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时候,刘伯承院长打算让王智涛去军事学院,担任训练部的二把手。这主要是因为,王智涛在抗战那会儿,长期在抗大总校的训练部干着副部长、部长的活儿,并且他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办学经验,算是军事教育这块儿的大拿。不过呢,王智涛却谢绝了这份任命。
从打仗的学问上讲,他跑到苏联,进了两所军事学校好好进修了一番,并且还在那边的好几所军校当过老师。等回了国,他又在红军大学和抗大待了很久,教军事理论,功底相当深厚。既然他这么专业对口,为啥还要拒绝那个机会呢?
从我军土地革命那会儿起,就开始办军校,为的就是培育出能文能武的人才。那时候,凡是出过国、见过世面的洋学生回来,那可都是香饽饽,倍儿受人尊敬。为啥呢?因为那时候的指挥员大多都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军事指挥在行,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理论功底相对薄弱。所以,当他们听到那些专业的军事讲解时,都觉得特别长知识,眼界大开。
战争持续进行,第一次国共内战落幕之后,咱们就步入了抗战的年代。那时候,不少将领都跑到抗大去进修,而他呢,也挺走运的,当上了许世友、杨成武、杨得志这些将领的老师。
当大家都在前线冲锋陷阵时,他却选择留在后方,专门传授那些理论知识。
打仗的时候,好多书本上的说法根本用不上,其实很多实用的法子都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王智涛感觉越来越明显,光扯那些大道理,不跟实际情况对上号,根本没人买账。土地革命那会儿,他在后面教书,抗战一打响,还是待在后方教书。他心里其实特想去前线真刀真枪地干。所以后来他就跑到129师去了,让他当军分区副司令,他还不太乐意,一门心思想去一线部队当参谋长。
一线战士最贴近战场,他们最能实时掌握战斗的动态。在军分区做事呢,主要就是动员地方上的武装力量,一起搞游击战术。所以,我宁愿选择降职,直接去一线,也不想留在二线。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实地学习战斗经验。
在一线当参谋长那会儿,我负责梳理每次打仗的经验和安排,搞定司令部里出现的各种问题,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要让我离开这个位置,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
抗战一完事儿,他就琢磨着去东北战场杀敌。结果路过冀东的时候,被安排留在了那儿,当上了冀东军区一个分区的副司令,成了以前同学手下的二把手。他对此毫不在意,觉得只要能上前线就行。没多久,他又被调去做了冀东军区的参谋长,后来又成了冀察热辽军区的副参谋长。不过,等军区的部队改编成野战军后,他倒没被派到前线,而是留在了后方军区。后来后方军区变成了第二前线指挥所,他又被调去航空学校搞教育了。反正,离真正的战场是越来越远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咱们队伍从之前的小规模游击战,慢慢变成了主要靠运动战,甚至还打上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协同的攻坚战这些。这些战法,他以前可从没遇到过。
解放后,他被安排继续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但他自觉经验和理论知识都不够格。那些学员啊,很多都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军事上的实战经验可丰富了。万一他们在课堂上抛出些他从未碰到过的难题,他一个当老师的却答不上来,这还怎么教书育人呢?想想都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所以他决定不争取副兵团职,而是留在华东专注防空工作。防空这个兵种对大家来说都是陌生的,它既需要技术支撑,也离不开理论支持。早在土地革命那会儿,他就接触过防空知识,掌握了一些理论。他盼着能在这个领域早点攒点实战经验,好让自己说话有分量。这样一来,他在这方面就比别人先走一步,心里挺有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