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二年,合肥城中,一个叫张武龄的年轻人与扬州的陆家千金陆英喜结连理,合肥张家与扬州陆家都是当时的大户人家,据说当时陆府送嫁妆的行列从四牌楼一路连绵到龙门巷。
新郎张武龄与新娘陆英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起他们的女儿大家就都知道了。
张武龄与陆英共生育四女六子,其中,四个女儿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肥四姐妹”。
图| 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后右)、充和(后左)
张武龄本人是民国初年的教育家,张家世代从政,家风严谨,张武龄的父亲张树声在晚清时期是个重要人物,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平叛太平天国起义的淮军第二号人物(第一号人物是谁不用我说了吧)。
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可见张家兄弟姐妹的教育、门风自然也不会差。而且张武龄有个很好的优点,他丝毫没有养成纨绔子弟的恶习,想想那个时期,有很多大户人家的子弟沦落街头,变卖家产为生。
张武龄不仅没有染上恶习,而且嗜书如命,主张实业兴国,推动女子教育。这简直就是一个青年才俊的富二代。
图| 张充和与傅汉思的结婚照
张家在合肥是大户人家,拥有良田万亩,光是每顿吃饭,就有40多口人,陆英过门后,将家里各项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陆英也很孝顺,婆婆过生日的时候,所有的事情,她都是亲力亲为,她特意提前派人去景德镇买了“万寿无疆”的彩色寿碗、寿碟、寿酒杯、寿钥匙等祝寿餐具,因此深得婆婆喜爱。
虽然陆英是富家千金,但是她没有养成公主病。她对人亲切,待人温和。她对仆人格外关照,甚至主动教家中的仆人识字、读书,所以家中的仆人对她心存敬仰与感激之情。
不仅如此,陆英还教家中的仆人读书识字。
据说张兆和的奶妈朱氏最聪明,她每天给陆英梳头时,陆英就把二十个方字块排在桌上教她认,没多久竟把一盒字认完。以至于后来有的保姆能够自己看《天雨花》、《再生缘》之类的小说了。
图| 学生时代的张充和
自古至今,有句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后代这个事情,陆英完成的非常好,陆英共为张家生有有四女六子,妥妥的一个足球队的阵容。
出自大户人家的张武龄和陆英,在对待子女教育上也是格外用心,从他为子女起的名字上就可看出一二,他的四个女儿名字上文介绍了,分别是元、允、兆、充,六个儿子名字分别是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所以有人总结,合肥张家的女儿都带个“儿”字,意即“两条腿”,寓意女儿总是要嫁出去的;六个儿子名字都带个“宀”,意即男孩是要留在家里的。
夫妻两人希望女儿迈出闺门,见识外面的世界,而儿子将来是家里的顶梁柱,两人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夫妻两不仅让子女们去自己的学堂读书,又另外请了很多的私教教她们学习音乐、美术等特长,从而使子女们能完成现代很多孩子都无法实现的精英教育和素质教育。
图|张家的十个孩子
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陆英也不例外。她很重视家庭教育,她在家中设置了书房,摆放了很多名家诗词歌赋,希望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使子女们爱上吟诗作画。
所以,合肥四姐妹之所以成为才女,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那个女性受教育极少的时代里,合肥四姐妹注定会成为引人人瞩目的女子。
难怪叶圣陶先生曾经感慨地说:“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为张家作出重要贡献的陆英,她的生命却没有那样长寿,也许是“红颜薄命”,陆英因为拔牙感染引起了败血症,不幸去世,这一年陆英36岁。
图| 长女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合影
陆英临终时,考虑到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顾,而婆家是富甲一方的大家族。于是,她将自己的嫁妆拿出了一部分,分别给每个孩子的奶妈200块大洋,希望她们悉心照顾这些孩子,剩下的嫁妆给了娘家人。仆人们对陆英心存敬佩,自然忠心耿耿。
在当时200块大洋是笔巨款,因为女佣人的月薪普遍是两块大洋, 当时的200块大洋最少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元。可见,陆英出手的阔绰,不愧是名门之后。
陆英这样的安排,很好的保证了子女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张武龄和陆英的子女们也都很有出息,长女元和精通昆曲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次女允和擅长诗书格律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兆和是知名编辑嫁给了一代文豪沈从文,四女充和执教于耶鲁大学,后来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
两人的六个儿子同样是德才兼备,均毕业于名牌大学,在各个领域,均有所成。
从张家子女的经历就可看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资料:《合肥四姐妹》金安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