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机器人跑起马拉松:城市赛道上的产业竞逐

齐鲁晚报 2025-04-19 11:21:3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頔 张志恒

4月19日早上,一场历史性的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广场拉开了帷幕。这场全球首创的机器人马拉松,不仅是“人机共跑”的体育赛事,更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作为融合了前沿科技的创新产物,人形机器人正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这场赛事也为观察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不特别注明,文中都为赛会供图)

可换电可接力,但第一个冲线的未必是冠军

随着发令枪响,20个高矮不同的人形机器人依次启动,迈开脚步通过了起点。按照比赛规则,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参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如遇超越,高速机器人需主动绕行低速机器人。

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一同跑步,这场景很有意思:有的机器人1.8米,像是大步流星的魁梧大汉;有的机器人才1米多高,像是蹦蹦跳跳的小小孩童。记者从赛事组委会了解到,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样式、身高、体重、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有的擅长跑步、有的“颜值”高、有的会交流,虽然都采用纯电驱动,但起跑方式、跑姿却各有各的特色。

赛制方面,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类似于赛车比赛,机器人以队伍为单位参赛,配有同步奔跑的人类领航员、操作手、工程师。机器人换电的过程类似赛车比赛“换轮胎”,组委会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鼓励赛队不更换电池,不更换机器人。如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更换机器人“接力”比赛须罚时,因此,第一个冲线的机器人未必就是冠军。

本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以南海子公园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标志性点位。比赛线路整体平顺,共包括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组委会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线路GPS坐标数据。

本次比赛的地形对机器人来说并不简单,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又有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区域,机器人需要精准调整步伐、姿态,控制好动力和制动。

按照排位赛的成绩,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排在首位出发,此后也是一路领先,在一片惊叹声中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首个冲线。

(快要到达终点的天工。记者张志恒摄)

为了鼓励各个研发团队,比赛不仅依据完赛用时评定出冠军、亚军、季军,此外还安排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半马如同一场极限测试,软硬件要协同升级

谈及赛事理念,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可以说,一场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背后,是大量从事机器人行业的人才集聚和最新的技术突破。

完成长达21公里多的半程马拉松,人类运动员比拼的是体能和耐力,而电机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角逐的是技术的先进性与稳定性。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事,对采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而言,相当于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稳定状态下的长距离奔跑,需要攻克多个关键难题。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姜哲源介绍:半马其实相当于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测试,既考验算法能力能够跑多快,同时也考验硬件本体能不能撑住这21公里,能不能够在长时间连续工作下,算法依然保持稳定。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公平的、有标准化规则的一个测试。

研发团队需要解决电池的续航能力,对路线的选择跑动问题,运动过程中的通信问题、信号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魁梧大汉”为减轻负重需考虑更换轻便的材料;“小小孩童”为保证续航必须带着性能更强悍的动力电池;各种体型的机器人都得适应地形、天气并顺利完成爬坡拐弯、跨越轨道、最后冲线等动作……这不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各个研发团队,在备赛阶段努力攻关,机器人在硬件、软件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有的团队研制了更加强劲有力的关节,这样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它的关节托举能力、力矩、力臂产生的力的效应就会更大。随着路面、周边的环境对机器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它会做出一定的反馈,或者是它通过摄像头对周边的环境有一个判断,然后做出动作的调整。

有个叫“灵宝”的参赛机器人,考虑到完赛和速度优先的需求,研发团队并没有给它配备灵巧的机械手以及带有视觉识别等的头部装置,同时,它下半身的各个关节装置全部外露,能够直接散热,并且胸前配备了大面积的风机散热孔,保证机器的持续运转,包括背面的电池也是完全裸露的,便于及时更换。

在半马长达21公里的赛道上,机器人要面对复杂地形和长距离奔跑的挑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确保它们的可靠性呢?和人类跑步一样,好的运动装备是跑步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保障之一。因此,有的研发团队贴心地为机器人穿上了“跑鞋”。

机器人产业多地开花,山东也有“行者泰山”

就在本次机器人马拉松举办的前几天,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于4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场盛会汇聚了陈建宇、王田苗、唐剑、陈学东、戴振东等多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产业协同,如同是为这场机器人马拉松做了一次预热的行业研讨。

会上,立德机器人携手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等十家单位共同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而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52.95亿元,到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37.52亿元,占全球44.6%。报告整体内容展现出“全球人形机器人看中国”、“人形机器人未来在中国”的加速冲刺态势。

(媒体整理的本次赛会的组队情况)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有20支赛队参加,这些赛队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浙江等地,也反映出机器人产业的地域分布:作为本次赛事的主办地,北京亦庄布局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140余家,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和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上海依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组织技术攻关,打造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底座,推动数据采集和场景开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徽围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测评”全方位全链条技术布局,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两大省级平台获批成立;浙江提出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虽然没有派队参加本次比赛,但山东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并不落后,其中的代表企业就是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该公司核心团队具有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知名院校背景,长期进行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研究与开发。一年前,公司仅用两个月完成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从立项到“诞生”全过程,刷新了人形机器人开发的行业速度。一年过去,“行者泰山”已升级到二代,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拥有更聪明的“大脑”,在人机交互、视觉感知等方面都更先进。

在前文提到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优宝特机器人还斩获 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奖"。“行者泰山”R2在展会上与观众进行了比心、握手等现场互动,并展示了trot、flyingtrot、stand等多种步态的自然切换。

R2配备了高仿生灵巧手,其多自由度关节设计能够精确模拟人体手部的运动学特性,能够完成各种手势等精确动作。通过升级的控制算法、强化学习和Deep Seek大模型等技术,R2还具备了情感识别功能,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并调节语气,也能够实现语音交互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步入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正走向各行各业

有的机器人可以跑马拉松,有的机器人可以比心对话——在政策、资本、技术、产业链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步入“从1到N”的量产元年,以百花齐放的态势,从实验室走向各行各业。

以这场比赛为例,提升机器人长跑能力的研发攻关,一方面推动了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另一方面也因为奔跑涉及全身协同运动控制,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这将打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新应用空间,推动产品进一步投身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等社会和生产场景,甚至走进家庭参与养老陪护等,成为人类生活助手。

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十大典型落地场景,人形机器人在智能电网全场景运维、清洁能源核电站运维、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场景中已有突破性应用,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进入“生态共建”的新阶段。持续场景落地也有望深度挖掘具身智能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加速迈向“应用场”。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掌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当前还面临技术储备匮乏、资金供给不足、产业布局分散等方面挑战。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得益于技术的创新和储备,特别是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和创新技术领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是现在技术融合的关键,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方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