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大爆发时期,在这短短时间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诞生了诸多历史先贤。
这是一个变革动荡的时代,统治中原大地数百年的周王朝陷入衰落,各大诸侯轮番登场争奇斗艳。
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很多人开始思考人生和哲学的意义,在他们的努力下,各种学派随即流行起来。
这为中华文化未来发展定下了基调,诸多思想流派的创始人为了推广自己学派思想,广收门徒、著书讲学、游历诸国。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想和文化产生碰撞,这些思想的闪光点被兼通并蓄,诞生了诸多赫赫有名的文化流派,儒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名鼎鼎的孔子是每个文人心目中的神圣,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直到今天依旧有着不俗的影响力,被人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坐拥弟子三千,有着极强的教学能力,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
但在这些弟子之中也有冥顽不化之辈,甚至气的孔子破口大骂,而那句骂人话却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是什么呢?
一、战乱下诞生的儒学春秋战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那个年代诸侯战乱,各种斗争从不停歇,但因为之前周王朝数百年的和平统治,让人口急速上涨。
各诸侯国有一些有着良好教育的上层精英则开始思考人生、未来、哲理,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传播着自己的思想。
这些思想既朴素又有着闪光点,在长时间的传播和打磨中逐渐变得成熟,成为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派。
儒家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鲁国,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当时儒家的核心诉求就是主张恢复周礼古制。
孔子青年时期对礼产生了兴趣,随后潜心诵读经典,等到中年时,儒家早期思想已经初具雏形,大概体系已经形成。
随后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但因为不符合当时统治者需求,在鲁国受到了阻碍和挫折。
后续孔子带领弟子开始周游诸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推行自己思想的国家,但直到晚年他回到鲁国依旧没有任何收获。
孔子在这段时间的游历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诸国间有着很大的名气,每当孔子游历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热情欢迎,但在和统治者谈到传播思想时屡屡碰壁。
孔子只能在失望中不停在周边国家辗转,希望能得到一展拳脚的机会,但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在这期间,孔子的言行举止和教育理念影响十分深远,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孔子的思想主张得到进一步升华。
孔子的门人徒弟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后这些人投身到各地从事文化事业,让孔子的思想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作为人们最熟知的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所书写,当时人们还没有著书立传的习惯,尚不会系统的记载和阐述自己的思想。
论语都是由他孔子的弟子,将自己和孔子相处的情景记录下来,最后编撰整理成为一本的旷世巨作,成为植根在中华民族血脉的本能。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太过于超前,不合适当时割据征战的背景。
然而在和平年代,其思想被广受重视,儒家思想在经过孟子和荀子等后人的解读和深化下,成为当时显学的一支。
其中蕴含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孔子作为大教育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神化,被尊为“万世师表”,但真实的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也有着喜怒哀乐。
二、一句骂人话流传千年虽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任何弟子都一视同仁,但这不意味着孔子能够忍受一个愚笨怠惰的弟子,毕竟每个人的耐心都有阈值。
即使是孔圣人,在遇到需要教育弟子的时候,也难免会遇到爆粗口的情况。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就这样流传千年,成为现代许多文化人骂人时的口头禅。
据历史记载,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宰予所说的,能让孔子对其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证明宰予是十分“特殊”的。
宰予字子我,与孔子是同乡是鲁国人,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一直陪伴在孔子身旁,其能言善辩、聪明伶俐口才极为出色。
这些特点既是宰予的优点,也是缺点,就像是一个未经雕琢的良才美玉,要经过高超工匠的打磨才能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宰予拜入孔子门下时,经常会因为观点不同而和孔子辩论,甚至有时候会说出一些违背儒家思想的观点。
比方说,曾经二人就在孝道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父母去世儿女守孝时间上,孔子认为需要守孝三年,期间不能外出,不能大吃大喝不能娱乐,不然就是不孝顺父母的表现。
在这个问题上,宰予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一年足矣,再长的时间不过只是浪费时间,认认真真守上一年即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录了这一情景,宰予在孔子面前表示,三年时间不学习礼仪,一定会礼仪生疏,三年不演奏音乐,一定会落后于人。新旧谷物也要收割播种,所以守丧一年时间就好了。
随后孔子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去世一年就能安然享乐,自己内心是否会心安呢?
结果宰予竟然十分坦荡回答了一个字“安”,想必孔子听了也会差点气的动手。
后来孔子直接训斥宰予,“小孩子在父母怀里三年,才能自由行动,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才是最好的回报。”
从这里就能看出,宰予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弟子,但对于孔子的思想没有完全认可。
所以,这需要孔子这位老师有着极强的耐心才能将其教育成材。
宰予有时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孔子对于这个调皮的学生耐心很好,会不厌其烦的提醒他,但宰予还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直到一次宰予继续像往常一样在课堂上睡觉,孔子发现之后非常生气,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骂人话。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句话也被记录在《论语·公冶长》。
当过老师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在教授过程中遇到一个顽劣的学生再正常不过,这个时候用“朽木不可雕”表述自己的想法再合适不过。
说回历史,这个不省心的学生的确把孔子气的不轻,即便有着有教无类的思想,或许孔子有一刻也想要放弃这个顽劣的学生。
但孔子没有放弃宰予这个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下,宰予反而成为孔子最有出息的学生之一。
后来被列于“孔门十哲”、“孔门十三贤”,成了名垂青史的先贤。
三、儒家思想靠什么流传至今?通过上面的历史故事,我们能发现孔子和宰予的思想观念对撞,其实是学术文化辩证发展的一环。
因为所处年代的不同,孔子的很多思想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在当时那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孔子坚持守孝三年,是为了守住了人性的善良。
毕竟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经常会出现子弑父、父杀子这样的惨剧,如果这样的风气放开来,这无疑会对中华文化的未来造成严重影响。
但这样的思想依旧有局限性,当时的普通百姓为了一日三餐就要绞尽脑汁。
老百姓命如纸薄,连饭都吃不饱,花费三年守孝无疑是一件不明智的事。
从现实角度来看,宰予的观点也并非不对,想必现代人在孝道的问题上也是更多的会赞同宰予的观点。
所以,后世对儒学的态度更多是从实践角度出发的,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有一部分就是凭借它的“实用性”。
如今人们只能从弟子对孔子日常记载,对数千年前存在的先贤管中窥豹,而在历史时代的变迁中,许多思想都发生了变化。
流传至今的儒家思想其实不如一开始纯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不断修改和转变部分儒家思想,让其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而在现代民主社会,许多儒家思想的条条框框已经非常不合时宜,自然作为封建糟粕被去除。
但孔子留下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方法依旧影响着后世,放到现在仍不过时,有着极强的参考实践意义。
孔子的一句骂人的话也有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一直流传至今。
从实际行动来看,孔子一直遵循着自己的教条,对任何学生都是有教无类,从来没有放弃学生的想法,最终宰予也成为了古圣贤之一。
这一点上,是十分值得如今教育界学习的。
参考资料:
鲸探所2024-12-02 《孔子说过的一句脏话,流传千年,现在成一口头禅,你知是哪句吗?》
方圆趣史2023-12-15 《圣人孔子发怒,骂人的话成了千古名言,现代老师天天挂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