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晓彬读历史 2025-01-02 23:22:05

北平保卫战中,朱高炽手里仅有1万兵马,可为啥他就能成功抵御住李景隆的50万大军呢?

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进展顺利。他打败宋忠与耿炳文后,建文帝只好派出大批兵力,让李景隆带领五十万大军径直冲向北平。但是,这时候朱棣却做出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只留下一万兵马,让世子朱高炽和军师道衍带领守北平,而他自己则亲自领着北军主力赶赴大宁。

在兵力对比这般悬殊的情况下,朱高炽到底是怎样把北平守住的?李景隆为啥没能一下子拿下这座好像很容易攻破的城?朱棣这一决策的背后到底有着啥样的考虑?在这场对靖难之役胜负起关键作用的战役里,双方到底进行了何种博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拨开这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迷雾,找寻北平保卫战背后令人震惊的实情。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他的孙子朱允炆登上皇位,成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想要稳固自己的皇权,就着手削藩,这让诸王都很不高兴。在诸王当中,燕王朱棣尤其不满,他觉得自己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而且立有战功,皇位理应是他的。

朱棣起兵的缘由是建文帝派人盯着燕王府。洪武三十一年十月,建文帝让太监李永昌去北平监视朱棣。朱棣知晓后,觉得朝廷对自己有了猜疑,要是不先动手,没准会有危险。所以,他打定主意起兵对抗。

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实实在在地起兵了。他在起兵的诏书中讲道:“朝廷出了奸臣,必须得铲除,我是为了皇帝的安危和国家的稳定才起兵的。”他的这一行为把整个朝廷都给震住了。

建文帝听说朱棣起兵的事儿后,赶忙召集朝会商量咋整。朝廷里的大臣看法不一样,一部分主张打仗,另一部分主张讲和。最后,建文帝拍板决定用军事办法来搞定这场叛乱。他让平阳侯邓愈带领军队往北去打朱棣,还派宋忠、耿炳文等将领各自带着队伍从不一样的方向攻打北平。

不过呢,建文帝没把朱棣的实力跟决心瞧准咯。朱棣起兵之后,那是接连打胜仗。他先是把邓愈的军队给打败了,接着又陆续把宋忠和耿炳文的进攻给打退了。这一连串的胜利,不但让朱棣的地位更稳当了,还把他的士气给大大地提起来了。

朱棣步步紧逼,建文帝又开朝会,打算派出更强的军队。这回,建文帝挑中了李景隆当主帅。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虽说没啥实战经验,可凭借他父亲的名望以及自身的军事本领,很受建文帝的信赖。

建文帝拨给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这可是规模空前的一支队伍。建文帝的想法十分清晰:他想凭借着绝对占优的兵力,一下子就把朱棣给打败,从而平息靖难之役。李景隆领了命令后,赶忙带领军队向北进发,直冲着朱棣的老巢北平而去。

当李景隆的大军逼近的时候,朱棣做出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抉择。他没把所有兵力都用来死守住北平,而是安排一万兵马,让世子朱高炽和军师道衍带领着守城,自己则领着主力部队向北前往大宁。这个决定使不少人都很困惑,毕竟北平是朱棣的根本之地,要是丢了,对靖难之役会是个沉重的打击。

朱棣做出这一决定,其背后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他是不是绝对信任朱高炽和道衍呢?还是说,他有着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呢?这些问题,让北平保卫战充满了最大的悬念。

朱棣得知李景隆领着五十万大军向北进发的消息后,就得做出一个重要的战略决定了。北平那可是燕王府的地方,是朱棣的根本,也是他起兵靖难的主要基地。照一般情况来说,朱棣应当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死死守住北平,好抵挡李景隆的攻击。但是呢,他却搞了个让人想不到的操作:只留一万兵马守北平,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去大宁了。

这一决策的考量挺复杂的。其一,朱棣明白北平城的防守很坚固,就算面对五十万大军,只要把城守好了,就能挺很长时间。其二,他很清楚,光靠死守城是没法最终取胜的。要想在靖难之役中胜出,那就得主动进攻,把建文帝的部署给打乱。

朱棣决定北上大宁,这是经过精心谋划的一步。大宁处在明朝北部边疆,是防范蒙古的关键军事要地。要是能掌控大宁,不但可以得到众多军需用品,而且能打通向北方游牧民族求助的路径。如此一来,就算北平暂时面临难题,朱棣也能够凭借北方的力量,淡定应对来自南方的压力。

让朱高炽留守北平,这是朱棣此步棋的又一关键之处。朱高炽年纪不大,不过从小就勤奋读书,对治理国家的方法很是了解。尤为关键的是,他传承了朱棣的谋略本事,在军事领域也有所成就。朱棣觉得,朱高炽虽说实战经验不足,然而有军师道衍在旁协助,再加上北平城坚固无比,完全能够抵御李景隆的攻击。

姚广孝,法名道衍,乃朱棣极为信赖的谋士之一。他原是高僧,后还俗助力朱棣。道衍不但对佛法精通,而且对兵法熟知,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谋略人才。朱棣把他安排在北平,目的是让他协助朱高炽,一同应对即将出现的棘手状况。

朱棣对朱高炽的信任和期望,不光表现在把防守北平的重要任务交给他,这更是对他将来继承皇位的一种检验。在朱棣的心中,要是朱高炽可以在这般艰难的情形下把北平守住,那不但能表明他的本事,也能在军队里建立起自己的威信,给日后继承皇位做好铺垫。

不过,朱棣的这个决定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要是北平被攻破,不但会丢掉重要的战略据点,而且还会让朱棣的家人陷入险境。这样一来,肯定会给朱棣军队的军心和士气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朱棣在定这个主意的时候,肯定是经过了仔细思考的。

在动身离开北平前,朱棣把朱高炽和道衍找来,仔细地讲了防守的办法。他着重提出要好好利用北平的地理条件和城防装备,用以逸待劳的办法,把李景隆大军的那股冲劲儿给消磨掉。另外,他还吩咐朱高炽得善于借助百姓的心向,动员老百姓一块参与守城,让军队和百姓团结一心。

朱棣特意嘱咐,得一直和外界保持联络,尽快传递军情。他保证,要是北平形势紧迫,自己就会即刻带领军队回来支援。这不但给守城的将士们打了气,也对朱高炽是一种支撑。

如此一来,朱棣带领主力部队朝北向大宁进发,把守卫北平的担子交给了朱高炽与道衍。这一决定,不但对北平保卫战的发展产生影响,还深深地左右了整个靖难之役的形势。朱棣在大宁能否达成预想的战略目的呢?朱高炽和道衍又是否可以守住北平,成功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攻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在后续的战争中慢慢呈现出来。

北平城乃是燕王朱棣的根本之地,朱棣精心谋划,使得这里的防御体系不断完备。当面对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时,朱高炽与道衍巧妙地借助北平城的地理长处以及现有的防御工事,还做出了一连串富有新意的防御安排,给这场力量对比看似差异巨大的保卫战打下了牢固根基。

华北平原上的北平城,四周开阔,从表面上看,这地方易攻难守。不过,朱高炽和道衍巧妙地把这种看似不好的地理状况加以利用,让它变成了防御的长处。他们凭借着平坦的地势,在城外面大量布置了障碍物和陷阱,这让敌军进攻的难度大幅提高。而且,开阔的视线还能让守城的人及时察觉到敌军的行动,从而做出对应的防御安排。

北平城的防御体系中,城墙乃是核心所在。朱棣当政时,北平城的城墙历经多次巩固与修整,其高度有12米,厚度逾10米。朱高炽接着在这一基础上,让人于城墙顶部增添了木质的防御设施,这不但使城墙的高度有所提升,也给守军带来了更优的遮蔽。而且,城墙上还安置了众多的投石机与床弩,这些远程兵器极大地强化了守军的火力。

北平城防御体系中,护城河也是个重要部分。朱高炽让人把护城河加宽加深,宽达五十米,深超三米。而且,他还让人在护城河里安设了暗桩与铁蒺藜,这样敌军就难以轻易过河了。特别巧妙的是,朱高炽借助北平地区寒冷的天气,夜里往护城河里注水,等到白天,水面就结冰了,这让敌军攻城变得更困难了。

在军事设施的安排方面,朱高炽和道衍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们于城内的战略关键位置设立了好些箭楼,每座箭楼都安排了厉害的弓箭手。这些箭楼既能把城外的情况看得清楚,又能给攻城的敌军带来不小的打击。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墙的各个段落都预备了众多的滚木、礌石以及热油,以此来对付敌军的攻城工具。

粮草储备对长期防守至关重要,朱高炽很清楚这一情况。他安排把城里所有粮仓都填满,还动员百姓储备粮食。另外,他让人在城内挖了不少深井,以此保证守城时能有足够的饮用水。通过这些举措,北平城的长久防御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了硬件设施方面,朱高炽想出了一连串有新意的防御办法。他定下了“除非敌军全力攻打,否则守军不可轻易出城作战”的策略,这样很好地把有限的兵力留存了下来。与此同时,他又组建了一支由厉害士兵构成的机动队伍,随时能够去支援城墙上那些不牢固的地方。

道衍的军事智谋在防御体系建设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城墙的各个地方放置假目标,以此来迷惑敌人。另外,他还提议在夜里派出少量的部队,去敌军营地进行骚扰,让敌军没法好好休息,从而降低他们的战斗能力。

另外,朱高炽与道衍把百姓的力量给充分运用了起来。他们将城里的壮丁组织起来,建成民兵队伍,去辅助正规军守护城池。而妇女和老人就承担后勤方面的事务,像准备吃食、制造箭矢之类的。这样全民都参与进来的防御方式,不但让北平城的防御能力变强了,而且让守军的士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了防备或许会出现的长时间围困状况,朱高炽设立了严苛的配给办法,保证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可以长久支撑下去。他又指示在城内的空闲地方栽种蔬菜,以此增添新鲜食物的供给量。这一系列举措均彰显出朱高炽的深谋远虑,给北平城的长久防守打下了根基。

如此一来,经由朱高炽和道衍的悉心安排,北平城构建起了一个多层面、全角度的防御系统。这一系统不但有着牢固的城防设备,也有着机动的防御办法以及全民投入的防御方式。对着李景隆那五十万的大军,北平城已做足了完备的准备,就等着敌军前来了。

李景隆领着五十万大军气势磅礴地向北行进,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就是打下北平,抓住朱棣,把叛乱给平息了。可是,等他到了北平城下面的时候,才察觉到实际情况跟他原先想的不一样。北平城的防御工事比他料想的要牢固得多,而且朱棣也没在城里。碰到这样的状况,李景隆只好改变自己攻城的办法。

首先,李景隆施行了分兵围城的办法。他把50万大军划成四股,从北平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把整座城给围住了。这么做是为了截断北平城跟外界的联络,避免城里的守军获取到外部援助。而且,这种安排还让李景隆可以随时调配兵力,向北平城的任意一个方向展开进攻。

经过初步的侦察,李景隆察觉到北平城西北角的防御较为薄弱。于是,他把主攻的方向确定在此处,并且在其他方向展开佯攻,以此分散守军的精力。为此,他在西北角汇集了众多的攻城器具,像云梯、撞车以及投石机之类的。

李景隆展开的第一波攻击那是相当猛烈。他指挥着众多士兵扛着云梯,在投石机的庇护下朝着城墙猛冲过去。不过呢,朱高炽早就做好了防备。城墙上的守军凭借投石机和弓箭手实施回击,还不停地往下扔滚木礌石,这让攻城的士兵遭受了重大损失。虽说这次进攻没成功,可李景隆并没灰心丧气,倒是从中汲取到了很有价值的经验。

察觉到直接攻打城池有难度,李景隆就改成了围起来但不进攻的办法。他让手下在北平城外边筑起了一圈结实的营寨,把北平城给彻底围住了。这么做,一来能断开北平城跟外面的联络,二来也能够让自己的军队不会被城里的守军干扰。

与此同时,李景隆调派了一些小股队伍,持续对城墙展开试探性的攻打。这般小规模的攻击虽说没法把城墙攻破,然而却能让守城的人消耗体力与物资,并且也给李景隆带来了更多有关北平城防御系统的情况。

在围城的时候,李景隆搞起了心理战。他安排人冲着城里大喊,说朱棣已被朝廷的大军给打败了,劝城里的守军赶紧投降。另外,他还到处传谣言,讲朱棣已经跑到蒙古去了,把北平城的将士和老百姓都给扔下了。虽说这些招儿没让守军一下子就垮掉,但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让一部分守军和百姓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李景隆发现,北平城的粮草补给没准能成为一个突破点。于是,他下令让部队认真搜寻城外的粮仓与农田,但凡找到的粮食,要么弄走,要么烧掉。这么做虽说狠了点,但着实让北平城的粮食压力变大了。

然而,李景隆的这些办法并没有很快起到作用。在朱高炽和道衍的指挥下,北平城展现出了很强的抵御能力。城中守军不但多次成功地抵御住了进攻,而且还时常派出一些小队伍,去对李景隆的军营进行干扰。

面对这般情形,李景隆打算施行更为激进的办法。他让工兵着手挖掘地道,想要从地底去冲破北平城的防卫。与此同时,他又吩咐士兵搜集众多的干柴与油脂,打算在合适的时候展开大规模的火攻行动。

李景隆打算用水攻这一招。他让人在护城河的上游筑起大坝,想要借着控制水量的办法来搞垮北平城的防御设施。但是呢,朱高炽提前发现了这个计划,还采取了对应的防备手段,结果这一计划就没成功。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李景隆渐渐变得焦虑起来。他起初觉得,靠着50万大军,拿下北平城那是很快就能办到的事儿。但是,实际状况却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北平城的坚决抵抗,不但耗费了许多时间与资源,尤为关键的是,这还让军队的士气开始出现动摇。

要提升士气,李景隆只得不停地搞军事动员。他跟将士们讲,只要打下北平城,就重重有赏。与此同时,他还把对逃兵的惩处力度给加大了,以此来维护军队的纪律。

然而,就算是把这些措施都给用上了,李景隆还是觉着局势在渐渐地不受他控制了。朱棣老是不现身,北平城也老是攻不下来,这就让他的境地越发地被动了。他渐渐明白,要是不能赶紧把北平城攻下来,不但会在军事上失去主动的权力,还很有可能遭到朝廷的质问和责备。

当李景隆挖空心思、用尽办法想要拿下北平城的时候,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消息传来:朱棣带着大军,正从大宁那边飞快地往南赶来。这消息好似一道惊雷,把李景隆的计划全盘打乱。他必须得在接着围攻北平城还是掉转方向去迎战朱棣当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会直接左右整个战争局势的发展。

朱棣获知了李景隆带领五十万大军向北进发,围攻北平城这一情况后,赶忙从大宁出发朝南赶去。他心里明白,北平城是他的根本之地,也很清楚朱高炽和道衍虽说能暂且守住一阵子,可要是不能尽快解除北平城之围,那将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后果。

朱棣这回往南进军,率领的是他耗费多年心力精心训练出来的蒙古骑兵以及汉军的精锐力量,总共的兵力大概有10万。跟李景隆那50万的大军一比,朱棣的兵力就显得特别少。但是呢,朱棣很清楚“兵贵神速”这个道理,他打定主意要以特别快的速度,给李景隆来个沉重的打击。

为了能让行军速度变快些,朱棣吩咐大家轻装上阵,简单出行,每个士兵只带上少量的吃食以及必需的武器。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基本上不停下来休整,以让人惊叹的速度朝着北平城行进。这样的行军办法虽说把士兵们累得不行,但却给朱棣争取到了可贵的时间。

在快要抵达北平城的时候,朱棣派遣了众多的斥候,持续收集李景隆军队的消息。依据这些消息,朱棣知晓李景隆的队伍虽说人数不少,然而由于长时间围城,士兵们的士气已然出现低落的情况。尤为关键的是,李景隆的大批军队分散在北平城的周边,这让朱棣找到了能够利用的机会。

朱棣打定主意实施“声东击西”的办法。他安排一小支队伍从东边朝着北平城靠近,营造出重兵逼近的态势。同一时间,朱棣自己带着主力队伍,暗暗迂回到了李景隆大军的西北方位。

当李景隆获知了朱棣南下的讯息,还在纠结要不要撤军去迎击敌人的时候,朱棣的突袭已然展开。在一个寒冷的大清早,朱棣的骑兵仿若一把锐利的刀,迅猛地插进了李景隆未作防备的军阵之中。

朱棣的此次突袭收获了极大的成效。李景隆的队伍尽管人数不少,然而长时间的围城致使他们有所懈怠。当遭遇朱棣精锐骑兵的攻击时,他们立刻就乱了套。朱棣借此契机,下令骑兵径直冲向李景隆的营帐。

虽说李景隆及时收到了警报,可却没足够时间去组织起有效的抵御。他只得匆忙撤离,把大量的辎重以及军需物资都给丢下了。朱棣的这次突袭,不但把李景隆的安排给搅乱了,更为关键的是,让李景隆军队的军心受到了极大的撼动。

不过,朱棣可没因为这场胜利就放松警惕。他心里很清楚,李景隆那五十万大军的主力还在呢,要是让他们有了缓气的时间,那麻烦可就大了。所以,朱棣打定主意要接着打下去,不能给李景隆重新组织军队的机会。

朱棣把兵力分成了两路:一路持续追击李景隆,另一路朝着北平城进发,去和城里的朱高炽以及道衍会合。这一安排尽显朱棣的军事才干,既没放过打击敌方的契机,也没忘记化解北平城被围的困境。

朱棣的军队抵达北平城后,城内的守军与百姓都特别高兴。朱高炽和道衍赶忙把城门打开,让朱棣的大军进来相聚。朱棣对朱高炽和道衍的坚决守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很快就弄清楚了城内的状况。

经过短暂的休整,朱棣立马召集军事会议,敲定了最终的战略。他打算以北平城作依靠,并且派出精锐的骑兵部队,去追击和袭扰李景隆的溃败之军。这样的战术既能确保自己一方的安危,又能持续削弱敌人的实力。

李景隆虽说狼狈地跑了,可他的大军主力还在。他想在撤退的时候把队伍重新整理一番,打算反击。但是,朱棣的骑兵就像甩不掉的噩梦,不停地对李景隆的部队进行骚扰和攻击,让他们忙得团团转。

朱棣的这一战术成效显著。李景隆的部队在持续的撤退与追击过程中,战斗力逐步丧失。众多士兵纷纷逃跑,军队士气低落。李景隆见局势无法挽回,只得决定投降。

李景隆派人向朱棣表示要投降,朱棣没马上同意。他心里清楚,李景隆是朝廷的重要大臣,要是轻易就接受他投降,也许会让朝廷起疑心。所以,朱棣给出了很严格的要求:李景隆得把武器都放下,自己过来向朱棣认罪。

李景隆没别的办法,只得应允朱棣的条件。他向朱棣跪地请罪之时,这场打了好几个月的仗总算结束了。朱棣不光成功守住了北平城,关键是他兵少却能打败朝廷派来征讨他的大批人马,给日后他谋取皇位打下了牢固根基。

朱棣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这既彰显出他非凡的军事才干,又展现出他出众的政治智谋。战后,他优待降兵,抚慰百姓,给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此次胜利还让朱棣在军队中的声望大幅提升,使他在后来争夺皇位时获得了军队的拥护。

0 阅读: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