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技术差距吗,为何日本沥青路常年如新,而我们却常年翻修

森罗万象原创 2024-12-20 15:29:03

目前,交通出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如果在某时兴起选择出门,总能在某段经常经过的道路上看到一些新的坑坑洼洼出现,亦或是可以看到设有交通标志牌“前方施工,禁止通行”的道路上又在进行新一轮的修补或翻新工作。

据了解,日本的道路情况与我们这边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道路上总是看着非常的新且干净,而且并不总需要翻修。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为什么日本沥青路常年如新,而我们却需要常年维修呢?难道真是两国之间的修建道路技术存在差距吗?

沥青路介绍

沥青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随处可见的高级路面,人如果在其刚建好的时候经过,可以闻到一股很重的汽油味,因而常被说成是“柏油路”。它主要是以路用沥青作为原料,混合其他矿质材料去铺设而成的路面。

其中,沥青具有很好的流动性、柔软性和弹塑性,并且作为一种憎水性材料,它既不容易溶水,也不容易透水。形态上也通常以液体或半固体的黑色石油形象存在,因此它还带有一定致癌性。

追溯沥青路最早应用时间,可以发现早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有国家在用天然沥青进行路面铺筑了。人们发现利用其具有的流动性、柔软性、防水性等优点,再混合其他矿质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可以应用于土木工程等领域中,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防水、防腐建设性材料。

当前,已知沥青在道路工程上的应用最为广泛。研究发现,有沥青加入进行修建的道路,整体对外抵抗性以及其耐用性都会有所增强,提高道路可用寿命。

中日沥青路发展

以时间为轴,我们可以知道日本先于中国建设和发展沥青路。

从1878年起,日本就开始尝试用沥青进行道路铺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为本国的道路建设带来良好成效,加上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故路面总是出现突然开裂、猛然拱起等情况。

这种情况差不多在持续了差不多二十七年后,日本政府开始引进英美两国沥青路面铺设的先进经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在于整治国内沥青道路出现的这些“症状”,提高道路的铺设质量。

数据显示,日本的东京城市道路仅在1911年到1914年这三年期间,就开展了大量的沥青路改造工程。不过最后效果甚微,以失败告终。

对此,日本政府转向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英美两国的沥青道路铺设标准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事实证明,这个改良是对的,它让日本从此在沥青道路的建设发展上获得了质的提升。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重视钻研沥青混凝土再生技术,同时在后期建设发展中得到了来自美国的原料供给和技术支持,这些更是让其发展速度翻了好几倍。在接下来的十年期间,日本的道路沥青铺设率在全国内很快获得了高达98%的成就。

对比之下,中国开始运用沥青铺设道路的时间则相对较晚,晚了将近半个世纪。

纵观中国道路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最早铺设沥青路是在1920年,于上海尝试铺设了第一条沥青路。

但在这之后,由于当时的中国局势动荡,内忧外患,并且存在原料、技术、经济等层面的受限,始终无法开展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公路建设仍然主要由砂石路构成,沥青的应用尚不普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成立后,发现原来的砂石路虽然经济实用,但耐久性和舒适性上的弊端日益突出,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在20世纪60年代,凭借大庆原油的开发,为沥青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供给,加之石灰土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进一步为沥青路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材料。改革开放后,沥青路的应用才真正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沥青材料在铺设道路上得到了大规模使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满足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高的使用品质要求,中国一直在尝试对沥青材料进行改造,并且十分重视沥青铺设路面技术的升级换代,如沥青路面再生等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中日沥青路建设差别

对比两国沥青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两国采用沥青铺设路面的时间并不一样,并且基于两国的国情也完全不一样,这必然导致所开展的政策倾向也不一样。

日本是一个小岛国,岛内面积狭小,人口分布稀疏,便于其精细管理。首先在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上,采用了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标准,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细的规划与管理。

以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为例,日本通常会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道路维护管理上,重视对道路的维护宣传,并且考虑到自身多地震的环境条件,制定有定期的路面检测和评估体系,以及时发现和修复路面出现的问题。

而中国拥有着广阔的领土面积,地形条件和气候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密集,道路建设十分受限,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化管理。

在早期发展中,中国政府只重视了道路的建设量,对道路建设的质量则是在二十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所重视。尽管中国后来在沥青路面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沥青路面铺设技术和施工质量上却存在不小的问题。

沥青路面技术上,虽然引入了一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但缺乏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这导致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外部技术,难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施工质量上,一些地区的施工单位为了追求速度,往往忽视了对施工标准的严格执行。导致沥青混合料配比不当、摊铺不平整等问题频频出现,对沥青路可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道路后期维护上,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和城市,维护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许多地方在道路建设完成后,缺乏定期的维护和检查。

结果,路面在出现问题后无法得到及时修复,导致小问题演变为大隐患。在技术教育上有所重视,但在道路建设与维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仍显不足,始终缺乏对道路施工、管理和维护的专业化人才。

综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是能看到某些路面经常出现需要翻修的情况。

结尾

虽然技术差距是造成日本沥青路面质量优于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更深层次的因素还包括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维护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施工标准和维护体系,提升人才素质与技术创新能力,中国的沥青路面有望在未来实现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条道路都能每天如新地去服务于公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0 阅读:0

森罗万象原创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