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儒与法的千古激撞

谜途泛娱 2024-12-21 22:04:43
焚书坑儒:儒与法的千古激撞

咸阳宫的朝会上,气氛凝重得似能拧出水来。秦始皇嬴政高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威严尽显。丞相李斯出列,声音沉稳却透着不容置疑:“陛下,如今天下初定,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此议仿若巨石入水,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儒生淳于越满脸涨红,愤而向前:“丞相此举大谬!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且诗书乃先贤智慧,承载圣人之道,怎能付之一炬?”

李斯冷笑一声,反唇相讥:“淳于越,你莫要在此迂腐!时移世易,当下之世,当行新制。你等儒生,整日只知诵读古书,空谈仁义,于国家大政何益?若任你们以古制非议今法,大秦江山何能稳固?”

淳于越气得浑身发抖,还要再辩,秦始皇却微微抬手,示意他噤声。嬴政的目光深邃而冷峻,仿若能穿透众人,看到大秦的万里山河与千秋霸业。他深知,统一六国不易,而要让这大一统的帝国长治久安更是难上加难。李斯的建议,虽显严苛,却似一把利刃,可斩断诸多乱源;可淳于越之言,也让他陷入沉思,毕竟儒家思想流传已久,其影响力亦不可小觑。

“朕意已决,准丞相所奏。” 秦始皇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似敲响了儒生们的丧钟。

诏令一下,各地官员雷厉风行。藏书之家,人人自危。有的人家望着满室的经史典籍,泪流满面,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官兵的监视下,眼睁睁看着书籍被投入熊熊烈火之中。火焰舔舐着书页,黑烟滚滚,仿若要将文化与思想的传承一并吞噬。

而在咸阳城内的一家酒肆中,几位年轻的儒生围坐一桌,个个面色悲愤。其中一人低声道:“此乃灭顶之灾啊!我等读圣贤书,所学何为?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先人的智慧被焚毁殆尽?”

另一人紧握拳头:“绝不能坐以待毙!我听闻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曾遣徐福东渡求仙药,身边亦有诸多方士。如今他如此对待我儒家,我们可联合方士,寻机劝谏,或许能让他回心转意。”

众人皆点头,眼神中燃起一丝希望。他们四处奔走,联络志同道合之士,暗中谋划。然而,他们的行动却被官府察觉。

秦始皇闻报,龙颜大怒:“朕本欲给他们一条生路,他们却不知悔改,妄图煽动人心,对抗朝廷。传朕旨意,将涉案的诸生和方士,一律坑杀!”

骊山脚下,一片死寂。数百名儒生和方士被押解至此,他们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绝望。士兵们手持兵器,将他们围在中间,如临大敌。监斩官一声令下,土坑中便传来阵阵惨叫与哀求。泥土一锹锹落下,渐渐将这些人掩埋,也将一段历史的争议与伤痛深埋地下。

在这血腥的镇压之后,大秦看似恢复了平静。但在那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潮涌动。百姓们对朝廷的恐惧与不满悄然滋生,文人墨客则在暗中扼腕叹息,文化的传承遭受重创,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被斩断了根基,虽不至于立刻枯萎,却也元气大伤。

秦始皇站在咸阳宫的高台上,望着远方。他心中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大秦的万世基业,可那袅袅升起的焚书青烟,以及骊山脚下冤魂的哭诉,是否会在日后成为大秦覆灭的谶语,他却不得而知。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孤独而又高大,仿佛要以一人之力,扛起这历史的褒贬与功过。
0 阅读:8

谜途泛娱

简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