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群同志,组织对你做出了决定,要求你立即退伍,并且两天内就离开北京。”
“啊?可是领导前不久还说要提拔我做排长呀,我都准备好提干材料了,况且我还没有到退伍时间呢!”
“这是组织的决定,你好好想想自己前些天在医院都干了些什么。另外,离队前不许离开营区。”
三天后,这个叫赵保群的战士离开了首都,回到了家乡海安县。
赵保群在执行任务期间,救下了一个老人,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个老人还说一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但他的善举不断没获得嘉奖,反而牵连自己离开了心爱的军营。
他救下的开国上将是谁?两人又有怎样的故事?
1972年5月,在北京卫戍区某部担任警卫班长的赵保群,接到了命令:“今天下午,你带五名战士,去监护一个叫张续的特殊病人。”
赵保群等人还被要求不许与病人交谈,还用屏风挡住了病房门口,不让他和外人接触。不仅如此,每周两次的家属探病,小赵也被要求在旁边监听和记录。
虽然不知道张续究竟是何许人,但赵保群也知道此人的身份应该不会简单。
在301医院的病房,赵保群见到了张续,当场就有点愣住了,这是一个十分虚弱的老人,身上的棉袄破破烂烂,胡子拉碴又面黄肌瘦,身上还有浮肿。
看到小赵的反应,主治医生解释道:“病人刚刚做了接骨手术,缝了21针,要开始做牵引复位治疗。”
赵保群是1969年参军入伍的,他的父亲还是一位1940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老党员。
想到父亲,赵保群就对张续起了同情之心,也在心中做了一个决定:“监护”、“监护”,不仅仅是要“监”,更要“护”。
张续不能做起来吃饭,赵保群就小勺一勺一勺的喂他吃;饭菜烫了,他就耐心地吹凉;张续的身子出了汗,他就打来温水为其擦洗。
除了这些,赵保群也定期帮张续理发、刮胡子,还经常用自己在家乡当赤脚医生时学到的技术,帮他按摩和热敷。
赵保群的照顾无微不至,张续都看在眼里,也非常感动。精心护理之余,赵宝群还是一个非常有分寸的人,每当有人来看望病人时,他都会悄悄退出房间,给访客和病人创造独处的环境。
在赵保群的悉心照顾下,张续得到了恢复,也有了精神。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场危机正悄然来临。
1972年7月28日晚,赵保群刚刚结束值班躺下休息,就听见值班战士赶来急报:“张续喝完一碗中药后,就昏迷过去了。”
赵保群一听,立即飞身下床跑到病房,看见张续脸色铁青,还口吐白沫。
情况紧急,赵保群马上联系值班医生,却始终没人接电话。见此情景,他也不再犹豫,安排好战士守卫在病房,又火速赶往一公里外的主治医生家,将他带回医院救治张续。
整整两天两夜,张续才在医生的救治下醒了过来。苏醒后的张续从战士和医生口中得知自己是因为赵保群才得救,紧紧握着他的手不松开,感激之情尽在不言中。
11月,上级解散了赵保群这个“监护”小组,并要求他们离开医院,不许再与张续接触。
也就是这个时候,赵保群才知道张续竟然就是张爱萍将军。但直到离开,他也未能再见将军一面,只能在心中默默为将军祝福,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不久后,赵保群被通知退伍。尽管心有不甘,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回到了家乡,并将这段与张爱萍将军的故事埋在了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
回到家乡后,赵保群不改军人本色,非常努力的工作,,还抢着干活,多次受到表彰。
虽然赵保群没有再提起张爱萍将军,但将军却始终牵挂着他,也在恢复自由后,一直打听他的消息。张爱萍将军多次找过卫戍区部队,可得到的信息都是赵保群原来所在的团已经解散,并入武警,而他也早就退伍了。
偌大的中国,寻人如同大海捞针,张爱萍也只记得赵保群很零散的信息,是江苏如皋、海安一带的人。
为此,张爱萍还专门找了在江苏电视台工作的记者吴邦义,此人被两人之间的故事所感动,也不遗余力的帮助寻人。
1986年春,吴邦义在泰州、如皋、海安等地播出“寻人启事”,最终在海安县角斜镇找到了赵保群,将他请到了南京。
抵达南京后,吴邦义热情的招待了赵保群,又详细与他聊了聊,确定了赵保群就是首长要找的人。
当晚,吴邦义就给北京打去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得知寻找多年的警卫班长已经找到,非常高兴,但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离开北京,就给赵保群写了一封信,并汇去了100块钱。
赵保群收到首长的信和钱后,特别激动,但他没有收下这笔钱,而是捐给了家乡的一所小学,学校用这笔钱买了一台风琴。
1987年2月,赵保群的妻子患病住院,张爱萍得知消息后又寄去了400元,还说以后每个月给他再寄50元。
赵保群写信谢绝了首长的好意,并将这些钱捐给了镇政府,用于扶助困难群众。
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从1987年起,赵保群在张爱萍将军的邀请下,先后16次进京,前往将军家做客。
张爱萍让赵保群不要拘束,把这里当成他的第二个家,要经常回家看看。
在张爱萍将军的关怀和影响下,赵保群一直默默工作,甘于奉献,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荣誉,没有辜负将军的教诲。
赵保群也把张爱萍赠给他的两句话作为座右铭: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