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宗智
奔腾的黄河沿岸,聚集着千汇万状的多样态文化。
河水奔流,年复一年催生出春草夏花,一如文化不断生长出新的枝叶。
山东,作为黄河文化与儒家文明交汇的地域,近年来秉持着传统文化最厚重的底色,又萌发出耀眼的风华。
日前, 笔者在“行走黄河”行进式采访活动中从山东省济南市启程,依次经过了聊城、德州、滨州、东营、青岛、烟台等地,见证了一座座城市的进取与蝶变,无数传承人与创造家,都在用行动书写着文化“两创”的精彩答卷。
聊城
艾草为媒,弘扬中医文化

黄河之滨的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一片片翠绿的艾草随风摇曳,散发出独特清香。
这座因江北水城闻名遐迩的城市,正以艾草为媒,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脉络中。
艾草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深厚文化涵意,其应用贯穿医药、民俗等领域。早在殷商时代,艾灸疗法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和应用。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了许多灸法,包括“以艾裹,以艾灸癫者中颠,令烂而已”等治疗方法,这些记载表明,当时的医家已经掌握了艾灸疗法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春秋战国时期,艾灸疗法往往与针灸疗法相结合使用。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81年,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提到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里的“攻”被解释为艾灸疗法。
此外,《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也对艾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强调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的鲍姑,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被誉为“灸圣”。
鲍姑的艾灸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据《鲍姑祠记》记载:“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称为“药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详细记载了艾草的药性、功效及使用方法,包括艾灸的具体操作和应用范围;
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将艾灸写入《千金方》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灸法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包括灸具的选择、艾绒的制备、灸法的操作步骤等;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明确指出了某些病症可以使用艾灸进行治疗,如“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等,同时详细记载了多种灸法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太阳病、少阴病等。

此外,汉字“艾”蕴含阴阳调和思想,“乂”象征治理与平衡,反映艾草调和人体阴阳的医学理念,契合“天人合一”哲学观。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聊城的实践表明,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传承”。
德州
黑陶文化镌刻文明密码
德州黑陶的基因里镌刻着文明的原生密码。
新石器时代的匠人以“封窑渗碳”技艺淬炼出的“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的蛋壳陶,将黄河先民的宇宙观凝结在0.3毫米的陶壁上。
如今一代代学者和艺人不断挖掘探索,不仅破译了黑陶烧制技艺,还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彩陶工艺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逐渐衰落,而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另一种以出土大量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
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又称之为“龙山文化”。
考古界将龙山文化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黑陶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河南、陕西地区直至新疆,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甚至达到江西的樟树镇和台湾省。
这个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制陶技艺进入巅峰的重要标志,被史学家誉为“原始文化的瑰宝”“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千年岁月流转,黑陶技艺逐步遗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州在全国率先让失传数千年的黑陶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并与现代技艺结合,使其成为展示中华经典文化的艺术珍品。
黑陶文化的崛起,使德州成为现代黑陶的发轫中兴之地,荣膺“中国黑陶城”桂冠,相关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仰韶彩陶到龙山黑陶,中国制陶史的本质是材料革命的文明叙事。
黑陶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标本,而是从远古走来的文化符号。
滨州
兵家文化跨越时空界限
在齐鲁大地的黄河尾闾,一座以“兵圣”孙武命名的文化园以“破圈”之势闯入年轻人的视野。
作为全国唯一以孙子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景区,广饶县孙子文化园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兵法”:既坚守文化根脉,又敢为天下先,让《孙子兵法》的智慧跨越时空,在当代焕发新生。

走进1300亩的园区,兵圣宫8米高的汉白玉孙武雕像巍然矗立,手持兵书、腰挎宝剑的造型瞬间将人拉回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
这座“文化心脏”以时间为轴,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互动沙盘等多元展陈,将《孙子兵法》中的“止戈”“伐谋”“伐交”智慧具象化。
文化传承不止于展示,更需创造性转化。
园区深挖“止戈为武”的和平哲学,排演舞台剧《止戈为武》,用艺术语言诠释兵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汉服花朝节里,甲胄巡游与古风市集相映成趣,年轻人身着曲裾深衣打卡“兵法十三桥”,传统文化在社交媒体裂变出千万流量,千年兵法智慧在光影与笑声中“活”成一部流动的史诗。
东营
生态绿洲诠释天人合一
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入海口处的东营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歌。
黄河三角洲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古老东方“天人合一”哲学的现代显影。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上,387种鸟类迁徙轨迹编织成金色网络,其中三分之一的物种曾在《诗经》里掠过先民的眼帘。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成立以来,鸟类种类从187种左右增加到目前的373种。”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负责人介绍说,该保护区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现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
在河流淡水湿地,保护区设置大缓坡和深水区,引进黄河水,建设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
在盐沼湿地,全面修复黄河三角洲受损的盐地碱蓬植被,为鸥、鹤、鹬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栖息地。
曾经的油田铁塔成为绿洲里悦动的金属音符,人工干预化作自然演替的推手,新生陆地的肌理里藏着《山海经》般的生态密码。
青岛
千年文脉邂逅数字浪潮
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赋能成为融合历史文化、城市精神和情绪价值的鲜活载体。
这座以啤酒与帆船闻名的城市,正悄然蜕变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硅谷”。
而在这股浪潮中,海尔集团如同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以5000余项专利为帆,将传统制造业的桎梏抛诸身后,向世界展示着“青岛智造”的硬核实力。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青岛则实现了技术革新与生活需求的同频共振。
冰箱精准“管理”食材,“提醒”烤箱识别放入食材,主动“推荐”烹饪程序;洗衣机自动“识别”衣物,匹配洗护模式……
这些在科幻大片中看到的未来生活方式,逐渐在海尔变为现实。
这些实践印证着,“文化之根”深植于传统,“科技之翼”助力其飞翔。
在这场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旅程中,现代技术创新赋能下的诸多文化产品,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烟台
工业遗产“变身”文化园区
工业遗产是展现城市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
沿着通洋路一路向东,通洋路39号爱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的前身是烟台第三棉纺厂,经过几年的改造,一个原始工业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一栋栋建筑内部已精心设计打造成现代互联网工作空间,老厂房与现代科技感共存的“反差感”引人注目。

“我们园区占地110亩,它的前身是建于1962年的烟台市第三棉纺厂,曾经荒废了20多年。在水电全无的情况下,我们接手了这个项目,进行了投资。我们的设计理念是打造一个设计师产业园,想把烟台,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有名气的设计师都会聚到一起。”爱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始人鞠俊超介绍。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老旧厂房的升级不仅是空间改造,最核心的是园区功能焕新。
提及设计初衷,鞠俊超表示,“现在年轻人有很多想法,但有些想法没法落地,而我们园区有着丰富的设计资源,从品牌策划甚至到器皿陈列、菜单摆放,可以满足大多数设计需求。前两期我们改造了16000平方米,商家已经入驻了67家。”
未来园区还将面向动漫、影视等设计专业拓展延伸。突出城市特色,守住城市底色,处理好新与旧、改与留的关系,将旧的文化元素打造成新的城市符号。
历史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