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将这些智慧以文字成册的方式保存下来也就成了书。
同样是一本书,有人能从中参悟得很多东西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运用,这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而有的人读过之后便如没读一般,读前怎样,读后还是怎样,既无心得也无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和改变。
这两种读书效果差异是巨大的,时间运用的效率当然也大不相同,而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人智力差距很大吗?当然不是!其实是在于读书时用心与否和是否真正明白“读书”这件事应该把握的重点是什么。
阳明先生作为儒生当然免不了要经常读书也要经常指导门人读书,曾有一位学生向他倒苦水抱怨说:“老师啊,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这其实也是不少人的苦恼,明明也用心读了,可读过之后书中内容所记寥寥,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不少人就开始自我怀疑,我都记不住,那我读了干什么呢?
阳明先生则简单明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一个反问。“读书只要懂得书中所言说的义理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记得呢?”
我们不少人读书就是在求记得,恨不能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读过的书能再复述出来最好,可有一个词叫“两脚书橱”,就是讽刺只记诵文章而不晓得文章道理和不会加以运用的人的。人有两条腿,脑袋就像一个移动的书橱,把纸质书中的内容全都机械地搬到自己脑袋里而不懂得加以思索,这不正像是一个两条腿的书橱嘛?
其实这种心态是贪心在作怪。记得的东西多并不意味着就对书中义理理解的深入透彻,而文章的价值却恰恰就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告知人们事理。
所以阳明先生说,不要搞错了,要去“晓得”,不要一味去追求“记得”。
在“晓得”之上,阳明先生认为读书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明得”。
“明得”,也就是明得一个“道”,“文以载道”的那个“道”。
文章最终极的价值就是去承载、揭示宇宙间的道,这当然不是任何书籍都能达到的,而一旦接触到这种高能量的书籍,那么作为读者,最要紧的也就是去体悟文字背后、字里行间所流动的那个“道”。这才是作为一个读者,面对这种书时最终极的求索。
当然作为阳明先生,他最核心的教义就是“致良知”三字,所以他说读书要去“明得”,也就是借由读圣贤之经典,来明彻己心的那个固有之“良知”。
作为数百年以降的我们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明阳明先生所说的那个“良知”(因为不一定每个人都对这套学问感兴趣),但如接触到诸如《论语》、《周易》、《道德经》甚至如佛经等圣贤经典时,我们毫无疑问的,最重要的仍然是怀着一颗诚恳的心去体悟这些书籍背后所揭示的那个“道”,而非只是求懂得简单的意思,甚至只求背诵下来。
如此,方不愧为一个明智的读者。
应试读书就不要说了,都知道,毕业等于失忆,死记硬背一大堆东西,快成呆子了!读书是个人化很强的事情,只有自己读书体悟,不是读给别人看的时候,才真是入了佳境了[呲牙笑]
王阳明说的对!但并不适合每个人每本书。王阳明教弟子最主要是知(道、理),看的是四书五经,里面讲的都是道、理,记文字有什么用?肯定要悟道、明理!
那怪我一直记不住古诗文还有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呢??? 原来我已经步入二重境界~——晓得。。。。[汗][汗][汗][汗]
谢谢您的指点了!这不记得不行啊!考试这关不好过啊!
小编你停留第几层,卖弄文章,讲到王阳明读书心得,为什么不讲知行合一?让读者大受陴益?
读小编文章,我已经到了第三层,小编,你是何居心,从实招来!
学多脑代装不下,自心用转,在心里和脑海里
守仁能治天下?王八胡作非为!
做人不就两个门槛:考试,做事!
小编真能编,都如王阳明般读书岂不人人都是王阳明?那和人人都是小编有何区别?
以前读知识,,哈哈,,读知识,读了还给我一切的真相怎么打造的,心想事成,知道真相吗,太神力匹配一切的人群生命的匹配真相,很神奇,一切如空,可是匹配身体好现实啊,,你们心读到这样的境界了吗?宇宙万物,一样如此
太对了!
还是放下手机去看看王阳明的《传习录》去。
错误解读。上等读书,晓得自然记得。中等先记得才能有机会晓得。下等才是只记得。错误解读误人自误。
我就啊死记硬背 结果几天就忘了
连王家子孙都不相信的货色也能叫天下人相信?王八!勾杂种!
古书有三准,大字不说话,说法不一,刀枪无眼。也是无能之悲
读书最重要的是把书中的内容,经过自己反复阅读,反复咀嚼,使其融入头脑中,血液里,变成自己智慧的一部分,日积月累,量变质变,你的智慧能力水平就会大大提升,
那文学类就最好属于记住类的吧
中国的应试主要就是记。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七律 归乡怯》(七律) 桐柏汉明 2020-04-28 02:41 不意近乡情更怯,锦衣渺渺路茫茫。 冲天傲气悲关羽,万卷诗书羡子房。 三国曹营归晋祚,五湖范蠡失南阳。 无人记得当时勇,盾隐鹏城学老庄。
书读三分就行,读多了一定成傻子的。
讲纳阿姆乱炮!
自从看了《剑来》这本小说,我才知道有王阳明这个人。[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