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沧海明月生

离婚的汪小菲,就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经历过这样刁钻的问题:
“大S和你妈妈同时掉水里,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面对镜头,汪小菲的回答非常钢直:“我选择救我妈,因为我是孝子。”一时激起轩然大波,也让在场的大小S尴尬不已。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女人也面临着类似的抉择:“老爸和老公必须死一个,怎么选?”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年代,她的选择改变了历史走向,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故事从公元前697年说起。
郑厉公很不开心,他发现朝堂上的老臣与自己貌合神离,自己费尽心机夺来的王位,一点儿都不香了。
这样的局面,都是他那个被称作“春秋小霸”的老爸郑庄公种下的恶果。

烽火戏诸侯爆发后,始作俑者周幽王死于乱军之中,他的儿子逃到东都洛阳即位,史称周平王,东周时代就此开启。
在新一轮的时局变动中,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迅速崛起。
郑庄公精于权谋擅长外交,很快将郑国的实力发展得空前强大。
就连齐国这样的大国,也变身小迷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
治国一流的郑庄公,处理起家务来也不遑多让。
因为出生时难产,差点儿要了母亲半条命,郑庄公一直被母亲厌恶。
他承袭国君后,发誓与母亲不到黄泉不复相见。
后来他想孝顺母亲,却因为立下誓言找不到台阶下,在大臣们的提醒下,郑庄公命人掘地,直到有地下水喷涌而出,众人齐声附和“黄泉”已到,郑庄公才也顺势与母亲相见。
按理说,这么精明变通的国君,应该会注重对继承人的选择。
但因为他的一时失察,使得郑国的局势,成了一地鸡毛。

郑庄公非常喜欢小儿子姬突,临终前想立他为继承人,大夫祭仲站出来反对:“废长立幼,国之大忌,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足智多谋的祭仲,是郑庄公的肱股之臣,他的话很有分量。
最终郑庄公还是决定,立大儿子姬忽为国君,史称郑昭公。
姬忽即位后,对周边小国开展了帮扶政策,多次率兵抵抗西部犬戎的进攻。
一次作战时,勇武英俊的他引起了齐僖公的注意。
齐僖公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潜力,就想将让他做自己的女婿。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么上赶着嫁女儿,让姬忽起了疑心。
一打听才知道,齐僖公打算嫁的是女儿文姜,这个女人是出了名的放荡女,还没出嫁就和异母哥哥腻歪,这么臭名昭著的货色嫁给我,当我是捡破烂的么?
于是,姬忽果断拒绝了齐僖公,没想到却给弟弟姬突带来了机会。

姬突的母亲是宋庄公的妹妹,她原本就对儿子没能即位心怀不满,如今看到这局面,小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

她不断挑唆哥哥给郑国施压,宋庄公对这个妹妹也很宠爱,为得逞使出个阴招。
借郑国的重臣祭仲出使宋国时,宋庄公将其软禁,又给了他一批财物,然后威胁他:“你若是不改立姬突为君,我就将你收受贿赂的行为告知天下。”
被逼无奈,回国后的祭仲只得搞事情,帮助姬突夺取了国君之位,而在位的郑昭公姬忽,只能逃往卫国暂时避难。
姬突如愿成为国君,为郑厉公。
郑厉公得位不正,朝堂的大臣们打心底看不起他,这令他极度郁闷:“我妈费这么大劲才让我坐上这位置,合着你们都把我当透明人?”
随着时间的推延,郑厉公发现,拥立自己上位的祭仲是亲政的最大障碍。
祭仲作为三朝老臣,控制了郑国的财政、外交甚至军队,权力已经凌驾于君主之上。
没有人甘心做傀儡,为夺回权力,郑厉公找到一个自认为靠谱的办法:借设宴款待祭仲时,派刺客除掉他。

刺客的人选,郑厉公已经物色到了,拥有双重身份的雍纠。
雍纠的身份挺特殊,他既是郑国的臣子,又是郑厉公母亲的族人,算得上是郑厉公的外戚,同时他还是祭仲的女婿。
而且雍纠武功高强,有过多次出使经验,业务能力没得说。
让女婿杀掉老丈人,显然对人性是项极大的考验。
或许不满于老丈人对自己的实力碾压,也或许是郑厉公许诺给雍纠更多的利益。
总之,雍纠接受了这项任务。
君臣一番密谋后各自回家,郑厉公满心期待,而雍纠这边,却抑制不住内心的亢奋。

雍纠这点细微的变化,逃不过老婆祭氏的眼睛。
在祭氏的追问下,雍纠只得到透露了他和郑厉公的计划。
事毕,他又郑重其事地告诉祭氏:“这事千万要保密,特别是你父亲,否则我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秘密一旦被第三者知道,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一边是生养自己的父亲,另一面是同床共枕的丈夫,祭氏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第二天趁丈夫外出,祭氏偷偷跑回娘家,见到母亲就问:“父亲和丈夫比起来,谁更重要呢?”
母亲看了看女儿的神色,显然这是有事啊。
随后就告诉她:“女人这一辈子,父亲只有一个,但丈夫就不同了,是个男人就可以做你的丈夫,这还用比较吗?”
由此诞生了成语“人尽可夫”,最早作为权衡利益的词汇,并非贬义。
祭氏认为很有道理,便将雍纠的刺杀计划和盘托出,母亲顿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通知祭仲。
祭仲决定先下手为强,随后调集军队将雍纠拉出来当众处死,暴尸以示震慑。
郑厉公听说雍纠被杀,心知阴谋败露,再不跑怕是来不及了。
不过他还算义气,临跑前还不忘带着雍纠的尸体,一行人朝着蔡国一路狂奔。
途中郑厉公越想越气,指着雍纠的尸体痛骂道:“你丫的,做这样机密的大事,你居然和女人商议,真是死有余辜!”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许多年后,当事人都迎来了戏剧性的结尾。
促成郑厉公出逃的关键人物祭氏,史料中没有后续记载。
那个年代,妇女再嫁并不受礼教约束,联系她母亲的理念和父亲的地位,祭氏多半会重组家庭,而且嫁得应该不差。
祭仲当时受逼迫发动政变,免去了郑昭公的国君之位,如今又将他迎回。
念及迎立之功,郑昭公仍然令他主持朝政。
此后的十几年间,祭仲又拥立了两任国君,不管政局如何动荡,他的地位依然稳固。祭家也成为郑国的头号望族。
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得到齐国的支持。
十七年后,他借助齐国兵马攻入郑国,杀死在位的国君子婴,重新夺取了国君之位。
这时的祭仲已经过世两年了。

郑厉公对祭仲一族深恶痛绝,一系列血腥政策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祭家自此不见任何记载。
至于祭氏,不管她是否还活着,其再婚后的家族都应该遭到了清算。

八年后,郑厉公病死,此后的历任国君,都是由他这一脉继承。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郑厉公后裔的鼓吹下,郑厉公成了为国锄奸的明君,祭氏成了是个男人都能上床的荡妇。
“人尽可夫”也演化成一个极具贬义性的标签。
只不过春秋时代的观念,并没有后世那般保守,国君的老婆成了寡妇都可以再嫁。
结合这种背景,祭氏的选择无可厚非,她虽然背叛了丈夫,却保全了父亲。
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祭氏都被视作“孝女”的典范。

后来,儒家三从四德的思想成为禁锢女性的枷锁。
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看来,已经出嫁的祭氏理应顺从夫君,但她却帮助父亲杀夫,此等恶行,足以将她钉在耻辱柱上。
令人欣慰的是,这套封建糟粕,终究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如果21世纪的女性,再面临着和祭氏一样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作出怎样的选择,遵循内心遵循良知,永远都是最好的答案。
.END.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