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黔西南的一家托育所发生的一起恶性事件引发了全国关注。两名保育员因涉嫌虐待儿童被刑拘。
在监控画面中孩子被脚踢、被拍打,甚至被关进柜子里,让每一位看到的家长都不禁心生寒意。
在这一起事件中,家长是通过孩子的反常行为发现真相,这背后不仅是家长的警觉,更是对学前教育从业者素质问题的一次拷问。
近几年来托育机构频发教师失职案件,这不禁让国人又担心,又愤怒!
这本该是孩子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为何变成了孩子们的噩梦?同时这个问题,不只是两个保育员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痛点。
一名目睹监控录像的家长在事后说:“看到孩子被关在柜子里那一刻,我的手都是抖的。”
试想,那些孩子在狭小的柜子里,黑暗、孤独,可能还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他们小小的心灵又该如何承受?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指出:“儿童早年的生活经历会在潜意识中塑造其成年后的性格。”
幼年时期的创伤,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这些恶劣行为,不仅仅是对孩子身体的伤害,更是对孩子心理世界的深深刺痛。
那么问题溯根寻源,谁来守护孩子的童年?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一些从业者会将责任抛诸脑后?答案或许就在于“门槛低、监管少”。
保育员,作为与孩子接触最频繁的人,肩负着教养、呵护孩子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学前教育从业者的资质标准偏低,培训力度不足。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统计年鉴》,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比例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婴幼儿教育是最低等级的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婴幼儿教育就应该可以降低标准。
举个例子,日本学前教育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每一位保育员在正式上岗前,需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评估,甚至心理健康测试。
以确保其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对儿童行为的正确理解和处理能力。
芬兰这个以教育质量闻名的国家,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学士或硕士学位,并参与长时间实践训练。
教师还需定期通过政府资助项目深造,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德国幼儿教育采用双轨制,通过大学教育和职业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社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而英国则以标准化职业资格认证(EYTS)为核心,注重文化多样性理解能力的培训。
而我们呢?不少机构仅要求有健康证,甚至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测试都未曾涉及。很多从业者的素质低下,甚至都没有幼教特教的资历培养。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婴幼儿时期的素质培养是一个人一生打基础的时期。
一个孩子的成长高度也是取决于,在幼年时期受到的爱的塑造。教育的初衷是培养,而非简单看护;更不是情绪发泄的出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应该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信条。
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仅有爱心还不够,还需要专业性和职业素养的加持。
在这一起事件中,家长还要依仗涉事托育机构的监控视频,才能发现端倪。
这对于家长和教师是双向的悲哀!一家育儿机构需要监控来自律,而家长需要看到监控才能保障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
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信任度还存不存在?教育机构是否应该提高就业门槛儿?是否应该让保育员持证上岗成为行业标配?
比如通过严格的心理评估测试,筛选出适合长期与儿童相处的从业者。同时,增设儿童心理学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而主管教育机构的部门是否该定期接受第三方无预警检查?对虐待儿童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否足够震慑?这些问题都是防患未然的关键环节。
在此次事件中,家长敏锐的察觉和坚决的行动成为揭开黑幕的契机。但是我们的孩子该受到的伤害已经发生了!那么孩子的心灵和肉体受到的伤害,应该如何弥补?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仰视光芒,而是让他们自己成为光。”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光靠教育行业的努力远远不够。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孩子是世界上最柔软的存在,他们的童年应该充满笑声、爱和阳光,而不是伤害、恐惧和眼泪。
贵州的事件提醒我们,学前教育行业需要的是一场真正的变革:从“看护”到“教育”,从“合格”到“有心”。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