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淘汰的技术,中国又捡起来,航天飞机亮相,真没用吗?

海内人物 2025-01-03 08:48:20

中国首款货运航天飞机“昊龙”正式亮相,央视《面对面》节目揭秘了这款中国新装备,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昊龙”的出现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进步,也引发了关于其与美国已退役航天飞机之间关系的热议。“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自主设计研制,采用大翼展、高升阻比的气动布局,专门针对空间站的上下行需求而设计。

其长度约10米,翼展约8米,尺寸相对紧凑,具备可重复使用的能力,能够再入大气层飞行、水平着陆,实现航天器航班化的回收处置和重复使用,从而大幅降低货运飞行器的重复使用周期和单次任务成本。然而,面对“昊龙”的亮相,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有人认为,美国早在2011年就已退役了航天飞机,为什么中国现在还要研制类似的航天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重复美国的老路,甚至是在“捡起”美国的“淘汰产品”?针对这一疑问,“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总设计师房元鹏在接受采访时进行了详细解答。

他指出,美国当年的航天飞机由于受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存在规模大、保障难度高、成本高等问题,未能实现真正的重复使用和预期的低成本,最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中国的“昊龙”则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新的技术理念,克服了这些弱点和劣势,使航天飞机重新焕发生命力。具体而言,美国的航天飞机如“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等,采用了复杂的系统和庞大的结构,发射规模达到两千多吨,保障难度极大。

此外,航天飞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了多次严重事故,如1986年的“挑战者号”灾难和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事故,导致多名宇航员丧生,安全性受到质疑。

再加上高昂的运营和维护成本,美国最终只能被迫选择了放弃这一技术路线。

相比之下,中国的“昊龙”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小型化和高效性。其长度仅为10米,宽度为8米,不超过“天舟”货运飞船的一半,发射规模和保障难度大大降低。

同时,“昊龙”采用了先进的热防护材料和气动布局,具备可重复使用的能力,能够实现航天器的航班化回收和重复使用,从而降低单次任务的成本,提高任务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此外,“昊龙”与中国现有的“天舟”货运飞船形成了有效的互补。

“天舟”货运飞船具备较大的货运能力,能够运输约6吨的物资,支持空间站长期运行所需的物资补给。

而“昊龙”则主要承担短期、紧急的物资运输任务,其载荷能力约为2吨,能够满足空间站三个月左右的物资补给需求。

这种灵活的运输能力,使得中国在空间站运营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整体成本。更重要的是,“昊龙”的研制体现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战略规划。

通过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中国不仅能够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还为未来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与美国当年研制航天飞机的背景和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

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更多地受到冷战时期美苏竞争的影响,追求技术上的领先和政治上的优势,而中国的“昊龙”则是基于自身的航天发展需求,追求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因此,认为中国是在“捡起”美国的“淘汰产品”这一观点,显然是对中国航天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的误解。

中国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既不是对美国航天飞机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其技术路线的盲目追随,而是根据自身需求,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所做出的自主创新和优化选择。在全球航天领域,技术的迭代和路线的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水平、经济成本、战略需求等。

美国在退役航天飞机后,转而发展新型的载人飞船和商业航天项目,如SpaceX的“龙”飞船和波音的“星际客机”,以满足其国际空间站的人员和物资运输需求。

而中国则根据自身的航天发展规划,选择了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货运航天飞机,以提高空间站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积累经验。

总的来说,“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的研制和即将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航天器家族,提高了空间站的运营效率,也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比较,事实上完全不用理会,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只要中国领先,国外就会酸,所以,与其比来比去,不如好好继续突破!

0 阅读:6

海内人物

简介: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