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参观博物馆,想要摸文物却被训斥,老农:这是我用命背回来的

春柏聊历史 2024-11-05 15:17:07

1976年,一个老人在晚辈的陪同下去北京看病。看完病后,老人还专门去了一趟军事博物馆参观。

在一台发电机前面,老人久久伫立,沉默不语,伸手在空中顿了顿,最终还是忍不住想要亲手去抚摸一下。

“唉,别动,你怎么能随便摸这里的展品?这是你能乱摸的?”

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早就注意到老人的异常激动,看到老人伸出手后,立即出言制止他的行为。

“这是我当年背着他走完长征,走到延安的,现在我摸一下都可以吗?”老人湿润了眼眶,手抖的非常厉害,想要触摸,却又缩了回来。

一时间,整个博物馆内鸦雀无声,大家都震惊了,这个工作人员也说不出话来。

这个老人是谁?他和这台发电机究竟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老人名叫谢宝金,出生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那里至今还流传着他把一台重达68公斤,用于收发报的手摇发电机,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传奇故事。

谢宝金出生于1898年,虽然家境贫寒没钱上学,但他却从小就身体素质特别好,长的十分结实,身高又1米89,是一个大块头。

从小,谢宝金就吃够了生活的苦,12岁就下地干农活,18岁的时候当起了贩夫走卒,做一点小生意。

但好景不长,他的生意并未能维持多久,之后又在于都铁山垅钨矿做矿工,日子过的十分艰难。

1932年,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找到谢宝金,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红军。

谢宝金早就听说过红军的故事,他也知道红军是为贫苦百姓当家做主的,穷人想要改变命运,只有支持和拥护红军,才能从水深火热中被拯救出来。

谢宝金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毛泽民的邀请,加入到了红军队伍中,尽管此时的他已经30多岁了。

不久之后,谢宝金进入军委总参情报部,成为了一名情报人员,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管理一台手摇发电机。

这台发电机可不轻,足足有68公斤,还是手摇的,一般人很难摇动它。但对于人高马大的谢宝金来说,这些都不在话下。

不仅如此,由于早年的技术问题,这台发电机还经常会坏,也只有谢宝金能够修好它的这些毛病。

在那个缺少工业和电力的年代,这台发电机的珍贵性,也可见一斑,谢宝金对它特别爱惜,也特别保护。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伟大的万里长征。临行前,有中央首长专门对谢金宝说道:“这些设备是军委的耳朵和眼睛,没有这些机器我们打不了胜仗”。

“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会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它们!”谢宝金坚定地回答道。

由于条件有限,彼时的中央军委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这是中央与各部队保持联系的宝贝。

为了保护这些异常珍贵的设备,中央最初派了一支足足128人的加强连,而这个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是由8个红军战士抬着走的。

尽管如此,由于路况复杂,加上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危险情况下,要运送这样的重装备依旧是一件非常辛苦和沉重的事情。

有时候,为了快速转移,也为了减轻战友们的负担,谢宝金常常一个人就背着发电机前行。

危险也时刻笼罩在谢宝金和这些战士们的头上,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下,战友们也一个个的不断倒下。等到过草地时,整个加强连只剩下谢宝金和另外两名战士了。

负担沉重,困难依旧,谢宝金看着这无比珍贵的发电机,心中的信念却丝毫没有衰退。

“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背着它走完长征,,不辜负首长的信任,不放弃战友们的遗愿!”

谢宝金下定了决心,在心中给自己暗暗鼓劲。

过草地时,面对危险无处不在的沼泽,战士们即便小心翼翼都随时可能被泥潭吞

没,更不用说还要背着68公斤重的设备。

谢宝金下决心一定要活着走出草地,走到延安,把发电机安全送到,因为不如此,失去了唯一的发电机,大部队将失去战略指挥,对整个长征队伍和革命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看着茫茫草地,谢宝金忽然灵机一动,他看到了大片生长的黄竹,这些竹子可以用来做成竹排,将发电机放在竹排上,可以大大减轻其对地面压力,不至于陷进泥潭里去。

为了保护发电机,不让它被风沙侵入,谢宝金还专门用几层厚厚的帆布将其包裹。

过雪山时,由于雪山小路狭窄陡峭,发电机无法多人抬,谢宝金让战友们将发电机抬起来放在他肩膀上,一个人扛着走。

就这样,谢宝金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满腔的革命热血,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把发电机完好地背到了延安。

到延安后,谢宝金做了生活合作社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总参工作,进入首都北京。

但是,谢宝金却高风亮节,说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不应该在这样的岗位上。最终,他坚持回到了家乡于都,在供销社收购部当收购员。

有人说他傻,都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还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但谢宝金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就乐意去做,愿意做这样的傻子。”

1966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谢宝金的肩上,他的妻子儿子都常年患病,还有四个孙子要读书,日子过的特别艰难。

但即使这样,谢宝金也没有伸手向组织寻求帮助,他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战争年代要强多了,我们的国家也还不够富裕,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了”。

1976年,谢宝金在侄子谢林贵陪同下前往北京看病,顺便前往军事博物馆参观,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抚摸着昔日的老伙计,感受着新中国的光辉和壮丽,谢宝金的思绪又飞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认为自己和战友以及无数革命同仁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