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群雄并起,齐心协力“打土豪、分田地”,终于如愿以偿此打垮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这其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项羽,但率先进入关中的却是一直避实就虚的刘邦。
这让项羽和各路诸侯心里忿忿不平,准备顺势灭掉老滑头刘邦。好在一直不知好歹的刘邦在形势逼人的情况下突然醒悟,乖乖地向项羽低头认错,并让出了关中,才平息了项羽心中的杀机。
项羽带着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咸阳,满满的都是成功登顶的既视感。
在咸阳城内,项羽并没有约束诸侯联军,任由他们烧杀掳掠,痛快地发泄着。这与刘邦之前的约法三章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三秦子弟在情感上对刘邦和项羽走向了两个极端。果然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项羽之所以对秦人如此深恶痛绝,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灭国之恨,秦朝灭掉了楚国;二是丧家之仇,项羽的爷爷项燕、叔叔项梁都是死在秦人之手;三是因为秦楚世代姻亲,曾经爱得多深,如今就恨得多彻底。
再加上项羽本身就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所以在对待和处理秦人的事情上,项羽从来都是简单粗暴,以暴制暴。
用今天的话来说,项羽就是一个十分讲情绪和个性的人,这种人作为一个大领导,其实是有很多风险的。
同时,占领了秦都咸阳,标志着反秦这个大项目已经顺利竣工了,这个时候还有很有必要的流程要走,那就是论功行赏。所以项羽在咸阳分封了各路诸侯。
这件事成了项羽人生的转折点,此后的他被刘邦联合各路诸侯一步一步地逼到了死局。
那么,项羽究竟是怎么分封诸侯的呢?合理还是不合理?通过对这件事的剖析,假设我们作为领导,应该如何去给下属分蛋糕呢?
项羽为什么要分封天下?按照普通的逻辑,其实项羽是不应该分封天下的,一个项目搞完了,论功行赏应该是最高领导或者老板的事,而项羽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个项目带头人,他来主持分封诸侯其实是越权了。
但项羽为什么不让当时的天下“共主”楚怀王来分封天下,而是自行其是呢?因为楚怀王这个老板对于项羽一直不太友好,忌惮他还阴过他。项羽大张旗鼓地搞分封仪式,其实就是在暗示一个信号,他要和楚怀王这个老板彻底决裂了。天下都是老子打下来的,不认你那个老板你又能如何?以后江湖上的第一把交椅是我项羽的了。
有人说项羽搞分封是因为他受困于战国时期的贵族思想,一心想恢复多国并存的战国时代格局与状态,是有心开历史的倒车,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科学也不符合人性的。
首先,项羽年轻时见到秦始皇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说明他是一个壮志凌云的人,绝不会满足于小富即安的封侯拜相。
其次,从人性的角度,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谁都是有吃独食的欲望的。如果项羽能独占天下,为什么要和那些诸侯分食?
那么,敢于立志将秦始皇取而代之的项羽为什么要分封诸侯呢?这不是在给自己未来的敌人投资吗?
原因一:项羽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他不认为这些诸侯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分封诸侯无非就是先给他们一块肉,再伺机收回来。
项羽在战场上是一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霸主,他从跟着叔叔项梁出来闯天下、创大业之时起,压根就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他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想知道他有多厉害的人,要么死了,要么败了。
项羽一直在赢,而且赢得很轻松、很顺利。这就导致他容易产生迷之自信,对谁都有心理优势,会习惯性地用碾压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刚直的性格其实是很招人喜欢的,所以项羽的粉丝很多,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和心思简单的人相处。但在纷乱复杂的权力游戏,甚至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多多少少还是得玩点套路,不屑于玩套路的人最终都会被别人玩。
所以在鸿门宴时,项羽看到刘邦唯唯诺诺的样子,再结合他以前对刘邦的了解,他压根不认为这个油腻的中年大叔配跟自己争夺天下,所以不屑于杀他。
同样的逻辑和心理,也作用于诸侯们身上,这些人在巨鹿之战时,连主动出击的胆量都没有,皆是一些蝇营狗苟的鼠辈,分封诸侯又如何?他们还能干过自己吗?
原因二:分封诸侯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是必须顺理成章的。不分封诸侯,会导致各路诸侯直接和项羽翻脸。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各路诸侯高举义旗反秦,本质上是各国贵族想要恢复和争夺国家和自己的利益蛋糕,他们都是无利不起早的。
大家合作干成了一个超大工程,竣工之后,是不是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都眼巴巴地等着分红?分封诸侯有点强盗团伙的“坐地分赃”,不分就会导致内讧。
当时的项羽虽然率领着近40万的诸侯联军,他是名义上的诸侯上将军,是“项王”,但其实就是一个项目带头人,各路诸侯因为缺少组织约束和利益捆绑,并不会无条件拥护项羽的一切意愿的。
如果项羽表现出明显的想吃独食的迹象,反秦之后,反项的运动马上就会被引爆。
那么如果项羽选择在那个时候和诸侯翻脸的话,他有必胜的把握吗?巨鹿之战时项羽不过5万楚军,这一路西行即便收编或者吸收一些军队,项羽能扩军到多少人马呢?以少敌多的内讧战风险太大,项羽没有理由去冒这个险。
原因三:项羽当时要分封天下,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急着从咸阳脱身,那就是回去解决楚怀王的问题。
从他叔叔项梁响应范增的建议,把楚怀王扶上了天下共主的位置后,那个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放羊娃熊心一直对他们老项家不太友好。
特别是项梁在定陶战死之后,项羽的军事指挥权都被剥夺了,后来在巨鹿之战前夕,项羽通过兵变才重新夺回军权,然后一路秋风扫落叶地打到了咸阳。
还有,楚怀王以天下共主身份发出的著名“怀王之约”——先关中者王之,然后安排项羽一行北上去啃硬骨头,让刘邦带着一路人马西进打掩护,专拣软柿子捏,偏心的迹象很明显。
如果不解决楚怀王的问题,项羽首先在名义上就会处处受制,毕竟楚怀王才是最高领导,项羽若是有什么出格行为,便会受尽舆论攻击;其次,项羽如果不解决楚怀王,他分封诸侯也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他已经公然撕毁了“怀王之约”,这以后少不了会有人拿这些事来恶心他;最后,项羽不光是于公于私都有干掉楚怀王的动机,而且他一向是一个有仇报仇的人,他容忍不了楚怀王这种背后耍阴招的人。
所以,进入咸阳的项羽的当务之急不是坐镇关中称王称霸,而是要把“楚怀王”这只恶心的苍蝇给拍死,给自己的政治上扫清障碍,免得他指手画脚、横加干预。
他要想尽快地离开咸阳,就得尽快地安抚好那帮心怀鬼胎的诸侯,要让他们都尝到甜头,心满意足地回家,别到处起哄闹事了。
综上所述,分封诸侯其实是项羽当时必须要做的选择,甚至是最好的选择。只有这样做了,他才能暂时从漩涡之中抽身出来,去执行和落实自己关于未来的构想。所以说,当时项羽选择分封诸侯,作为权力的过渡,是说得过去的。
项羽是怎样分封诸侯的?分封诸侯其实就是分庆功蛋糕,就是给大家分奖金。这种事情看来似乎很简单,每个人碗里扒拉一点就完事了。但实际上,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熟知历史的朋友知道“陈平分肉”的故事吗?分蛋糕其实是很难做到人人满意的。
但是,项羽也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一口气把天下这块大蛋糕分成了分成了十九块,分给了十九个在灭秦战争中表现良好的贵族或将领。
这十九个王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己);汉王刘邦(首入关中者);九江王英布(得力干将);雍王章邯(秦朝降将);塞王司马欣(秦朝降将);翟王董翳(秦朝降将);西魏王魏豹(魏国代表);河南王申阳(打进河南地断章邯粮道);韩王韩成(张良老领导);殷王司马卬(打入河内开辟第二战场);代王赵歇(原赵王);常山王张耳(原赵王手下,刘邦前大哥);衡山王吴芮(英布老丈人,老革命);临江王共敖(楚国上柱国,打南郡有功);辽东王韩广(原燕王);燕王臧荼(原韩广手下);胶东王田市(现齐王田荣他侄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援赵助楚的齐国队)。
项羽这样分封的思路和依据是什么呢?或者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分封呢?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
第一:巨鹿之战时你在哪?如英布、老田家那两位和臧荼、张耳他儿子张敖,这都是巨鹿时一块做过战的。
第二,入秦时你有没有跟上?司马卬、申阳都是在挺进西部时立了大功的,章邯那哥仨是投诚的。
第三,跟我项羽的关系咋样?不太受项羽待见的人,大多没分到什么好地盘。原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都守边疆去了。抢了项羽风头的刘邦最初只分到了巴蜀二地,后来又是张良找了一大堆关系,才得到了汉中,保证了两川地势的完整性(张良真是刘邦的贵人)。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项羽的分封逻辑,它错了吗?其实并没有太多说不过去的地方,因为领导发放福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资历、功劳和感情这三个维度来做参考的。唐太宗李世民给凌烟阁功臣排名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
任何“毕业分配”永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没办法,蛋糕就是这么个蛋糕,有人多吃,就得有人少吃,有人吃好的,就得有人吃差的。
那么,在项羽的分封之下,哪些人的利益受损了,内心觉得十分憋屈呢?
第一个就是刘邦。别看刘邦当时分到的地盘面积上是最大的,几乎和几百年后三国时期的蜀国大体相当,其中还包含着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但在当时,巴蜀之地还属于真正的不毛之地,文化、经济、交通各方面都相当落后。
尤其是交通问题,巴蜀之地四面高山,难进也难出,跟个天然的大监狱似的。
人家刘邦本来是第一个占领关中的,首功一件,结果项羽把人家分到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他心里能高兴吗?看起来是分封,其实跟发配差不多。
第二个就是三秦将。项羽将关中拆成了三块。咸阳以西,分给了章邯;咸阳以东,分给了司马欣;咸阳以北,分给了力荐章邯投降的董翳。今天我们说陕西,总说它是三秦大地,也是由此而来。
有人会说,三秦将都是降将,项羽将他们都封王了,他们心里有什么好憋屈的?这要看把他们封在什么地方,三秦将投降项羽,项羽却将他们封在秦地,这一招其实是下手挺狠的。
三秦将对于秦人来说,那都是人人唾弃的叛徒,秦人会拥戴他们吗?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逐渐坐大然后心生异志,只能老老实实帮项羽守住关中,防止在关中深得民心的刘邦从汉中窜出来抢他们的饭碗。
这种被人逼得无路可走的感受舒服吗?肯定不舒服,但是三秦将的嫡系部队已经被项羽全部坑杀了,他们已经没得选择了,天大的委屈也只能逆来顺受。
第三个就是田荣。田荣对项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又在巨鹿之战时袖手旁观、拒不出兵等,所以项羽对他也是选择直接忽略的态度。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了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其实,当时齐国本土实力最强的还是田荣,这就造成田荣心理阴影的面积无限放大,你项羽凭什么把我的地盘分出去?关键连个渣都不给我留。最烦你这种自以为是,喜欢替别人分家的人了,即便你再能打,老子就是不服,高低要你掰掰手腕。
第四个就是当年和张耳齐名的陈馀,他因为在巨鹿之战时和张耳闹了很大的不愉快,所以脱离了革命队伍,所以项羽只封给他三个县,他觉得项羽有点太瞧不起人了,对不住自己的资历和功劳。
然后就是原来的燕王、赵王、韩王、魏王,这些人要么被调离家乡,要么地盘被分化成几部分,所以内心也是欲求难满的。
所以,项羽看似合情合理地分封诸侯其实是漏洞百出,这并不是项羽的能力或者胸怀、眼光有问题,而是项羽毕竟太年轻,对于人性的洞察还不够深刻。他只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尽情地灌输和落实自己的情绪和意愿,而没有基于人性去做好平衡,预防风险。
利益的背后往往就是仇恨,一定要慎之又慎。谁都想做自己,想贯彻自己的主观意愿,但这事还真不能过于任性,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有见识的人,一定会用理性去战胜情绪的。
最后,特别提一下楚怀王,他被项羽封为“义帝”。下属给上司分官,可想而知,这个基本上暗示这个上司的好日子快到头了。楚怀王被项羽扔到了遥远的长沙郴县,这个地方在当时也是一个真正的蛮荒之地。然后,安排人在楚怀王去郴县的途中,做掉了他。
项羽分封诸侯的后遗症项羽分封诸侯其实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他项羽要当老大了,以后大家要以项字旗马首是瞻。
其他的诸侯都是王,但他项羽是霸王,是王中王,高人一等的意思很明显。
但是,前面也说了,如果按照正常的秩序,分封诸侯是不应该由他项羽来主持的,而是应该由楚怀王这个最高领导来颁奖。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其实是霸王硬上弓,凭借实力强行上位。
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强行上位的后遗症开始慢慢凸显出来了。之前没地盘的,在有了地盘后,对他不再期待,不再敬畏。之前的既得利益者,由于项羽损害了他的利益,而怀恨在心。
当了老大,很多时候注定就要做个“孤家寡人”,这是一种觉悟。否则,大家以为领导是这么好当的?
齐地的田荣率先表示不服,你项羽不承认我的合法性,我当然也可以不承认你的分封结果,你以为你是谁?你又不是我组织上的领导。
对于这种公开打脸的行为,新上位的项羽必然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否则,他这个老大位置的权威性根本树立不起来。再加上,项羽早就看田荣这小子不顺眼了,于是亲率大军去齐地平乱去了。
齐地造反其实对于项羽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仅仅是一根导火索,一经引爆便会产生剧烈的连锁反应,会把很多问题提前扯出来。
比如,项羽手下的猛将英布因为被封了九江王,所以就不愿意跟他再过刀光剑影的生活了,项羽请他出兵攻打齐地时,他就托辞自己身体不适,委婉地拒绝了。
比如刘邦就乘机还定三秦了,然后趁着项羽无暇分身忽悠项羽,说他只是想拿回他应得的关中,稳住了阵脚。
比如陈馀就因为分封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所以主动加入到倒项行动之中了。还有彭越也是同样的心理。
比如那些被“发配”、被分割的诸侯王趁机和项羽划清界限,静静地等待着新的时机。
于是,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个轮回,一切又回到了秦末一起斗地主的模样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兼顾和周全好人性的负面因素。假如项羽在分封诸侯时,所谓的倾斜做得更绝一点,比如多培植一点自己的亲信;所谓的平衡做得更周到一点,比如尽量做到皆大欢喜点;有些制裁与制约做得更周密一些,比如把刘邦送到一个四战之地或者自己身边,比如让三秦王保持适度军事能力。相信田荣还是会反,刘邦也会趁机点火,但是项羽不会一下子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我为什么一直说项羽还是太年轻,因为他对于人性的把握确实还不够,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他看不起刘邦、田荣这样的人,但同时又不注意去防范这样的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道理很通俗,但项羽却没有做到。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也和项羽一样,手握大权、身处高位,那么在给下属分配利益的时候究竟要怎么去做呢?
其实,分配利益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分配方案和分配效果的稳定性。这个世界原本就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情,利益分配中,若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具备抓主要矛盾的意识,要保证分配后的局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下去,这样才有时间去进一步解决其他矛盾。
作为一个领导,在面对自己的属下做利益分配时,如果非要这个领导不带任何个人喜好和情绪去分配,那简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要从大局去考虑清楚,这种分配方案下,会不会有人闹事?如果有人闹事会不会产生连锁反应?自己能否迅速平复局面?这才是重中之重。
归根到底就是两个问题:行为的漏洞和风险在哪里?自己的控制力和解决力会不会失控?
你不能同时树立太多的敌人,比如项羽预测到或者希望逼着田荣这样的人造反,就得暂时安抚好陈馀、刘邦等人。
你不能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吃得太饱,也不能让他们的利益和风险隔断得太干净。比如英布,就是不能放到江西那种大后方去养老,而是要放到齐地或中原,若火烧在他自家门口,不相信他会熟视无睹?
不能把没有退路的人且还有利用价值的人榨得太干净。三秦王其实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项羽不应该那样让他们难堪。要么就让他们当个清闲王爷,如果你想让他们帮你锁住刘邦,你就得保证他们有一定的对抗实力。
越是自己不放心的人,越是不要把他放到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去。比如刘邦那种人,就不适合放得太远,最好就放到眼皮子底下,要么就放到是非之地去,让他去给别人拉仇恨。你让他“与世隔绝”,人家可以放开手脚地发展实力,逮到时机再就出来捣乱一下。
作为一个总揽全局的领导,大局观一定要强,前瞻性一定要敏锐,风险预控一定要周密,千万不能把利益分配当儿戏,大笔一挥,一气呵成,这玩意不是写大字,没写好可以重来,这种事搞得不好就是“闹革命”的大事。
有问题不可怕,但一定要给自己预留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有私心也不可怕,谁在分配利益的时候没点私心?关键你得控制你的私心不会导致大部分人情绪崩溃;甚至你明知道有人会情绪崩溃也不可怕,只要你保证绝对的控制力和镇压实力,就是把霸道做得更绝一点。
作为一个领导,在分配利益的时候,最后做成了“四不像”,这才是最大的忌讳。埋下了隐患,同时自己又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掌握绝对优势,这属于典型的不理智、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