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件事情做错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与对待方式,有的人一笑而过,不当回事;有的人则深感内疚,痛加改过。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走向。
前者虽然犯过错误,吃过亏,但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下次面对同样问题,难免还会重蹈覆辙,之前吃过的亏、受过的苦也就白吃白受了,将会是效率低下的人生。后者虽然也犯过那些错误,但因他们懂得追悔,并以这种心态为砥砺,勇于从错误中去吸取总结教训,力争下次面对同样问题时不再重犯,他们做事就会愈发顺遂,因此,这是一种高效率的人生。
不知悔过的人永远在错误里打转,懂得追悔的人,办事越来越靠谱。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明知道错了,也懂得追悔,可就是不痛加改过,甚至反而还要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加以遮盖掩饰,这种情况就比不知悔过的人还要恶劣了,至少不知悔过的人还坦率诚实一些。这种情况的结果只能是让一个人不但错误越犯越深,还学得越来越奸诈。
王阳明先生曾写过一篇《悔斋说》的短文,是为自己一位朋友的书斋而作的,这位朋友的书斋名字就叫做“悔斋”。
先生开篇就说:
“悔者,善之端也,诚之复(回归、回复)也。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
“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
能知悔,不论是对君子还是小人,都是有莫大好处的,圣人可以无悔,是因为他们心行圆满,所言所行皆合于义理天则,所以没有什么差缪,不会产生后悔。
接下来先生又谈到一个人知悔却不加改过的恶果:
“君子之过,悔而弗改焉,又从而文(文饰,遮掩自己的过失)焉,过将日入于恶。”
即便是一个君子,他如果文过饰非,其结果就是本来的小过,最终却能让他逐步滑入作恶的深渊不能自拔。
“小人之恶,悔而益深巧(也是巧妙遮掩的意思)焉,益愤谲(愤恨诡谲)焉,则恶极而不可解矣。”
小人就更严重了,本来心思就多,再加上对过错的各种文过饰非,只会让他学得更狡诈,但又因实在过不了自己良心那一关,就会变得越发暴躁、莫明愤恨,痛苦不已。
知悔是心性思想上的,但又必须真正去改过才可,不然算不得“知行合一”,不能落实于行动的“知”,当然也算不得“真知”。
能悔且能改过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阳明先生认为:
“故悔者,善恶之分也,诚伪之关也,吉凶之机也。”
“君子不可以频悔,小人则幸其悔而或不甚焉耳。”
君子也不能够老是悔恨,而是要争取在行事的过程中就对待事情慎重、认真,以让将来的自己无悔,这才是上上之选。
小人呢?一时虽无法进于光明坦荡的君子境地,但能知悔且改过的话好处也很大,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能知悔,就能让自己不至于做太多恶而令将来遭受惨烈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