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四次重要会议

全营一杆枪 2024-12-24 14:36:44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直至建立新中国,在这漫长且充满艰辛的 28 年间,党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黑暗中坚定地矗立,一次次召开了至关重要的会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这些会议所作出的决策,它们就像一把把精准的钥匙,逐一打开了中国革命前进道路上的重重枷锁,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每一次会议都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和革命的希望。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这四次会议被列为党的四大会议,被誉为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

一、八七会议

1、召开时间

1927年8月7日举行。

2、会议地点

这次会议的会址,在汉口市区中心地段的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这是一个英国人在1920年修建的三层楼公寓,名叫怡和新房。租赁者多为外国人。

中共中央秘书处负责人邓希贤具体组织安排了会务工作。他在会前三天就来到会场,直到会议结束,全部代表陆续散去后才离开,在里面一直待了六天。看到通知的同志,到达汉口后,由秘密交通员在会前分批带入会场。

3、历史背景

1927年4月、7月,蒋、汪分别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就这样失败了,同时也宣告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87年8月1日,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武装暴动的第一枪。

中国革命处于极大的震荡和分化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党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关头。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新的方针,临时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决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正是在这样形势危急和窘迫的情况下,酝酿和促成了八七会议的召开。

4、参加人员

参加会议的共有23人,具体名单如下:

中央政治局委员(4人)

瞿秋白:临时中央常委、中央总负责人

李维汉:临时中央常委

张太雷:临时中央常委

蔡和森:中央宣传部部长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人)

苏兆征: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

中央委员(5人)

邓中夏:中共中央秘书长

任弼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书记

罗亦农: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陈乔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

顾顺章: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军事部特别处处长

候补中央委员(3人)

毛泽东: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陆 沉:中共湖北省委常委

李震瀛:中共河南省委负责人之一

中央监察代表(2人):

杨匏安: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王荷波: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共青团代表(3人)

杨善南:共青团中央局常务委员、共青团中央秘书长

李子芬:共青团中央执委会委员

陆定一:共青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湖南、湖北代表(2人)

彭公达:中共湖南省委常委

郑超麟: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

中央机关代表(2人)

王一飞: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

邓希贤:中共中央秘书

共产国际(3人)

罗米那兹:共产国际代表

纽 曼:共产国际工作人员

洛蜀莫娃:共产国际工作人员

5、会议议程

由于时间紧迫,加上白色恐怖严重,会议从早上开到了傍晚。

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纳兹作了报告。

议程有三项:

第一项,听取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关于《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

第二项,由瞿秋白代表临时中央常委作党的新任务的报告。

第三项,选举新的领导机构。

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言时,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经典论断,这一重要理论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

6、会议决议

会议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等决议案。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暴动起义的总方针。

会议决定: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由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的工人纠察队、地方农军、矿山警卫队、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卢德铭)。

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委员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

7、重要意义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是中国革命最关键的转折点。

它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二、遵义会议

1、召开时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

2、会议地点

在遵义城琵琶桥(后改名子尹路、又改称红旗路)东侧87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

会址房屋原为国民党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1930 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一底。

整栋主楼通道面阔 25.19 米,通进深17.01 米,通高 12 米,占地面积 528 平方米,建筑面积 428.48 平方米。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会议室正中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油灯,东壁设置了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西壁是一排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折叠靠背椅。

3、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由于“三人团”的错误领导,一路上浴血奋战,损失很大。在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才是红军的出路。

临时中央接受了毛泽东向黔边发展的主张,否定了在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决定,改向川黔边区进军,开始了正式的战略转移。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此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提议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解决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错误路线问题和领导问题,并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支持,于是,召开会议的条件就成熟了。

4、参加人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6人)

博 古:中央总负责人

周恩来: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张闻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

朱 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红一方面军总司令

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陈 云: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中央敌占区工作部部长、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

王稼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刘少奇: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红八军团中央代表

邓 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凯 丰: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中央书记,红九军团中央代表

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7人)

刘伯承: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

李富春: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代行主持总政治部工作,军委纵队政治委员

林 彪:红一军团军团长

聂荣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

彭德怀:红三军团军团长

杨尚昆:红三军团政治委员

李卓然:红五军团政治委员

列席人员(1人)

李 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

工作人员(3人)

伍修权:李德的俄语翻译

邓希贤:《红星报》主编

刘少文:苏区中央局秘书。担任遵义会议记录和秘书工作。

5、会议议程

会议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进行讨论。博古作总结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

博古、周恩来报告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聂荣臻、彭德怀等先后发言,他们一致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原因是战略战术不当,李德等人指挥失误。

6、会议决议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会议决定:

一、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二、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常委重新进行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7、重要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

此后,红军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三、瓦窑堡会议

1、召开时间

1935年12月17日至12月25日举行。

2、会议地点

瓦窑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镇。现在设有瓦窑堡会议旧址以及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旧居,中央军委、红军大学旧址。

瓦窑堡会议旧址及张闻天旧居位于城内田家院。院子南北长18米,东西宽9米。院落西侧有一排5孔砖砌窑洞,坐西向东。砖窑每孔进深8米,宽3米,高4米。左起第2孔窑洞为张闻天居住,中间一孔窑洞为会议室。

3、历史背景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需要解决党和红军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出路,确定党的抗日统一战线,解决中央红军面临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4、参加人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4人)

张闻天:中央总负责人

毛泽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周恩来:中央组织局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博 古: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主任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

王稼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刘少奇: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长

邓 发: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

凯 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书记

3、候补中央委员(3人)

张 浩:共产国际派回国内代表

彭德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司令员

杨尚昆: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

其它人员(5人)

李维汉:中央组织部部长

吴亮平:中央宣传部部长

郭洪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陕甘晋省委副书记

邓颖超:中央机要科科长

李 德:原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

5、会议议程

12月17日

会议开始后,张闻天作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问题的报告,张浩作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而后,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毛泽东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7日至19日,会议参加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2月23日

在23日的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

张闻天、周恩来作了补充报告。

12月24日

在24日的会议中,讨论国内各大阶层、各团体抗日的问题。

12月25日

这天的会议,通过一系列决议、决定,还就人事安排以及相关的事项进行了研究。

6、会议决议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会议决定:红一方面军准备渡过黄河,东征抗日。

会议决定:派刘少奇去华北,任中共中央驻北方局代表,任务是贯彻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大胆地运用党的策略,恢复发展北方地区党组织,同时巩固党的秘密组织,使秘密工作与公开工作联系起来。

7、重要意义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之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问题。

瓦窑堡会议作出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极大的促进了国内抗日热潮,也为后续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洛川会议

1、召开时间

1937年8月22日至8月25日举行。

2、会议地点

中共中央选择了延安和云阳两者之间的洛川县作为这次政治局会议的地点。这样,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和在云阳镇的红军总部领导,几乎都能同时到达开会地点。

这次会议的具体地点选择在了洛川县城东北10公里冯家村的一个私塾里。村北有一条小河,叫介子河,当时人们以它分界,介子河以北是红区,以南是白区,冯家村在河南岸,村上百来户人家。

村西南角上有一个村私塾学堂,两孔窑洞,毛泽东住一间,另一间是会场。

3、历史背景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军的铁蹄开始侵占中国的大好河山,掠夺中国资源。

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了对时局的通电,呼吁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同胞团结起来,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抵抗日本的侵略战争, 国共两党共同合作抵抗日本的新进攻。特别强调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愿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抗击日军的侵略,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由于红军改编出兵在即,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又未必完全一致,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平津失守后的形势和党的任务进行一次全盘的讨论,统一思想。他提出:在红军改编出发开动时,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同时讨论作战问题,地点在洛川。

4、参加人员

洛川会议共有22人参加,具体名单如下:

中央政治局委员(8人)

张闻天:中共中央总负责人

毛泽东: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周恩来: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博 古:书记处书记

张国焘: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

朱 德: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彭德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任弼时: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政治委员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人)

凯 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中央委员(1人)

关向应: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

各方面负责人(13人)

李富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林伯渠:陕甘宁特区政府主席

刘伯承: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部总参谋长、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援西军司令员

张 浩: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代表、援西军政治委员

贺 龙: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徐向前: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林 彪: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

聂荣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政治委员

肖劲光: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罗瑞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徐海东:红十五军团军团长

张文彬:红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负责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

周建屏: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1934年2月,周建屏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

5、会议议程

8月22日:讨论军事外交问题。

8月23日:讨论红军改编后的人事问题,以及前方军分会名单、各分部政委、西路军等问题。

8月24日:张闻天作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分析报告。

8月25日:会议作出一系列决议和决定。

6、会议决议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三项决议。

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贺龙、林彪、刘伯承、张浩、叶剑英、徐向前11人为委员。

会议决定,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了八路军总部以及各师、旅等组成人员名单。

7、重要意义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明确了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