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起义前的刘邦?生活百般苟且,心志坚定,笃定前行成其远

墨珑甲吖 2025-02-18 10:54:45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九月。刘邦在沛县起义,酒醒前壮志豪情,酒醒后瑟瑟发抖,最后躲进了著名的芒砀山,说是义军,实则落草为寇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也算是后来开启两汉四百年历史的“流氓皇帝”光辉人生篇章的开篇了。

刘邦这个年近50却一事无成的老流氓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自主创业,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说得笼统一点,那就是刘邦这个人命好;说得比较深刻一点,那就是刘邦这个人对时机把握得比较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起义这种事情属于巨大风险投资,太早了,风险太大,像陈胜、吴广那种,很容易成为炮灰;太晚了,收益太小,容易赶不上车,只能做跟随者,从而失去引领者的红利。

秦末天下大乱的爆发期总共也就一百来天。在陈胜起义两个月后,也就是这一年的九月,正是起义的井喷之月,项梁、刘邦、田儋等等起义军都是在这个时候成为雨后春笋的。

此时,天下反秦的大势已成型,在此之后加入革命的都是追随者,号召力、影响力皆不可同日而语,起不到旗帜效应,也捞不到元老身份。

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举个例子,同校的和同届的还有同班的,彼此之间的感情能一样吗?所有反秦义军是同一学校毕业的,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这一批算得上是同一届的,九月起义的这帮人算得上是同一班的。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这一班的“同学”,项梁的父亲项燕是前朝大将,魏豹、田儋、赵歇都是前朝王室,血统都是贵族血统,甚至他们身边的书童(帮手)也都是原来的旧贵族出身。多牛逼的同学资源,多难得的“求学”机会。

这样的运气和机会为什么会被刘邦把握住了呢?刘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起义之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刘邦出生在丰邑的一个大家庭中,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一个弟弟。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四弟叫刘交,刘邦排行老三,名叫刘季。

古人取名是很有讲究的,一般的人有姓无氏、有名无字,普通的老百姓跟爹姓,然后名字就是按照顺序来,过去对于“一、二、三、四”也称之为“伯、仲、叔、季”。比如司马懿兄弟被称为“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仲达,也就是司马二达的意思,说明在家里排行老二。

刘邦排行老三,按照命名规则,其实应该叫“刘叔”的,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曾有个叫“刘叔”的三哥夭折了,或者是刘太公觉得叫自己儿子刘叔比较尴尬所以跳过这个名字了,反正刘邦这个账面上的刘老三最后被取名为“刘季”了。

从“刘季”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刘邦出生的家庭不大可能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但是从他后续的生活来推断,也不是什么一贫如洗的家庭,大抵是那个时代的小康家庭。

在那样一个时代,正常情况下,像刘邦这种出身的孩子,若人生没有什么大际遇,是很难折腾出什么大动静来的。但刘邦似乎比较例外,人家出生就是一个大动静。在沛县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刘邦出生的传说。

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有一天干活累了,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时,一不小心就睡着了,然后,在梦中就跟一位神仙干起了不可描述的事情来了。

据说,动静还比较大,搞得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

这时候,刘太公正好前去喊她回家吃饭,赶到地里时,却看在有一条蛟龙正以一种奇怪的姿势盘在自己媳妇身上。

不久之后,刘媪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这种传说自然是不可信,这是人们在之后加上去的,还是当时就慢慢传播开来的,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种神奇的传说从来不会诞生在一个一般人身上,只有牛人才配拥有这种神乎其神的光环。

刘邦长大后,果然仪表堂堂,非同寻常。根据史书记载,刘邦鼻子高,胡须美,脸长得和龙一样,最牛的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这小子不光长得非同寻常,还不太喜欢走寻常路。比如别人求之不得的读书机会,他就不愿意珍惜,学不来文化人那一套,也看不来,每天大大咧咧地出口成脏。既然不是读书料,那就好好耕田种地、养家糊口吧,刘邦也不干,他只喜欢每天招朋引伴、喝酒聊天。按照今天的说法,这种人就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

刘太公因此对刘邦非常失望,本以为家里投胎来了一位“神仙”,哪知道最后却是一只“妖孽”,经常对刘邦骂骂咧咧的。

但是,刘邦的态度就是,你骂你的,我过我的,每天依然是我行我素。

这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刘邦已经无药可救了?整天不务正业、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混迹社会,这种人还能指望他干出什么成就出来吗?

这种世俗之见,其实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它本身是一种经验之谈,而且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这种声音一般都是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说出来的。

人看架势,马看四蹄,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最重要的并不是看他的行为方式,而是要去看他的行为逻辑,看他的思想格局。

刘邦游手好闲肯定是不对的!但我们也要观察他招不招人唾弃,有没有底线和原则,伤害性有多大,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男孩喜欢撩小姑娘,为什么有些男孩撩得小姑娘嘴上说渣男,心里其实还挺开心的?有些人却撩得小姑娘怒气冲冲地果断报警?这能一样吗?耍流氓也是一门技术活呀!

刘邦耍流氓就很与众不同!比如他喜欢喝酒,又没钱,只能到处赊账,但是他从来不赖账,不喝霸王酒。而且,他还总能找到愿意赊账给他的酒馆。后来,长期在一个俏寡妇的酒馆里赊酒喝,人家看到他每次来了之后,生意比往常都好得多,所以非常欢迎他来赊酒喝,最后连人都赊给他了。

刘邦这种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带光环和流量。这种人只要他逮到机会崛起了,就是虎啸山林、龙归大海,是大有作为的。

当然,刘邦同志因为蹭吃蹭喝、游手好闲,也没有少遭受白眼和冷嘲热讽,但是这位同志还自带情绪屏蔽系统,随便你们怎么说,怎么看,老子就是觉得生活比脸皮重要,该咋滴就咋滴!

那么是不是只要像刘邦这样“没心没肺,活着不累”,就一定能时来运转,最后成就一番大事呢?显然是不大可能,你要想成大事,还真不能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你再玩世不恭、再桀骜不驯,这都只能是你的一个表象,背地里,你得抓住机遇,努力把自己往更高的平台上推。

公元前223年,这一年刘邦已经35岁了,一直是一事无成的他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次大好机遇。这一年,楚国灭亡了!

为什么楚国灭亡对于刘邦是一个大好机会呢?因为楚地并入秦国之后,要实行秦制,而在秦制中是不允许刘邦这种二流子存在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变成了耕战一体化了,大家要么上战场,要么下农田,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生孩子玩,不允许一天到晚瞎晃悠。也就是说,秦制断绝了刘邦当时的生路了。

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而有些人也只有到了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去寻找一条新路,这次“绝境”就帮助刘邦这个老流氓强行进行人生体质改造了。

秦制中,官员设置是非常严苛和有限的,所以需要招募大量的“吏”(没有编制的基层公务员)来支撑基础建设与管理工作,刘邦凭借本土优势和出色的天赋成功应聘上了泗水亭长一职,相当于从灰色人生道路转向到了正道上了。

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后来刘邦才得以在沛县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他后来能娶到吕雉那样的老婆,能结识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等英雄豪杰,都和他这次改道密不可分。

而且,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刘邦所处的沛县恰恰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更让刘邦的人脉积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至此,刘邦同志算是靠着他的“不要脸”功夫,顺利度过了人生中委屈煎熬的劫,开始更高层面的蜕变之路。

紧接着,“不要脸”的功夫又再一次让他撞到了人生大运,那就是他娶吕雉为妻的事情了。

话说单父县的门阀大户吕公因为避仇而移居沛县,沛县的士绅豪杰、有头有脸的全都前往祝贺。

为了防止一些牛鬼蛇神浑水摸鱼,沛县主吏萧何在排定宾客的座次时,就故意设定一道门槛,那就是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客人都得坐在堂下当吃瓜群众。看到没有,凡是高级的游戏都是有相应级别的门槛的。

刘邦想不想参与这次人脉大会呢?自然想!但他有足够的钱去买“门票”吗?也没有!怎么办?老套路,不要脸地开空头支票呗。

而且,刘邦觉得要么不装,装就得装得有气势一点,所以前去参加宴会的时候,大嘴一张:“贺钱一万!”一下就把所有人都惊呆了,谁这么豪横,人家办个搬迁酒席,他送贺礼一万?要知道,一万铜钱够一个普通家庭生活两年了,大致相当于刘邦当时三年的工资。

当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刘邦这个爱打嘴炮的二流子,于是又哄堂大笑了。

吕太公听说有人送如此豪礼,也想出来看看是何等人物。当他见到刘邦时,竟跟魔怔了一样,停顿一下,便十分客气地把刘邦引往内堂。

萧何是个厚道人,刘邦什么底子,他很清楚。他帮吕太公执事,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吕太公被诓,于是告诉吕太公,刘邦这货说话张嘴就来,千万别当真。

但吕太公对萧何的话置若罔闻,反而十分热情地招待着刘邦,并多次暗示和挽留刘邦别吃完就走,散席后还有要是相商!

刘邦多聪明一个人,这点钩子还接不住?于是,没完没了地吃着、喝着,直到其他人都散席回家为止。

这时,吕太公对刘邦说:“刘兄弟,根据我多年的看面相经验,您这面相贵不可言啦,您可一定要带着我们一起起飞哦,我有个正值青春的女儿,希望你娶她为妻,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刘邦有点懵,莫非他家的女儿嫁不出去,因为我蹭了他们家一顿饭,趁机硬塞给我?但是,白吃一顿还攀上个有钱的老丈人,就算他女儿是个母夜叉,这事也不吃亏。于是也就答应下来了。

因为这事,吕太公的妻子没少埋怨吕太公,咱家多好的女儿呀,沛县县令你都不愿意嫁,你把她嫁给一个二流子?

吕太公说:“你们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你知道个啥?这事听我的!”

最后,吕雉嫁给了刘邦。吕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刘邦开创大汉王朝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得益于吕雉和吕家的帮助,刘邦娶了这个老婆简直就是赚大发了。

另外,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一直活得比较憋屈的人,其实是十分需要认同感的。吕太公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对刘邦青睐有加,对刘邦树立信心是有极大帮助的。刘邦也因此慢慢认为自己真的不是一般人了。

刘邦在娶了吕雉之后,很快就让吕雉为他生下了一儿一女。然后,继续每天在外面浪,带孩子、干农活,那都是吕雉的事。

有一天,吕雉带着孩子们在地里干活,遇到一个老人过来讨水喝,吕雉便好心帮了他,顺便赠送了一点吃的。

老人十分感激,便给吕雉和两个孩子看了一下面相,说3人皆是贵不可言之相。

老人刚走,刘邦也来了,吕雉便把刚才发生的事和他说了。刘邦一听老婆和孩子都是富贵命,那自己呢?于是,便赶紧追了上去,问老人自己的面相如何?

老人说:“您的面相更加贵不可言,她们都是因你而富贵呀!”

刘邦听后,十分开心,赶紧道谢:“承您吉言,苟富贵,不敢忘。”

为什么翻来覆去说刘邦面相的事情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每一个欲成大事者,必须要在内心里树立坚定的信心,我们在教育中,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们,也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刘邦这样一直混得不咋滴的人,特别需要外界的肯定来帮助他建立自我肯定。

很多人都夸你,越来越多的人夸你,夸得你自己都不得不相信自己了,原来我不是小麻雀,而是一只雄鹰,你还真有可能因此成为一只雄鹰。

相反,你本来是一只小麻雀,但是想变成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每次煽动翅膀努力飞翔时,都有人过来给你泼冷水,照照镜子,记住你是麻雀而不是老鹰。完了,你大概率就只能成为一只小麻雀。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格局,大人物的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举止得体、不怒自威等都不是无根无源的。

有一种人,虽然暂时活得很憋屈,挣扎在底层,但是识大体、知进退、懂敬畏,流里流气但又洒脱自如,不拘小节但又从容镇定,大人物见到他很客气,小人物见到他很喜欢,有本事的人愿意和他一起搞事情……这种人,大家一定要珍惜,刘邦就是这种人。

日子一天一天过,我还是那个我。转眼间,刘邦49岁了,但依然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估计刘邦自己都不敢再相信自己不是一般人了,都特么快要进黄土了,还是这个鸟样,不是一般人是什么?

吕太公估计也会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错信了那些玄之又玄的命理之学,白白搭进去自己一个这么好的闺女。

吕雉估计也是一肚子怨言,都说嫁给你刘老三能享福,这特么一辈子都快过完了,你依然是每天吊儿郎当地去泡妞、喝酒,老娘在家带孩子、干活,哪有什么富贵?

但是,历史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往往能给人足够的惊喜和意外,于无声处听惊雷,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它偏偏就发生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秦始皇同志驾崩了,胡亥同志萎靡了,赵高同志瞎搞了,天下开始大乱了,咱们的大秦快要没了。

在生命的末班车上,再搭上建功立业的末班车,刘邦修炼了这么多年,终于到了“一遇风云变化龙”的时候了。

也就是开头的那个故事,刘邦因为押送戍卒,途中遇到大雨耽误了行程,担心遭受失期之罪,于是一不休而不做,率众造反了。

《易经》中有一句“潜龙勿用”,我觉得用在起义前的刘邦身上是非常合适的。

我时常在文章中叫刘邦老流氓,因为他这一生其实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苟且之中挣扎,并没有什么高贵的灵魂和高大上的气质,但也恰恰因为如此,使得刘邦这个人很接地气,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潜龙勿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韬光养晦,要厚积薄发,要学会忍耐和等待。当然,这些都必须要建立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否则就变成碌碌无为了。

潜龙勿用,你首先得是条龙才行呀!你是一条蛇,你特么潜到死也变不成“飞龙在天”。

既然你是一条龙,你就不能忘记自己是条龙,即便身边的人嘲笑你、轻视你,但你依然不能迷失你自己,你不能真正把自己当成一条蛇。

当你还注定只能是一条不能起飞的龙时,你就得有潜下去的觉悟,做能帮自己起飞的事,结交能帮自己起飞的人,等待能让自己起飞的时机,锻炼自己把握时机的判断力,培养自己作为“飞龙”的格局、能力和手段。

很多人都在解读刘邦,寻思刘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其实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人,但他的前半辈子也确实是在专业耍流氓,不过他比一般人刷得更好。

当然,刘邦这前半生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要想做英雄,就永远不要失去英雄之气、英雄之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