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有新闻报道称“中国境内禁止销售百草枯胶剂”。这标志着广为人知的农药百草枯正式退出市场售卖,不再对公众出售。
近年来,“百草枯”这个名字令人闻风丧胆。据报道,这种本应广泛应用于农田的强效除草剂,却引发了一连串“命案”,致使众多生命惨死于其威力之下,这究竟是何原因?
近年来,有网传案例显示,服用百草枯后抢救无效导致死亡。这一除草剂何以毒性猛烈,即便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仍难以应对?首要之务,是深入了解其成分及作用机制。
【“百草枯”是什么?为何令人胆寒?】
百草枯作为除草剂,通过破坏草本植物中的叶绿素来阻止其正常健康生长。了解植物便知,叶绿素受损后,植物便无法进行至关重要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存。
关键在于,百草枯的高效体现在时间上。一旦喷洒于农田杂草间,目标杂草会在数小时内迅速显现变黄、枯萎迹象,充分展示了其极为迅猛的除草能力。
然而,就农业领域而言,百草枯曾一度备受农民青睐。这并不奇怪,因其成分相对环保。它具备一个显著优点,即耐雨水冲刷。
若喷洒药剂后遭遇阴雨,已施于地中的药剂并不会白费。此外,百草枯能在金属离子影响下发生钝化,一旦与土壤接触即会失去效用。
因此,该药剂既能迅速清除多余杂草,又能保护土壤不受损害,确保庄稼安全无虞。正因如此,它曾一度被广泛采用。
然而,尽管它在耕种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却仍面临退市困境。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要探讨的是百草枯的第二大特性——其对人体的毒性,亦可泛指其对生物的毒性。这是理解百草枯的重要一环,关乎其安全性的核心考量。
市面上常见的百草枯多为20%溶液型,即便此浓度,误食仅5-15毫升即可致命。这个量相当于喝白酒时所用小酒盅的1-3盅。因此,必须高度警惕,避免误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说法,称有些人遭遇困境或情感伤害后,一时想不开,会拿起百草枯大口喝下,至少是猛灌一口。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静待死神的降临。
此药剂被人体吸收后,大剂量仅需一两天便能导致肺部全面纤维化,引发呼吸衰竭,令人极度痛苦致死。即便摄入剂量小,也会在一两周内逐渐致命,救治极为困难。
因此,百草枯与常见毒性药剂上标示的骷髅头标志极为相符,对人类而言极为可怕。截至目前,医学界尚未研发出针对此类中毒患者的特效解毒药物。
若有人误饮百草枯,虽迅速送医,仍需历经剧痛,包括催吐、血液灌流等措施,并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素。部分患者甚至需肺移植手术。即便救治成功,也往往历经生死边缘,遭受极大身体痛苦。
【研制成适合中国农民的除草剂,为何频繁引发社会热议?】
故而,众人常疑,此“毒药”既对人类危害甚重,何不使之远离人群?然,如何既能利用其于农业之价值,又避人轻易触及,实为一悖论,难以两全其美。
本是除草剂的百草枯,却变成了致人死亡的“死亡之水”,它是否蒙冤?探究根源,需审视其发明者及其与百草枯的关联,从中探寻真实的因果链,以明辨是非。
李德军,曾任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接到上级任务,要求研发一款除草剂,需兼顾价格低廉与效果显著两大特点。
这项任务虽有挑战,但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对此农业药剂需求迫切。李德军接过文件后,心中默默立志:务必为农民朋友们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成果。
此前,我国农业所用除草剂多依赖进口,这些“洋除草剂”价格高昂,品类有限。对于收入较低的大部分农民而言,购买这些除草剂构成了沉重负担。
因此,当时众多农民更倾向于采用原始的除草方法,即亲手挥锄,在田间细致除草。然而,这种方式既耗时又费力,极大消耗了人力资源。
特别棘手的是,这种人工除草方法仅适用于小片农田,一旦面对大面积需求,便成为巨大挑战。鉴于此,李德军坚信,研发适合国内使用的除草剂,已是当务之急。
那时,技术被英国独家垄断,李德军面临科研断层等诸多挑战。既定目标在前,他决心克服一切障碍,迈向成功。年仅30余岁的他,凭借深厚知识与满腔热忱,迅速组建团队,全身心投入实验室研究。
这类研究极为艰辛,李德军团队夜以继日地试验药剂反应,详尽记录每次结果,并细致分析提炼。他们不断研制新药剂,又不断淘汰不完美成果。经过无数次反复,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最终版的百草枯。
这场胜利为国内农业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在无意间也为许多人带来了致命的危机,仿佛悄然递上了通往“阎王殿”的通行券。
见到越来越多农民选用百草枯除草,摒弃了笨拙的人工方式,耕种效率大幅提升,且价格实惠,随需随买,李德军满脸笑容。他深知,他们的努力已见成效,真正为中国农民带来了便利。
然而,他绝不会料到,百草枯大规模生产后,因其成本低廉且购买途径便捷,导致众多人轻易地将这有毒药剂服入口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百草枯初上市时为无色无味液体,因需求量大,不慎被误食。曾有孩童将其误作饮料饮用,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却仍未能挽回他们的生命,悲剧时有发生。
此外,购买的便捷性使得百草枯极易获取,致使部分人在冲动之下,毫不犹豫地将其饮下,酿成悲剧。随着百草枯致死事件频发,社会舆论沸沸扬扬。李德军未曾料到,他们潜心研发的农药,竟会引发如此后果。
有则新闻使农民热爱的百草枯瞬变众矢之的。河北一农民青年李红达,命运多舛,自幼失去双亲,由年迈的爷爷奶奶艰辛抚养。然而,岁月无情,老人也相继离世,留下他孤身一人。
年仅23岁的李红达痛失至亲,深感命运不公。孤独无助的他借酒消愁,却愈发觉得人生无望。冲动之下,他悲痛地服下一整瓶百草枯。6小时后亲友发现,他口鼻身已发黑,口吐黑血,送医仍回天乏术。
在医院历经11天极度的身体痛苦后,李红达不幸离世。他救治期间的深切体会,成为了众人对百草枯深恶痛绝的根源。这段经历让人们对百草枯充满了憎恨。
清醒后,李红达深感后悔,不愿就此离世。然而,百草枯的毒性不容他反悔。他清醒地感受着毒性在体内蔓延,初时喉咙和食道如火烧般疼痛,随后胃部剧痛,直至肝肾肺逐一衰竭,无力回天。
当肺部功能彻底丧失,氧气机亦无力向他的肺内输送氧气时,李红达在剧烈疼痛与窒息的双重煎熬之下,满怀怨恨,最终痛苦地离世。
【“始作俑者”背负巨大压力,农业功臣却无奈愧疚】
因此,本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李德军,如今却笼罩在阴霾之下。然而,谈及责任,真的应由他独力承担吗?毕竟,他接受研发任务的初衷是为农民提供经济高效的除草剂,而非伤害他人。
横向探究其根源,于除草剂依赖进口之时,国内鲜有误食案例。此乃因其价格昂贵,普通人望而却步,加之市场推广不足,购买途径稀缺所致。
此外,在国外,针对此类剧毒除草剂,农民并不自行购买使用,而是交由极为专业的农业服务机构统一进行喷洒作业,确保百草枯几乎不被个人所持有,以此保障安全。
这不是为了否定我国农业现状,而是基于国情,农民耕种自家农田是常态,因此直接接触百草枯成为他们的行为。至于李德军作为该农药的研制者,他当时无法预见到这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他被誉为中国的“百草枯”之父,研发出适合中国的除草剂。然而,他绝不愿此药剂伤害他人。尽管产品初衷单纯,社会复杂性却难免导致它被误用。产品的推出与使用,往往难以完全控制人的额外行为,这不是吗?
然而,社会上类似事件的不断涌现,让李德军心情愈发沉重。他背负着舆论的指责,承受着巨大压力。为减轻百草枯的负面影响,农业工业协会成立了社会关怀工作组,李德军主动提出全力配合该组工作。
每年,数千万资金专用于补贴因食用百草枯而受害的患者家属。李德军再次深入实验室,将原本无色的百草枯改良为色彩鲜明的液体,旨在让人们一望便知,切勿误食。
百草枯已退出市场,着实令人惋惜。不仅因其不再为农民提供经济高效的除草帮助,更痛心的是,它曾被恶意利用,导致众多无辜生命逝去。这一结局,凸显了监管与防范的重要性。
话说回来,尽管百草枯因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备受争议,但不能忽视它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它的出现,无疑为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无论如何,毒药易得,挽回却难。一种农药退市,他种或现。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态度。望众人珍视生命,亦珍爱他人,重视国内科研心血,莫让类似百草枯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