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联为何对德国毫无防备?斯大林的误判让苏联损失了一代人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2-13 19:26:46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苏联西部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笼罩在夏夜的闷热中。就当守备的哨兵揉了揉困倦的眼睛准备打个哈欠之时,远处突然传来阵阵引擎的轰响。

他慌忙举起望远镜向着黑夜中看去,之间远方的夜幕中,无数坦克的轮廓如同钢铁巨兽般缓缓逼近。下一秒,上千门火炮的闪光撕裂夜空,炮弹的尖啸声与爆炸的轰鸣瞬间吞没了整个要塞——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不久之后远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紧攥着前线传来的电报,手指关节因用力显得发白。

电报上潦草的字迹触目惊心:“德军全线进攻,我军防线崩溃。”这位曾用铁腕统治苏联二十年的领袖,此刻却像被抽空了灵魂。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德国人居然真的发起了进攻

那一向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为何没能预判德军进攻呢?这和之前德国人的欺骗和他的战略判断失误脱不开干系。

苏联成立之后以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像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希特勒上台后一方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边又加进了对西方的侵略扩张。

为了祸水东引,英法等国推出了绥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和利益斯大林不得不暂时决定放弃与英法对抗德国,转而与其维持友好关系。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代表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份条约中,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势力范围被铅笔粗暴地切割——这是两个帝国对东欧的饕餮盛宴。

斯大林的选择在当时看来堪称精明。毕竟自1922年《拉巴洛条约》签订以来,苏德这对“凡尔赛体系”下的难兄难弟早已互通有无。

当希特勒在啤酒馆暴动中高喊“摧毁共产主义”时,德国军工厂却在向苏联输送机床,克虏伯的工程师甚至手把手教苏联工人组装坦克。

1939年的经贸贷款协议更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德国2亿马克的贷款换来了苏联每月30万吨石油、50万吨铁矿石的输血,这些物资最终变成了德军闪击西欧的钢铁洪流。

在克里姆林宫的密室里,斯大林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圈出波兰东部的加利西亚。“让德国人去和英法拼个你死我活吧,”他对伏罗希洛夫元帅说,“等他们血流干了,整个欧洲都会匍匐在红旗之下。”

而他的这种算计也在1939年9月得到了验证——当德军坦克碾过波兰西部的平原时,苏联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接管了东部20万平方公里土地,里宾特洛甫甚至贴心地送来一列火车,满载着从华沙缴获的波兰军旗作为“礼物”。

1940年5月的巴黎街头,法国妇女看着德军装甲车驶过凯旋门,把鲜花扔进履带碾成的沟壑里。

在爱丽舍宫的地下室,魏刚将军颤抖着签署投降书时,克里姆林宫里却是欢声笑语,苏联人怎么也没有想到曾经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德国闪击战面前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

然而身为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却一点都笑不出来,因为德军征服法国只用了38天,比他预期缩短了十倍,更糟糕的是苏联自己的实力甚至还不如那些欧洲国家。

1939年11月30日,苏军冲向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却像撞上冰墙的潮水般溃退。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苏联士兵成建制地冻死在雪地里,T-26坦克在芬兰游击队的燃烧瓶下化作铁棺材。

虽然最终他们靠着人数优势惨胜,但苏联在这场“冬季战争”暴露出的虚弱无疑让希特勒更加坚定了入侵的决心。

时间来到到1941年初,苏联趁着德国进攻欧洲无暇东顾之际成功让自己的的版图新增了46.5万平方公里。

但斯大林不知道的是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德国技术员正在悄悄修改输油管道路线;在莫斯科郊外的森林里,化装成木材商的德国侦察兵正在测绘地形。

而就在德国对着英国发起进攻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给斯大林发来了一封亲亲笔信提醒他要小心德国对苏联发起进攻。

然而斯大林却对丘吉尔的这封密信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英国在敦刻尔克惨败后,唆使苏联过早卷入战争的徒劳尝试。

直到此时斯大林的致命的误判还在在继续。1941年6月300万德军已进入预备攻击位置,时刻准备着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而在布格河西岸,德军炊事兵甚至还给每个士兵发放了五天的野战口粮。

可在在东岸,苏联边防军却苏军被禁止在边境布雷或集结“避免刺激德国朋友”。直到6月21日深夜,一名叛逃的德军司务长带来进攻预警,朱可夫要求全军进入战备,斯大林仍表示这是挑衅!没有命令,谁都不准先开第一枪!

1941年6月22日太阳升起时,苏联西部的天空布满黑烟。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像蝗群般扑向毫无掩体的苏军机场,仅第一天就摧毁了1200架战机。

在明斯克郊外,德军第3装甲师的坦克手惊讶地发现,苏联BT-7坦克的炮塔居然朝着后方——它们正在按计划向训练场转移。

最惨烈的屠杀发生在基辅包围圈。当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与古德里安的先锋部队完成合围时,66.5万苏军成了瓮中之鳖。

士兵们用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砸向虎式坦克,骑兵举着马刀冲向88毫米高射炮阵地。这场战役结束时,德军战报记录着:“俘虏的俄国人填满了所有临时战俘营,我们不得不让他们在露天自生自灭。”

在莫斯科,斯大林盯着战损报告上的数字——开战五个月,300万人伤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两个满编步兵师。他颤抖着问朱可夫:“我们真的失去了列宁格勒吗?”

窗外,红场上的大学生正在领取莫辛纳甘步枪,这些昨天还在写诗的年轻人,明天就会变成维斯瓦河畔的残缺尸体。

1945年5月,当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时,苏联的胜利是用整整一代青年的血肉浇筑的。在明斯克的万人坑里,考古学家曾挖出数百枚共青团徽章。

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废墟下,至今埋着16岁女工们来不及组装完的T-34坦克。据统计,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中,80%没能活到战争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毕业典礼”。

斯大林至死都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1952年,垂暮的他仍在修改《苏联共产党历史》中关于1941年的章节,坚持将灾难归咎于“个别指挥员的渎职”。

但历史档案里的铁证在说话:就在德军进攻前夜,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曾三次请求部署反坦克壕,得到的回复是“不许制造紧张局势”;而朱可夫在回忆录中痛心地写道:“我们像瞎子一样走向屠宰场。”

当今天的游客走过莫斯科俯首山上的卫国战争纪念馆,1418盏长明灯象征着战争的每一天。

苏联用血的代价证明当统治者沉迷于地缘博弈的棋局时,最先被牺牲的永远是棋盘上的无名小卒。

参考资料: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