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豪杰成吉思汗,擅长的只是拉弓射猎飞鸟。毛主席的那句诗,表达了他对蒙古大汗的不在乎。要是比地盘大小和军队强大,成吉思汗和他的骑兵队伍简直就是无敌的象征。但要是说到治国理政和改善百姓生活,他们可就差得远了。
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靠打猎和放牧过日子,一直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相信强者生存。在蒙古军队里,最厉害的就是骑马打仗的战士,他们行动迅速,射箭特别准,对别国的士兵来说,简直就像天神下凡。但最让人害怕的是,蒙古军队有时会屠杀整座城市,他们建立的大元帝国,是用无数人的性命堆起来的,充满了残忍、暴力、粗鲁和杀戮。【成吉思汗的“理论”】根据历史记载,1215年的时候,成吉思汗带着大军打下了金国的京城,就是现在的北京。进城后,他让士兵们随便烧、随便抢、随便杀。短短一个月,城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几乎都被杀光了,有100多万人惨死在了蒙古人的手里。公元1220年,蒙古大军首次向西进发,一下子打下了花剌子模的首都撒马尔干,而花剌子模的国王却幸运地逃走了。这让成吉思汗非常生气,他下令杀了所有比战车轮子高的人。结果,撒马尔干有20多万无辜百姓被杀,只有少数长得好看的姑娘和小孩活了下来,但他们也被蒙古人抓去,姑娘成了军妓,小孩则成了奴隶。
蒙古军队大肆屠杀,士兵们凶猛如恶煞,让人一听名字就吓得要命,没人敢跟他们正面对打。很快,花剌子模的其他城市也都失守了。但蒙古人杀得上了瘾,投降的还是被占领的,都逃不过他们的“转转斩”,总共有120万人糊里糊涂地丢了性命。据说,历史上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人数达到了20万,这意味着每个士兵平均要杀掉6个无辜的老百姓,而且这些人都是没有武器的平民,其中还有很多妇女和小孩,真是残忍至极。1227年的时候,蒙古大军又去攻打西夏。西夏人心里明白打不过,但还是个个都豁出去拼命。因为他们都知道,不管是投降还是被打败,结果都是一死,那还不如英勇战斗,至少还能留下个好名声。可惜蒙古军队实在太厉害了,最后西夏国王还是决定投降。不过就在投降前,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去世了。西夏人心里暗自高兴,以为能逃过一劫,没想到成吉思汗在快不行的时候,留下遗言说一定要攻打西夏,杀掉城里的人。这简直就是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大屠杀,蒙古军队的铁骑所到之处,西夏文明几乎被毁得一干二净。
受到成吉思汗的鼓舞,蒙古士兵们觉得攻城后屠杀是展现男子气概的事儿,他们不觉得羞耻,反倒觉得光荣,把自己的开心建立在许多人的苦难之上。但说来也怪,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还真能提振蒙古军的士气,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攻下城池,就是他们享乐的时候,所以个个奋勇向前。成吉思汗的统治方法挺直接的,简单来说就是:“听我的就发达,不听我的就完蛋。”谁要是敢跟他对着干,他就会带着蒙古大军,把对方的势力连同家人、孩子、士兵、地盘,一扫而空。对他来说,征服就是抢东西、搞破坏,他还特别喜欢这种感觉,而蒙古大军就是他牛气的底气。【蒙古人屠城的“底层逻辑”】要是想给屠城找个文雅点的说法,可以这么说。屠城就是打赢的一方对输掉的一方进行的狠毒报复,目的是大量消灭对方的族人,还要让对方从心底里感到害怕,好让他们快点消失。
不过屠城带来的坏处可大了,好好的一座繁荣城市,变得死气沉沉,像被火烧过一样。原本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创造好多财富的地方,转眼就成了恐怖的地狱。蒙古人这么做,就像是急着要鸡蛋,却把鸡给杀了,真是太没远见了。那他们为啥还是非要“屠城”不可呢?在1200多年前的蒙古,各个部落主要靠放牧生活,他们得不停地搬家,去找草长得好、水也多的地方住。游牧民族嘛,本来就不太习惯大家挤在一起,不然牛羊太多,草地很快就被吃光了。所以他们得住得远远的,有的人家搭帐篷,有的人家住蒙古包。这样一来,蒙古人根本想不到建城市这回事。因此在蒙古人心里头,城市就像是个奇怪的东西,他们弄不明白城市的好处,也不会利用城里那么多的人和东西。蒙古军队一旦打下了城市,头一个念头就是把城里的人杀光,把城给毁了,再把可能威胁他们统治的男人都干掉,好接着去过他们悠闲的放牧日子。这就是蒙古人为啥要“屠城”的根本原因。
另外,蒙古族的老规矩是看重忠诚,看不起投降。他们认为,两军打仗就得豁出去,直到决出胜败,谁也不能在结果出来前投降。就连老百姓也这么想,投降就是对不起自己的主子,是软骨头的表现,这种人活着也没脸见人。所以,在很长时间里,蒙古军队觉得屠城是理所当然的事。【屠城的历史渊源】蒙古人虽然经常采用屠城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并非他们首创,其实早在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期,就有了屠城的记录。《汉书·高帝纪》里描述了那时候的屠杀,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屠夫说攻占城池,杀掉城里的人,就像宰杀六畜一样简单。就是说,屠城那会儿,杀人就像宰杀马牛羊鸡狗猪一样平常。“车轮斩”这种残忍做法,其实也不是蒙古人首创的,《史记》里讲项羽的故事时就提到过了。外黄城久攻不下,但过了几天还是投降了。项王很生气,下令让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去城东集合,打算活埋他们。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项羽打算把城里15岁以上的男人都活埋了,跟蒙古大军那种见一个成年男人就砍一个的做法差不多,就是要把城里的成年男人都消灭干净。
在我国古代,城市里的大屠杀和战争中的残忍杀害经常发生。这种事情的根源能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历史记录显示,在殷商之前,人们常用活人来祭祀,而这些被用来祭祀的人,大多是战争中抓来的俘虏。那时候,战俘就像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奴隶,因此,战争一结束就把他们杀掉,或者把他们当祭品献给神明,都是很平常的事。可屠城这招真的管用吗?要是真的好使,为啥《孙子兵法》里不提,好让大伙都知道呢?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生命力就旺盛,适应性也强。屠城这种做法,既残忍又不光彩,效果也一般般。有句老话讲得好,“野火燎原烧不尽,春风一吹草又生”,人也是这样。杀光一个城的人或许不难,但想灭掉一个民族的文明,那可就太难了。所以你看,后来的蒙古统治者也开始琢磨,屠城这事儿是不是做错了。【窝阔汴京禁屠事件】1232年,蒙古大军攻打汴梁,金人拼死抵抗,让蒙古军吃了大亏。带头的将军气坏了,请求元太宗批准,等打下城就杀掉城里所有人,给牺牲的兄弟报仇。这时,蒙古国里很有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才站了出来,强烈反对。他说:“咱们的战士在外头打了这么多年仗,不就是想要土地和百姓嘛。要是有了土地却没了人,那还有啥意义?”他不停地劝说元太宗窝阔台,最后窝阔台下令,除了金朝的皇族完颜家,其他人都放过。就这样,汴梁城里的150万人逃过了一劫。
窝阔台在汴京下令不准屠杀,这是很关键的一刻,影响深远,给蒙古大军开了个好头,不再随便屠城。在这之前,大规模的屠杀是被允许的,但从那以后,“屠城”就变成了滥杀的代名词,蒙古人自己也开始鄙视这种行为。这都多亏了元太宗窝阔台的宽容和慈悲,也是蒙古军队受到金朝和汉族文化熏陶后的一次觉悟。真可惜,蒙古人的统治有太多不稳定因素,而且他们醒悟得太迟了。当别的国家都在忙着发展城市时,蒙古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走回头路。虽说他们靠着健壮的体格和无敌的战马威风了一阵子,但用武力抢来的广阔地盘和暂时的安宁,就像是泡沫一样,外表光鲜,其实一碰就碎。结果元朝只撑了100多年,算是个短命鬼朝代。
元朝那会儿,种族偏见严重,等级制度死板,官府又老爱压榨百姓,搜刮钱财。这样的政府,怎能赢得民心,又怎么可能长久稳固,立于不败之地呢?到了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站出来大喊“赶走外族,重振中华”,好多被逼得没办法的人也跟着响应,起兵往北打,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攻下了元大都,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