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九一八事变:你所不知道的张学良!

笑看历史风云 2024-09-20 00:59:39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九一八事件为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那么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为什么不反抗呢?有人说是因为他当时奉了校长的命令,这就是典型的思维不过脑子。当时张学良不仅是东北军的老大,同时还是三军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这就像一个公司决策一样,你觉得一个公司制度不经过副总裁的手可能吗?同样,校长在制定这个命令时一定是询问过张学良的,如果张学良不同意,那么谁又能拿张学良怎么办呢?

张学良

而且从利益来说,让张学良抵抗是最符合校长利益的。一来可以守卫领土完整,二来可以削弱东北军的实力,因此这道命令不可能是校长的手笔,唯一可能就是张学良的手笔。那么问题来了,张学良为什么要放弃东北呢?四个字:不得人心,这也是马占山脱离张学良的根本原因。当时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在张作相的扶持下张学良开始成为东北王。然而他上台以后就杀了杨宇霆,虽然杨宇霆傲了点,但他确实也很有才能。

其实借口这种东西只能欺骗普通人,对于东北军将领来说,他们心里跟明镜一样。这样别的不说,起码说明了张学良没有容人的肚量,这点他比张作霖差太多了。而且他要励精图治还算说得过去,然后他老人家来了一个君王从此不早朝。甚至是九一八爆发时,张学良竟然在北平戏院看戏。这种荒唐事情在整个军阀里面都是少见的,统帅就是三军的主心骨,不管有没有事都要以不变应万变。最终的结果就是东三省沦陷了,然后东北军成为了丧家之犬。

东北军

这么一来,张学良在东北军的威信更加低了。因此,当时的情况是老一批的将领都死光了,新起的杨宇霆还被杀了,然后自己还在九一八捅了这么大的篓子,因此局势已经盒马不好控制了。从实力来说,东北军在整个军阀时期都是顶端的存在,但整个抗日战争的表现还没有四川王刘湘亮眼。从抗日战争的表现来看,他给我的感觉就是畏首畏尾的保存实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要说他听话吧,他又敢在西安事变里扣留老大,你要说他不听话吧,他又放弃了东北。

而不管听话还是不听话,他都在保留自己的实力,这点也能看出来他是没有大局观的。因为如果任何人换作他,都不会那么急于表态,坐观中原大战走势。然后在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时出兵统一天下,而不是为了这个副司令的虚职放弃统一天下的时机。而且日本得到东北是有很大的战略意义的,当时东北有东方巴黎之称,经济总量比内地总和还要多,再加上当地盛行闯关东热潮,这里更是人口稠密。

九一八事变

我就这么说吧,当全国人还要用两条腿走路的时候,东北已经用7000公里的铁路实现了出行机械化,这在以后都是无法企及的。而且当时东北资源丰富,如果没有得到东北,日本压根没有持久作战的能力,甚至他们直接将东北的资源运到每个战区。这一点的危害是特别大的,军事强劲再加上东北弥补了资源短缺的短板,这无疑是加速了日寇的野心和欲望。这也为以后的全面抗战埋下了扶笔,从这一点来说张学良就是不明智的。

而且当时东北还有著名的沈阳兵工厂,这里不仅能生产枪械还有各种炮,我就比如兵工厂每天生产一百多支枪,那么一年就是四万支枪,五年就是二十万支枪,这是很可怕的。如果我是张学良,我肯定死命夺回东北,因为一来是天下大义,二来没有东北就像鱼没有水一样,东北军就会过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张学良总认为自己在保存实力,殊不知威望和筹码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因此东北军的消亡便是一种必然!

历史

对于历史,我觉得后人反思学到的教训要重于历史本身。当我们缅怀九一八时,如果拘泥于形式则一切毫无意义。我们应该反思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我们又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这就是九一八这个事件的意义。如果我们只是秦人不暇自哀,那么就算你有一万年的历史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历史不是用来批判和判定输赢的,而是从历史里我们能学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避免重蹈祖先错误的道路。然后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就是意义。有个玩笑,人生有就是面前有十个路九个坑,历史就是祖先踩了九个,如果你只是缅怀祖先,那么你学习历史毫无意义。相反,如果你能避开九个错误的坑,找到那一条真正的坦途,这就是历史的精髓!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