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他是新中国的创建人,也是近代中国极具分量的重要人物之一。
说到他的老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湖南韶山。不过你知道吗?要是从文化根源上去追溯,毛主席的家族血脉其实并不在韶山这里。
事情的真相,得从三千多年前的中原,也就是河南原阳那会儿说起。
河南的老百姓都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祖先,在3000年前就生活在河南原阳这片土地上!
“老家根源”和“出生地”这俩词儿,说的意思其实挺相近。“老家根源”,讲的就是你祖先来自哪儿,根在哪儿,就像大树的根扎在土里一样,代表着你家族的历史背景。而“出生地”,就是说你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地方,户口本上写的那个籍贯,简单明了,就是你从小长大的那个地界儿。俩词儿虽然有点差别,但都是讲你跟某个地方的联系,一个讲的是祖辈的传承,一个说的是你个人的起点。
说到毛主席,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湖南韶山这个地方。但要是真追究起他的姓氏来源和家族血脉,那他的“老家”可就不止韶山这一处了。
这个新看法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学界共识,把毛氏家族迁移的历史脉络往前追溯到了更早的时期。
核心角色,得说是毛宝。
根据《晋书》、《南史》和《北史》这些官方史书的说法,毛宝,人们称他字硕真,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老家在荥阳阳武。他四处征战,在南方和北方都打过仗,立下大功被封侯,因此被看作是江南毛家的老祖宗。
毛穆之、毛安之还有毛璩这些后辈,一个个都当上了大官,有的做到了太守,有的成了刺史,还有的晋升为将军。他们三代人在东晋,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政治军事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
大家最常听说的人物,得数毛宝的孙子毛璩了。
他曾跟随谢安、谢琰上阵打仗,在肥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后来,他被封为征西将军,还做了益州刺史,并且得到了归乡公的爵位,人们通常称他为江南毛家的第三代祖宗。
在那个时候,毛家正式在浙江衢州定居下来,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毛主席家族在东南地区深深扎根的一个文化分支。
好吧,咱们来聊聊这事儿——浙江、湖南这两个地方大家都知道,可还有个“河南原阳”的说法,这仨地方到底该怎么分清楚呢?
关键是要把“祖根”和“籍贯”这两个概念给搞清楚,别搞混了。说白了,就是要明白“祖根”是指的咱们老祖宗最开始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家族的根源所在。而“籍贯”呢,通常是指的我们个人户口本上写的,出生地或者父辈祖辈长期居住的地方。这两个概念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挺像,但实际上差别可大了去了。所以,咱们在聊起这些话题的时候,一定得把这两个词给分清楚,别让它们给咱们带来困惑。
“祖源地”就是说一个姓氏最开始出现的地方,也就是老祖宗们最早生活的地方,它代表着咱们血缘关系开始迁徙的那个起点。
“籍贯”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你出生的地方,或者是你往上数三代,祖宗们一直住的地方。它不光是个地点,还跟时间和行政划分有关,挺明确的。
毛主席的老家,坐落在河南省原阳县。
通过研究家谱和姓氏文化,我们了解到毛家的老祖宗原本住在中原,后来他们一路往南,先到了江西吉水,然后又搬到了湖南韶山。这一路走来,每个停留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还有血脉传承的痕迹。
他老家确切无疑是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
这里是毛主席诞生的地方,他在这儿长大,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按现代政治地理的说法,这里也是他的老家所在地。
“荥阳阳武”这个说法,不是随便指的一个地方名,而是专指古代荥阳郡下面的阳武县。毛宝,他就是正宗的荥阳阳武县人。
“阳武”县是在秦朝那会儿就建立起来的,地点就在现在原阳县的东南附近。以前的县衙啊,挨着一条大河,不过后来因为河流改道,那地方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秦朝把六国都收拾了以后,就开始实行郡县制,那时候阳武县一开始是三川郡管的。
西汉那会儿,地方划分变了,这里归河南郡管。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正始五年,也就是公元244年,河南郡被拆分,新弄了个荥阳郡,阳武县就被划到荥阳郡下面了。晋朝刚建立那会儿,荥阳郡被短暂地撤掉了,但没多久又恢复了。
在晋武帝泰始二年那会儿,也就是公元266年,阳武县又被划进了重新建立起来的荥阳郡里头。
毛宝在西晋快要结束到东晋刚开始那会儿特别出名。那会儿的地理和行政划分,清楚地表明了他老家是荥阳阳武这一带。
说到“原阳”这个地名的变化,那可真是有点复杂。它的历史由来,不像其他地名那么简单明了。原阳的命名和变化,背后有着不少曲折的故事。要了解清楚,还真得费点功夫去琢磨。不过简单来说,就是原阳这个地名的变迁历程,相当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变化和调整。
西汉时期,阳武县被划分出一部分,新成立了原武县,而这个新县的官府就设在现在原阳县的城区里。
后来这个地方经历了多次撤销和恢复——到了晋代被撤销了,北魏时期又重新设立,结果北齐时又被撤销了。
隋朝在开皇十六年那会儿,在原来的卷县地方搞了个新县,叫原陵县。到了唐朝刚开始那会儿,又把这个县的名字给改了,换成了原武县。
新中国成立没多久的时候,原武和阳武这两个县还都在呢,它们都属于那时候新设的“平原省”,而这个省的省会就是新乡。到了1950年3月13号,中央发了话,说要把这两个县合成一个,起名叫“原阳县”。
1952年的时候,平原省就不存在了,原阳县被划到了河南省的新乡专区。之后这里又经过了好几次调整,不过从1986年开始,原阳县就稳稳当当地归新乡市管了,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现在的原阳县,不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是毛姓人士的一个主要聚集地。
1995年的时候算了一下,咱们这个县里姓毛的大概有两万人,他们住在70多个不同的村子和镇上。
这里面,有13个村子都是用“毛”这个字来命名的,像是毛老庄、毛屋、毛庙等等。另外呢,还有好多村子虽然名字里没有“毛”,但毛姓的人特别多,就拿越石村来说吧,那里的毛姓人口都上千了。
这不是随便几个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简单,它代表了毛姓家族三千年来迁移历程的积累,显示了毛氏家族繁衍昌盛、子孙满堂的真实情况。
辗转来到了湖南的韶山地界。
毛宝奠定了江南毛氏的根基。
他的“横跨江河”之举,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时代浪潮推动下的必然选择,一次不得不走的迁移。
西晋末年那会儿,整个世界乱糟糟的。
八王纷争好不容易结束没多久,永嘉南迁的风波又接踵而至。中原地区打仗打个不停,饥饿和疾病也都跟着来了。北方的朝廷垮了台,黄河边上的人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那时候,江南还有一块安静的地方,就成了好多士族和普通老百姓往南逃难的首选之地。
毛宝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跟着东晋皇室成员还有好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老百姓,一起渡过了长江,往南走寻找安身之地。
他没有选择归隐田园,而是毅然从军,跟随江州刺史温峤的脚步,加入了平定苏峻、祖约叛乱的战斗,并且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先后获得了庐江太守和州陵开国侯的封号。
从那以后,毛宝不光成了江南毛家的老祖宗,还给毛家在江南的历史书写了新的一页。
毛宝的子孙继续着他们不断迁移的路途。
毛璩是毛家的后代,在东晋快结束的时候,他先在谢安手下当了个参军。后来,他一步步升官,做到了建威将军,还当上了益州的刺史。
打了一辈子仗,最后在四川牺牲了。遗体被送回老家新安,就是现在的浙江衢州安葬。
从那以后,毛家就在衢州安顿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唐朝快结束的时候,毛宝的第十五代后人毛休,他在南唐做了官。他一开始是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又做了国子祭酒,再后来,他就被调到了吉州,就是现在的江西吉水那地方。
毛让老爸从衢州搬到了吉水。这样一来,毛家又往南走了走,从浙江到了江西扎根。
到了元朝末期,战争又一次爆发了。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江南地区打得火热,江西就变成了他们争斗的主要地方。
毛太华,他是毛让的后代。为了躲避战乱,他带着全家人,整个家族一起往南逃。他们爬过了好多座山,走过了好多条岭,最后来到了云南的永胜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地方大,人少,局势也挺平稳。毛太华就在这里,娶了个当地的少数民族姑娘做老婆,两个人一起生了八个儿子。
那时候,我还跟同族的毛命传一起打过边疆的仗,帮朱元璋把西南地区给平定了,算是立下了战功。
明朝一统天下后,朱元璋下了道命令,让人搬到湖广那边去,好让战后人少的地方热闹起来。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的时候,毛太华领着他的大儿子毛清一、小儿子毛清四,还有老婆,一块儿从云南回到了湖南。他们先在湘乡的绯紫桥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
十多年过去后,两个儿子搬到了湘潭的三十九都地方,后来那地方被人们叫做七都七甲,也就是现在的韶山区域。
毛清一后来决定顺着溪流往上走,在韶山冲安了家,从那儿开始,他打下了家业,扎下了根。
毛太华就这样成了韶山毛家公认的老祖宗,是毛家迁到这儿的第一代人。
毛太华在韶山安家落户后,毛家人就在那里一代接一代地生活下去。时间一晃,就到了清末民初,这时候,毛主席来到了这个世界。算算辈分,从毛宝算起,毛主席大概已经是他的第20代后人了。
要是从毛宝算起一直到毛主席,那时间可长了,超过了一千六百年,中间隔了五十多代人。这条血脉的足迹啊,走过了河南、安徽、浙江、江西、云南、湖南六个省份,就像是一条延续了千年的迁徙之路。
这讲述的是一个家族变迁的故事,其实也是一部真实反映中国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的历史。它记录了人们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迁徙,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毛家人在战乱时期选择往南走,这反映了当时中原那些大家族为了活下去而一起做的决定。他们也展示了一个家族是怎么经历好多大变故,最后在湘楚这块地方站稳脚跟,一直传到了现在。
毛泽东与中原大地的深厚渊源毛泽东,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有着不解之缘。河南,作为中国的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繁荣的摇篮。而毛泽东,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足迹。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来到河南,指导当地的革命斗争。他深入基层,与群众亲密无间,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在河南的许多地方,都流传着毛泽东与群众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范,也体现了他与河南人民的深厚感情。除了革命斗争,毛泽东还对河南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给予了高度。他提倡文化教育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让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河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因此有了上学的机会。此外,毛泽东还与河南的自然风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在河南的多处名胜古迹留下足迹,欣赏这里的山水之美,感受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蕴。毛泽东的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总之,毛泽东与河南的渊源深厚,他在河南的足迹遍布各个角落。无论是革命斗争、文化教育还是自然风光,毛泽东都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生平事迹,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河南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
河南,这块被叫做“中华老家”的地方,从老早以前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带。
黄河在这儿滔滔流淌,文化与历史的根脉在此交织延续。
毛主席这一辈子跟河南有着很深的交情,这种关系,不光在政治上,还深深扎根在历史、文化和感情里头。他的一生中,河南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从历史角度看,河南是他的足迹遍布之地;从文化层面讲,河南的文化底蕴也深深影响了他。而说到情感,他对河南也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愫。所以,说毛主席与河南的联系广泛而深刻,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毛主席对河南的那些老传统、老文化,心里头特别认可。
他特别看重中原地区,深知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打从红色政权刚开始建立,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后来新中国的建设,河南这块地方一直都是他心里面战略规划的重点。
他自己曾多次和河南的老百姓站在一起,共同经历了很多真实又鲜活的历史时刻。
战争那会儿,河南的爷们儿和姐们儿都特别勇猛,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成了好多让人感动得掉眼泪的英雄。
彭雪枫,来自镇平,是毛主席十分看重的一位老战友。
他们俩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认识,之后红军开始长征,一路上他们一起打仗,共同面对生死考验。
1944年9月的时候,彭雪枫在河南夏邑跟日伪军打得特别激烈,结果不幸牺牲了,那时候他才37岁。这事儿传到延安,全国都震惊了。到了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专门为他办了个很大的追悼会。
毛主席亲笔写下哀悼词,深切怀念这位忠心的将领,他呼吁全党同志要学习这位将军的勇敢无畏,推动解放区的发展步伐,加强人民军队的力量,争取早点让国家摆脱束缚,实现民族的自主独立。
他和朱德等其他领导人共同起草了一幅大型悼念对联,对彭雪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其“成就卓越”“一生忠诚”,并将其视为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
毛主席特别钦佩的另一位河南人士,是来自确山的抗日大英雄杨靖宇。虽然他们之间没有见过面,但毛主席对杨靖宇的壮举了如指掌。
1938年2月份,他在跟合众社的记者王公达聊天时,大力称赞了杨靖宇和东北抗联那种不怕死的抗战劲儿。到了那一年的12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给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联发了封致敬的电报,说他们是“冰天雪地里的好榜样”,是在最苦最难的日子里跟敌人硬碰硬的民族英雄。
1951年时候,《毛主席著作选》头一回印出来,毛主席自个儿把关的注解里头,独独提到了杨靖宇,可见他地位多特别。
1958年的时候,国家给这位英雄办了场很隆重的葬礼,毛主席还亲自写了悼念的话:“靖宇同志,你的名字会永远被人记住。”
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里,毛主席还是跟河南的老百姓走得很近。
他好几次热情地会见了河南地区的优秀榜样人物。
在他中南海的丰泽园住处,他分别设宴招待了来自沁阳的“狼牙山英雄”宋学义、被誉为“无脚也能开拖拉机的能手”李来财,还有封丘县的杰出社区干部崔希彦等人。
他在北京会见了鲁山县的农业榜样苏殿选、新乡的劳动模范史来贺,还有焦作的矿工代表刘九学等先进典型。到了郑州,他又一口气与全省各地赶来的13000多名党政军干部见了面,这种做法充分显示了他作为领导人与群众紧密相连的朴实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河南省基层工作的高度重视。
尽管能直接和毛主席打交道的河南人不算多,但毛主席的思想却在河南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深根。
他的事迹激励了一茬又一茬河南人,让彭雪枫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杨靖宇体现了不屈的毅力,焦裕禄彰显了大公无私的精神,史来贺践行了脚踏实地的作风,赵春娥则传递了默默奉献的力量。
他们体现出来的那股子“坚韧不拔的干劲”“无私奉献的风范”还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早就跳出了那个时代的局限,变成了激励中原儿女努力拼搏的强大动力。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毛主席和河南之间的联系,就像是一位大人物和老百姓之间的真挚交流,展现了民族魂魄与地域风情的深刻交融。
这份情感穿越时空,到现在还在黄河旁边、伏牛山脚,不断回响。
谈毛泽东祖先来自河南原阳的那些事儿 刘玉琛咱们聊聊毛泽东的祖籍吧,其实是在河南的原阳县。一提到毛泽东,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但你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哪里迁来的吗?没错,就是从河南原阳这个地方。原阳,这地方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它确实是个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毛泽东的祖先们,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后来才慢慢迁徙到了其他地方。这个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有史书为证。虽然现在离那个时代已经很远了,但咱们还是能通过一些史料,窥见当年那些祖先们的生活轨迹。总之,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这也是咱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血脉相连的一个缩影。咱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好好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