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689)动机评判和结果评判哪个更合理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1-03 02:29:51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材料

这段材料提出了一个关于评价人物和事件时的常见问题:在评价时,是以动机(即行为的初衷和目的)为标准,还是以结果(即行为的最终效果和影响)为标准。这是一个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哲学的问题,涉及到伦理学中的动机论和结果论。中国有副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事终古无好人。”讲的就是评判人和事的动机标准和结果标准。

构思写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确定你的立意:

平衡论:认为动机和结果都重要,应该综合考虑。

动机优先:认为动机是评价行为的首要标准,因为动机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道德。

结果优先:认为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行为的价值,因为结果是实际发生的,而动机可能难以准确判断。

写作提纲

引言:简要介绍动机论和结果论,并提出你的观点。

主体段落一:讨论动机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可以引用历史或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明。

主体段落二:讨论结果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样,用例子来支持你的分析。

主体段落三:如果你选择平衡论,这里可以讨论如何结合动机和结果来评价行为。如果你选择动机或结果优先,这里可以进一步强化你的观点,并反驳对立观点。

结论:总结你的观点,并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这种评价标准。

【范文参考】:

动机与结果:评判的双翼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面临对人物与事件的评判。这其中,动机论与结果论如同两把利剑,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它们时而交锋,时而互补,共同构建起我们认识世界的多元视角。那么,在评判之际,我们究竟应更侧重于动机还是结果呢?我认为,动机与结果都是不可或缺的评判维度,它们如同评判的双翼,唯有齐飞,方能洞察事物的全貌。

以动机论之,可以窥见行为背后的初衷与意愿。动机是行为的先导,它决定了行动的方向与目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动机的纯正与否,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与境界。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会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此来评判其价值的大小。例如,岳飞抗金救宋,其动机出于忠君爱国,因而被后世颂扬;而秦桧陷害忠良,其动机则是出于私利,故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仅仅依据动机来评判事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动机虽然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意愿,但并不一定能够决定行为的结果。有时候,即使动机是美好的,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结果论来进行全面评判。

结果论注重的是行为的实际效果与影响。它关注的是行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价值。一个行为如果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那么它往往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肯定。例如,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发明了一种能够治愈某种疾病的新药,尽管其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科研难题,但这一伟大的发现无疑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当然,结果论也并非万能。有时候,一个行为虽然取得了短期的良好效果,但却可能埋下长期的隐患;而有些行为虽然短期内未见成效,但却可能在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运用结果论进行评判时,我们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的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动机与结果都是评判事物时不可或缺的维度。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完整框架。在评判人物与事件时,我们既要关注其背后的动机与意愿,也要审视其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为客观、公正且全面的评判。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学会运用动机与结果的双翼来洞察世间万物,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判断能力。如此这般,我们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思考。

以果论事,以果论心

动机和结果之争,似乎是无解之争。功利派认为,应以成败论英雄,成王而败寇;道德派认为,生活中常常有心栽花花不发,常有无心之失,甚至好心办坏事,因此,良好的动机、纯粹的初心,即使酿成弥天大祸,也应理解和宽恕。骑墙派则不假思索,习惯于折中思维,“既要……又要……”,似乎是他们屡试不爽的万能评语……以余刍荛之见,评价事物、人物,应该以果(结果)论事,勿以心(动机)诛心,一言以蔽之,基于结果来评价动机。

动机和结果,往往是同向而行的。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只要动机和实行过程都是善的,结果一定成功。心想则事成,水到而渠成,理固宜然。因此,评价事物人物时,毋庸置疑,应以果论心。一个人有所建树,往往源于纯粹高尚的动机,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志趣高远。

你看,少年时代的顾诵芬,目睹日寇横行,痛感祖国无长空鹰隼,萌生航空报国的志向,最终成为功勋人物;航天员景海鹏,“一心只为飞上天”的梦想,使他成为四度飞天第一人,成就传奇人生。

但动机和结果,有时是背道而驰的。评价人物、事物时,我们不应简单的诛心,也因以果论心。

你看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他们果真有着大济苍生的圣人之心?相较于一般的庸弱之主,他们似乎更为冷血酷虐。他们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开疆拓土,励精图治,成就自身伟业,也使中华民族挺立起千秋脊梁,使一个王朝的国号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名字——汉。为了访求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永乐皇帝派人远涉重洋,郑和下西洋,本是主观动机为铲除异己的追杀之旅,却成为前无古人的壮举,讲好大明文化出海的中国故事。他们的主观动机或出于私心,甚至卑劣,但因其丰功伟业,得以镌刻在历史的天空。如果仅从动机而言,无视结果,指斥他们为独夫民贼,难免迂腐偏执。

今之亦然,现实生活中,那些小镇做题家们,他们苦读的动机,并不算高尚,不是像先贤那样为了中华之崛起,而是看见人生疾苦,所以更懂得闻鸡起舞,在这一动机下,他们自强不息,逆袭蝶变,成为有为之人,他们转动自身命运的小齿轮,也啮合社会发展的大齿轮。那些企业,为“市义”,为人气,塑造良好形象,慷慨捐赠,热衷公益慈善,使企业口碑载道。这些自强不息的学子,成为励志典范;这些慷慨解囊的企业,成为社会的良心,我们难道能无视这些正能量,而以道德洁癖无端指责吗?

总之,臧否人物、评价事物,应一果论事,以果论心,不能简单地贴上道德的标签,唯动机是论。须知,英雄还是暴徒,我们雪亮的眼睛,看到的是壮举或暴行;同样的,内圣而无外王,无行善之实却标榜内心善良,庸碌无为却自诩志趣高远,无疑是自欺欺人,欺世惑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