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屏幕上,毛主席的身影出现了,他正在和外国客人聊天。这阵子毛主席很少公开亮相,按说这就是个挺普通的场面,但曾思玉看到后,脸上不经意间露出了细微的表情变化。电视里的毛主席,脸色看起来没那么红扑扑了,显得格外累。他站着的时候有点弯腰驼背,一举一动都带着点不易发现的笨拙和疲惫。曾思玉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视,心里莫名地升起一股不安。
【曾思玉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1974年,一个挺悠闲的下午,济南军区的头儿曾思玉在办公室沙发上打了个小盹儿。不知怎的,电视机自己开了,里面竟然播出了一个挺少见的国际交往画面——毛主席在武汉的东湖宾馆,正跟到访的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聊天呢。在照片里,毛主席穿着他很有特色的中山装,和班达拉奈克夫人互相问好。虽然外交上的规矩都做得很到位,但从毛主席说话声音小、动作慢的样子,能感觉到他的身体不如以前硬朗了。班达拉奈克夫人身着斯里兰卡传统服装,看上去十分恭敬,脸上挂着微笑,好像想让会谈氛围变得轻松些。不过,就算两人交谈得很客气,也遮不住毛主席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的事实。
毛主席和班达拉奈克夫人在东湖宾馆的会客室里坐着,他们身后是漂亮摆放的花草和一幅大气的山水图,让整个房间感觉特别安静又舒服。他们俩聊天得靠翻译帮忙。班达拉奈克夫人说话的时候,毛主席就点点头,好像听懂了,有时候还会笑笑。不过呢,毛主席回答起来就简短多了,语速也慢,感觉每个字说出来都挺费劲的。镜头时不时转向在场的其他领导,有中国的外交部工作人员和斯里兰卡的陪同人员。从他们的脸上,能隐约看出对毛主席身体情况的关心。特别是中国的官员们,他们在努力让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对毛主席的一举一动都格外留心。会谈继续时,电视画面又对准了毛主席,只见他正努力想要站起来,表示尊重。班达拉奈克夫人见状连忙起身,好像要去扶他,但毛主席摆手说不用。尽管如此,毛主席站起来时还是挺费劲的,身子有点摇晃,脸上的疲惫也藏不住。
【毛主席晚年的健康状况】电视里毛主席的模样变化,让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心里犯嘀咕,也牵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弦。镜头一靠近,毛主席的脸上的神情和身体情况看得更真切了,曾思玉一开始的高兴慢慢变成了惊讶和忧虑。画里的毛主席正努力想站起来迎接一位外国客人,尽管有两位帮手扶着,他还是摇摇晃晃的,站起来特别费劲。聊天时,毛主席的声音低低的,带点哑,说话也常停下来喘口气,看得出来,就连说话也挺吃力的。电视里的毛主席,尽管还硬撑着领导人的架子,可那疲惫无力的样子,让曾思玉忍不住小声嘀咕:“这下糟了,糟了……”话一出口,他心里就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过,眼泪也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这一场景,跟以前那个在人民大会堂里,既能跟各国大领导亲切交谈,也能和平民老百姓开心聊天的毛主席,真是大不一样。那时候的毛主席,特别有精神,也特别自信,不管是在国际大会上慷慨陈词,还是在国内走访时大步流星,都显得那么果断,浑身是劲儿。现在,这位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明显被病痛折磨得非常厉害。曾思玉看到这些,心里明白时代在不停地变换,一个旧时代正默默走向尾声。他记得毛主席曾是多么强健,怎样在风雨飘摇中带领国家度过重重难关,而此刻,他也感受到了这位时代英雄的无力与脆弱。毛主席这次出现,不光是让大伙看到他还在努力工作的劲头,也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位时代的伟人快要退出舞台了。
【曾思玉的思想与行动】1976年9月,当大家知道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悲痛里。那时候,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曾思玉正好在忙工作,也接到了这个让人难过的消息。那时候,他正忙着在办公室里打理一些平常的军务,军区的工作人员先是安静了一会儿,接着就井井有条地张罗起纪念活动来了。虽然曾思玉是个大官儿,但对于这位一直让人尊敬的老领导离世,他心里头特别难过,也十分缅怀。曾思玉立刻下令,让军区所有队伍赶紧降下半旗哀悼,还安排了一场特别的纪念活动,来表达大家对毛主席深深的怀念。毛主席去世后没多久,曾思玉就亲自赶到北京,参加了向毛主席遗体告别的仪式。
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他默默地蜷缩在车厢的一个角落,外面的风景嗖嗖地往后跑,但他的眼神好像飘得很远,回想起了和毛主席一起工作的时光。火车一到北京,曾思玉就直接奔向了人民大会堂,那里已经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老百姓和党政军的头头脑脑,大伙儿一块儿来给这位了不起的领导人告别。在人民大会堂宽敞的场地中,毛主席静静地躺在装饰着鲜花和花圈的水晶棺材里。曾思玉走进大厅,跟着慢慢移动的人群一步一步往前走。等轮到他靠近毛主席遗体的时候,他停下脚步站了很久,眼睛直直地看着毛主席的脸庞,就好像在和毛主席说着最后的心里话。葬礼办完后,曾思玉又参加了不少纪念活动。每次活动,他都流露出对毛主席深深的敬仰和怀念。接下来的几天,他专门去了毛主席曾经待过的地方转转,比如中南海和毛主席的老家,这些地儿都留下了毛主席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也藏着曾思玉对毛主席的那些回忆和感情。
【曾思玉的文学贡献】退休之后,曾思玉拿起了笔,打算用这种方式继续发挥余热。他打算把自己多彩的人生故事和与那些大人物共事的时光,都写在纸上留下来。他家坐落在大连一条安静的街道上,这里就成了他专心写回忆录的小天地。书房里堆满了他在军队日子里搜集的文件、书本和相片,还有毛主席的画像挂在墙上,这些都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曾思玉的写作条理清晰,他的回忆录详细讲述了他从年轻时就投身革命,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将领的故事。曾思玉讲起和毛主席的那些事儿,特别上心,几乎每件事都能娓娓道来,还尽力还原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所做 所为。在他的回忆录里,他多次提及与毛主席在重大会议上的交谈,还有在战争与和平的关键时刻,毛主席是怎么拍板做决定的。
他讲述了毛主席在各种场合的说话做事,还有这些举动对那时候政策的作用,以及给他自己带来的感悟。每篇写毛主席的文章都详细得很,像毛主席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怎么出谋划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如何指引国家方向的。曾思玉也很在意那些小事情,比如毛主席怎样跟普通士兵亲切地聊天,还有在紧张的会议中间,毛主席是怎么拿幽默来让大家放松的。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思玉找了很多老战友聊天,对过事情,就是想让书里写的每个小细节都能和历史真相对上号。他特意去了井冈山、延安这些很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想亲自感受一下那时候的气氛,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历史味道和真实感。他的这些回忆录一出版,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不光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者和学生喜欢看,就连不少普通老百姓也很感兴趣。从曾思玉的文字里,大家不仅能知晓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还能真切体会到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尤其是像毛主席这样的关键人物,在国家和他个人生活中的双重重要作用。
【曾思玉的人生晚年】曾思玉到了晚年,还是个热心肠,经常掺和家乡和国家的事务。尽管年纪已大,但他的日程还是安排得紧紧的,常去大连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纪念活动,特别是那些讲军事历史的会议和座谈会,他总是爱跟大家聊聊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曾思玉对家乡大连的发展特别上心。他热心参与家乡的各类公共事务,尤其是对教育和文化这块特别重视。在他眼里,教育是让家乡长久变好的根本,所以他多次出钱帮忙,助力当地学校建得更好、更完善。另外,他还很重视保护和传递当地的老辈留下的文化和宝贝,常去参加那些论坛和活动,大声说出留住历史记忆有多重要。在大连,曾思玉是个让人佩服的名人,大家尊敬他,不光因为他当过兵,更因为他热心社会事务,还特别懂历史。
他说话的时候总是满怀对将来的憧憬,也不忘尊重过去的历史。他觉得,懂得历史是让大家爱国和有责任心的好方法。曾思玉到了晚年,特别挂心年轻人的成长和教育。他经常受邀去学校和青少年团队做报告,劝勉年轻人多学习历史,知晓国家一路走来的故事,树立起为国家明天担当的意识。在他眼里,青少年就是国家的希望,教他们认识历史,能帮他们将来更好地应对各种难题。2012年,曾思玉在大连安详离世,活了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