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几天写的《陕北红军将领,1955年授衔人数偏少、军衔偏低,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评论者众象风云,一些人大言不惭:
有人说:陕北红军也就不到一个团的兵力!
有人说:陕北红军也就几百人,一小块根据地!
有人说:陕北红军也就一个连的兵力,凭啥要授衔那么多将军!
有人说:陕北红军只有一个支队,也就千把人!(这位读者,你应该是混淆了,不要把中央红军改编成的陕甘支队,当成陕北红军。)
不知者无畏,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不管你说的对不对,首先你对革命先辈就不尊重。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主力,在你眼里说的很轻松,好像一文不值。
果真,是像你们这些人说的那样吗?睁大你的眼睛,看清楚。
1935年2月5日,陕甘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统一领导整个陕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事宜。
此时,陕甘、陕北两块苏区的红军主力如下:
刘志丹领导的陕甘红军主力,红26军下辖:红一团、红二团、红三团,骑兵团。
红一团
团长:陈国栋,政治委员:张仲良
红二团
团长:刘景范,政治委员:胡彦英
红三团
团长:王世泰,政治委员:黄罗斌
骑兵团
团长:黄子祥,政治委员:张秀山
截止到1935 年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在东至宜川、西到定边、南接耀县、北迄靖边,纵横数百里的陕甘边界建立了巩固的苏区和游击区。
以甘肃庆阳的南梁为中心,在陕西保安、安塞、甘泉、富县、宜川、中部、宜君、旬邑、淳化、耀县和甘肃庆阳、合水、宁县、正宁等县的部分农村建立了工农政权,新设陕甘边南区及华池、赤安、庆北、安塞、赤淳、富西、富甘、合水、中宜、宁县、正宁 11 个苏维埃政府。
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主力,红27军下辖:红一团、红二团、红三团。
红一团
团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马佩勋
红二团
团长:郭玉人,政治委员:马万里
红三团
团长:王兆相,政治委员:杨文谟
截止到1935 年2月,在谢子长领导下,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安定、清涧、神木、佳县、吴堡、绥德、赤光、秀延、延水九个县的苏维埃政权,形成了神(木)府(谷)和绥(德)清(涧)两块苏区。
会议决定:组建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西北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副主席高岗,秘书长白坚。
同时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治委员。朱子休任参谋长,白坚任政治部主任,黄子文任秘书长。
周家硷会议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会议做出的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 实现了党对陕甘边、 陕北两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 也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不久,国民党对陕北地区开始第二围剿。兵力如下:
井岳秀的第八十六师,5个团的兵力,由北往南;
马鸿宾的第三十五师,7个团的兵力,由西向东;
高桂滋的第八十四师,4个团的兵力,由南往北;
晋绥军第七十一师,陈兵黄河东岸,进占吴堡、绥德一线。
国民党军从四个方向围剿陕北红军主力,共计5万余人。
此时,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共计6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以及西北抗日义勇军,共计4000余人。根据地有游击队40余支,共计3000余人。加上地方农军,总兵力约9000余人。
刘志丹采取外线与内线相结合的运动战模式,西北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作战, 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5000余人、 反动民团和地主武装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支5000 余支、 轻重机枪200余挺, 并陆续攻占了安定、 延长、 延川、 安塞、 靖边、 保安六座县城, 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国民党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军事“围剿” 被彻底粉碎。
经过陕北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陕北红军主力扩大到5000余人,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地方农军扩大到2000余人,总兵力约12000余人。
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20多个县建有工农民主政府。形成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大片革命根据地,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
那些喷子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一个团的兵力,一个连的兵力,能抵御敌人5万兵力?一小块根据地,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红军三大主力到陕北后,为什么能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如果没有一个稳定、成熟的根据地,怎么立足!
说句夸大一点的话,陕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挽救了中国革命,给予了中国革命第二次生命!
1935年9月12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时,有2000余人,陕北红军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军装、武器弹药、药品等。两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时,刘志丹等陕北红军将领都自愿任副职。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有7000余人。徐海东把红十五军团过冬的7000大洋中的5000给了中央红军,其实这些都是陕北红军的家底,红25军到陕北才一个月。
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为了有足够的兵力能作战,中央下达了扩红7000人的任务。仅仅 3 个月时间就有 9400 人报名参军,超额 2400 人。富县不到一个月就招收 1000 多人参加红军;子长县玉家湾村有七八十名青年参军。短短几个月,红军和地方武装就发展到近 3 万人,仅渡过黄河东征的正规红军就有 14000 多人。
为什么陕北群众的积极性、觉悟性这么高?这是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北的6年里,大力发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结果。
这就是有些人说的一小块根据地吗?
红军开始长征后,始终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每次会议,几乎都要讨论落脚点的问题,但都没有实现。
1935年9月18日,红军抵达甘肃南部岷县哈达铺,得到一份国民党的报纸,获悉陕北还有红军和根据地,才决定去陕北,去找刘志丹。
在之前的9月12日的俄界会议上,作出的决定是去内蒙古接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可想而知,中央红军面临的困境是何等艰巨。
看到了陕北红军的消息,等于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1945 年 4 月,毛泽东主席在《“七大”的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这是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作用的高度概括。
落脚点,红军三大主力,以此为落脚点,摆脱了围追堵截的困境,得到了很好的休养,补充了物资和兵源。
出发点,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进行整编,并且有了大后方,直接奔赴抗日战场。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八路军时共4.5万人,有1万余人是陕北红军。(详见《八路军表册》一书)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请看以下书籍,不要乱喷,革命先辈打下的基业不容玷污:
《陕西省志第四十七卷:中国共产党志(上)》
《陕西通史第十卷:革命根据地卷》
《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
《中共陕西历史人物传》(共八卷)
《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简史》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
《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纪实》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
《陕北红军征战纪实》
《共产党在大西北1919—1936》
《中央红军到陕北》
《会师陕北》
西北革命根据地宛如中国北方革命斗争中一面熠熠生辉、迎风飘扬的旗帜,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西北革命根据地乃是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英明领导之下,由刘志丹、谢子长等杰出人物倾心领导并成功创建起来的。
回溯到大革命失败之后,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有力引领下,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长期艰苦且曲折的兵运工作之中。
他们先后精心领导建立了南梁游击队,这支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成长。还有西北反帝同盟军,以其英勇的身姿抗击着反动势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为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更有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等精锐之师。
这些革命武装力量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始终坚守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他们面临着敌人的疯狂围剿、物资的极度匮乏、环境的异常恶劣等重重困难,但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与动摇。
正是凭借着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直坚持到土地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
倘若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与英勇牺牲,就断然不会有西北根据地的成功建立和蓬勃发展,中国革命的历史或许也将因此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