弈仍在持续,若《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落地,霸王茶姬可能面临更严苛的信息披露要求。这种"左侧布局"与"右侧交易"的逻辑碰撞,恰是新兴市场成长股的典型境遇。

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霸王茶姬的逆势上市或许预示着中国消费品牌的范式革命。当泡泡玛特转战美股后市值回升70%、名创优品凭全球化战略重获资本青睐,新消费品牌正试图挣脱"内需依赖症"的枷锁。波士顿咨询的测算显示,中国消费品牌出海估值溢价平均达23%,其中"文化赋能型"企业溢价最高可达38%。霸王茶姬将京剧脸谱植入品牌视觉,用《兰亭集序》命名产品的打法,本质上是在复制李子柒的文化输出路径。这种"软性叙事"能否穿透文化隔阂,或将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的新样本。

不过,亮眼数据难掩深层挑战。据彭博行业研究,新茶饮品牌海外扩张的平均回本周期从18个月延长至28个月,人力成本激增与合规风险成为最大变量。霸王茶姬马来西亚门店的店长薪资已达当地白领收入两倍,而印尼新规要求外资餐饮企业必须采购30%本土原料,这些都在考验其"既要规模又要利润"的平衡术。或许正如张俊杰在上市致辞中强调的:"这不是终点,而是全球化长征的起点。"

当资本市场的掌声渐渐平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霸王茶姬的资本追赶

霸王茶姬此次发行14,683,991股,募资4.11亿美元。承销商还可在 30 天内认购最多 2,202,598股A类普通股。

四位独立投资者已表示有意以非约束性方式认购本次发行中发行的ADS,认购金额合计不超过2.05亿美元,认购价格与本次发行的其他 ADS 相同。

四位独立投资者包括:鼎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关联公司管理的一个或多个基金认购金额不超过8000万美元;RWC Asset Management LLP和RWC Asset Advisors (US) LLC 管理或提供咨询的投资基金和委托认购金额不超过6000万美元;安联环球投资者亚太有限公司代表所管理的基金认购金额不超过5000万美元;以及欧力士亚洲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代表所管理的基金认购金额不超过1500万美元。这些投资者将认购的 ADS 数量将最多为7,592,592股 ADS,约占本次发行ADS总数的51.7%。

以发行价计算,公司估值约51亿美元。

在美股持续动荡之际,霸王茶姬成功登陆美股市场,霸王茶姬也是继古茗控股、蜜雪冰城之后,国内又一家要在资本市场上市的咖啡奶茶企业。

霸王茶姬成立于2017年,创立之初,霸王茶姬坚持以原叶鲜奶茶为主打,原材料也尽量简单,仅保留原叶茶、优质牛乳和基底乳。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霸王茶姬一共有6440家门店,其中,6284家位于中国。霸王茶姬2024年GMV为295亿元,2023年的GMV为108亿元。

招股书显示,霸王茶姬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4.92亿元、46.4亿元、124亿元(约17亿美元)。

霸王茶姬的收入主要来自加盟店的收入,2024年来自加盟店的收入116亿元(约15.93亿美元),占营收的比例为93.8%;来自自营门店的营收为7.73亿元(1.06亿美元),占比为6.2%。

霸王茶姬2022年、2023年、2024年运营利润分别为-1.16亿元、10.74亿元、28.87亿元(约3.95亿美元);运营利润率分别为-23.6%、23.1%、23.3%。

霸王茶姬2022年、2023年、2024年净利分别为-9072万元、8亿元、25.15亿元(约3.45亿美元);净利率分别为-18.5%、17.3%、20.3%。

其中,霸王茶姬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33.3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47亿元增长63%,较上一季度的35.4亿元下降6%。最近一年,霸王茶姬的营收增幅在不断收窄。

霸王茶姬2024年第四季度成本与费用为26.9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5.7亿元增长71%。

其中,霸王茶姬2024年第四季度材料成本为15.47亿元,自营茶馆运营成本为1.63亿元,仓储和物流成本为6648万元,其他运营成本为1.82亿元,销售及市场费用为3.96亿元,管理费用为3.36亿元。

霸王茶姬2024年第四季度运营利润为6.42亿元,运营利润率为19%。

霸王茶姬2024年第四季度净利为6.4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1亿元增长108%,较上一季度的6.46亿元基本持平。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霸王茶姬的总资产为66亿元(约9亿美元)。

其中,霸王茶姬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7.55亿元(约6.51亿美元),存款为1亿元,应收账款为1.22亿元,存货价值为1.32亿元,预付款和其他流动资产为3.15亿元(约4312万美元)。

整体来看,霸王茶姬在营收和门店数量方面均落后于蜜雪冰城,但霸王茶姬利润追赶势头很强。

据财报显示,蜜雪冰城2024年营收248.2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3亿元增长22.3%。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冰城门店数量达46479家,其中,中国内地有41584家,57.4%的门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外市场有4895家门店。

霸王茶姬持续变革下,创始人角色转变

当新茶饮赛道陷入同质化红海之际,霸王茶姬以"东方美学+极致效率"的双重叙事完成资本逆袭。这家2017年诞生于云南的茶饮品牌,用七年时间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品牌跃迁——从被诟病"土味模仿者"到登陆纳斯达克市值破60亿美元,其进化路径暗含中国消费产业升级的典型逻辑。

回望霸王茶姬的早期发展,与茶颜悦色的"镜像博弈"颇具启示意义。

2019年前者门店数尚不足百家时,后者已凭借"国风奶茶"概念在长沙构筑起坚固护城河。但差异化恰恰在此时显现:当茶颜悦色执着于区域深耕时,霸王茶姬以加盟模式快速铺开,至2021年门店突破500家,完成对二三线市场的渗透。这种战略分野在招股书数据中得以印证——2020-2022年其加盟店占比从67%飙升至92%,单店投资回收期缩短至11个月,较行业均值快30%。

资本入局成为关键转折点。2021年XVC等机构注资3亿元后,霸王茶姬启动"三化战略":产品标准化(SKU从48砍至22)、门店迭代化(第四代店单店成本压降28%)、供应链垂直化(自建6大区域仓)。其王牌产品"伯牙绝弦"的打造过程堪称经典案例:依托自动化萃茶机实现出品误差率0.3%,配合冷链物流将新鲜度从48小时延至72小时。这套组合拳直接推动原叶鲜奶茶GMV占比三年内从79%跃至91%,单杯原料成本下降19%。

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更值得深究。据欧睿国际测算,2023年中国现制茶饮TOP5品牌市占率首次突破40%,头部效应加剧。霸王茶姬的破局策略在于"精准错位"——以15-25元价格带卡位中端市场,既避开与喜茶(25-35元)、蜜雪冰城(6-12元)的正面对抗,又借国风文化填补消费认知空白。其营销费用11亿元的天价投入产出比同样惊人:联名敦煌博物馆的"飞天系列"周边衍生销售额达2.3亿元,小红书#霸王茶姬打卡#话题播放量突破30亿次。

组织的敏捷性则是另一制胜要素。2024年引入前麦当劳中国CFO黄鸿飞、喜茶供应链负责人付熙等高管后,霸王茶姬启动"精英化转型"。通过拆分产品研发中心与区域运营事业部,将新品上市周期从45天压缩至28天。特别是在数字化中台建设上,其自研的"神农系统"实现98%订单线上化,用户数据颗粒度细化至"糖度偏好分布",这使得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成为可能。这种互联网基因的注入,或能解释为何华为系人才近来备受其青睐。

全球化布局折射出更深层的战略野心。在马来西亚单店日销破万杯的业绩支撑下,霸王茶姬将北美首店选址洛杉矶华人商圈,并计划两年内在美国开设300家门店。这套"文化先行、供应链跟随"的打法令人联想蜜雪冰城的东南亚攻略,但差异化在于更高维的生态构建——与丰益国际共建海外供应链中心,同蚂蚁集团合作跨境支付,甚至在门店引入AR茶艺表演。

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26年其海外营收占比将突破35%,这意味着需要再造一个国内市场。

不过,资本狂欢难掩隐忧。对比发行价28美元与当前32.44美元的收盘价,48倍动态市盈率已透支未来三年增长预期。分析师担忧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大单品依赖症",伯牙绝弦占比仍达35%,新品武夷大红袍的市场接受度尚待验证;其二是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参议院近期提出的《中国公司披露法案》可能迫使中概股提交敏感数据,这对掌握千万级用户信息的茶饮品牌尤为危险。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商业模式转变。

随着"超级茶仓"概念店落地、第二品牌"tea'stone"试水烘焙+茶饮复合业态,霸王茶姬正从快消品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这种战略升级需要组织能力同步进化——如何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怎样维持加盟商利润空间?参照星巴克发展史,其第三次转型期耗时五年才完成"第三空间"重构,这对成立仅七年的霸王茶姬而言无疑考验深远。

值得玩味的是创始人的角色转变。

张俊杰从早期事必躬亲到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反映出现代企业治理的必然路径。但其保留产品终审权、亲自参与门店设计的做法,又延续着初创企业的敏捷基因。这种"集权与分治"的辩证统一,或许正是霸王茶姬打破"规模诅咒"的关键——在4000家门店量级仍保持14天总部到店新品渗透速度,远超行业平均的28天。

置身更宏观的视角,霸王茶姬的跃迁暗合中国消费品牌的代际更替。与依靠流量红利崛起的完美日记不同,其胜出依靠的是供应链深耕;相较于依赖单一市场的元气森林,其全球化布局更显魄力。波士顿咨询最新报告指出,成功出海的中国消费品牌往往具备三大特质:文化符号鲜明、运营效率卓越、资本运作成熟,这恰与霸王茶姬的成长轨迹完美契合。

但资本市场的残酷在于永无止境的预期管理。随着上市钟声敲响,霸王茶姬需要讲述新故事:是继续强化茶饮主业,还是跨界开辟咖啡战场?是深挖东方美学价值,还是拥抱元宇宙等新潮概念?或许正如张俊杰在内部信中所言:"我们卖的不是奶茶,而是中国茶的现代化表达。"当这个价值434亿元的表达需要被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买单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挑战在所难免,痛点需克服

上市只是开始,挑战在所难免。

当纳斯达克钟声为霸王茶姬434亿市值喝彩时,资本市场更应关注其招股书第47页的风险提示——国内同店GMV增长率从2023年的94.9%断崖式跌至2024年的2.7%,这组数据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揭示出新茶饮赛道集体面临的增长困境。据Frost & Sullivan测算,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增速首度跌破15%,而TOP10品牌市占率却逆势攀升至62%,行业正从增量争夺转入存量绞杀阶段。

这种残酷竞争在细分领域尤为显著。

霸王茶姬赖以崛起的"大单品战略"遭遇双重夹击:向上有瑞幸轻乳茶以9.9元价格带收割市场,其2024年Q4推出的"兰韵铁观音"系列,凭借8600家门店的渠道优势实现单周销量破千万杯;向下则面临茉莉奶白等新锐品牌的贴身缠斗,后者以75%的相似产品结构和85%的定价策略,在华东市场硬生生撕开缺口。更值得警惕的是,古茗、茶百道等已上市公司正将加盟费下调20%-30%,试图以"价格换规模"策略冲击下沉市场。

加盟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已成行业通病。霸王茶姬最新财报显示,单店月均GMV从2023年Q4的57.4万元骤降至2024年Q4的45.6万元,降幅达20.6%,这与其门店数量从3500家猛增至6200家的扩张速度形成危险剪刀差。深入分析其单店模型,租金占比已从2021年的18%攀升至24%,而人力成本受自动化设备普及影响仅下降3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加盟商动态投资回收期延长至22个月,较2022年增加11个月。某华南超级加盟商曾向媒体透露,其持有的5家门店中有3家处于盈亏平衡线边缘,"现在接盘新店至少要准备18个月现金流"。

资本市场的担忧不止于此。霸王茶姬对"伯牙绝弦"的依赖程度堪比台积电对3nm制程的依存——该单品贡献35%营收的同时,研发费用率却连续三年维持在2.1%低位。这种"重营销轻创新"的路径在存量竞争时代暗藏风险,参考可口可乐的教训,当经典产品市占率超过40%时,往往面临品类替代危机。事实上,其试水高端化的"武夷岩茶"系列市场反响平平,上海试点的tea'stone子品牌客单价虽达28元,但复购率仅为母品牌的1/3,暴露出品牌延伸的协同困境。

地缘政治风险则如影随形。当前中概股整体市净率跌至1.2倍的历史冰点,叠加美国《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合规压力,霸王茶姬高达48倍的动态市盈率显得尤为脆弱。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若中美审计监管谈判再生变数,其估值可能面临30%以上的回调空间。这种系统性风险在运营端已有征兆——原计划2024年Q4开业的洛杉矶首店,因供应链审批延误推迟至2025年Q2,这为其全球化叙事蒙上阴影。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商业模式的代际更替。当Z世代消费者将"打卡属性"置于"产品功能"之上,霸王茶姬重金打造的国风美学壁垒正被稀释。小红书数据显示,2024年Q4与茶饮相关的"探店"笔记同比增长87%,但话题集中度下降26%,反映出注意力经济的碎片化趋势。反观竞品,奈雪通过"周周9.9元"重塑价格认知,喜茶借FENDI联名收割奢侈品流量,都在试图重构消费者决策链条。

加盟商生态的微妙变化更值得警惕。曾经创造3个月回本神话的头部运营商,如今开始批量转让门店——杭州某商圈霸王茶姬门店转让费从巅峰期的80万元腰斩至35万元,仍鲜有人问津。这种"击鼓传花"游戏的退潮,本质上反映渠道红利的衰竭。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2024年新茶饮加盟商年更换率达38%,较2021年上升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3家门店就有1家经历经营者更迭。

面对多重围剿,霸王茶姬的破局之路或许藏在数字化深水区。其自主研发的"神农系统"已实现98%订单线上化,但用户数据货币化率仅为0.7%,远低于瑞幸的2.3%。若能将4300万会员的消费行为数据与供应链深度耦合,或许能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正如张俊杰在内部会议上强调的:"我们要从茶饮公司蜕变为数据公司。"这场转型的成败,或将决定中国新消费品牌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跻身世界级企业行列。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0 阅读:8

科技眨大眼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