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泽东风趣言道:德邻先生,此番归国,犹如登贼舟。
1965年7月清晨,北京首都机场云淡风轻。波音707客机降落,舷梯放下,满头白发的李宗仁走下飞机。他海外漂泊16年终回国,泪光闪烁。毛泽东在中南海会面时笑道:“德邻先生,你上贼船了!”深意何在?
李宗仁(1891-1949)的人生轨迹漫长而曲折,其归途漫长。此段历程记录了他从诞生至1949年的重要岁月,展现了其生命的主要脉络。
1891年8月,李宗仁生于广西桂林一普通家庭。17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踏上军旅路。1911年辛亥革命时,20岁的他加入护国军任排长,后凭军事才能在军阀割据的广西立足。
1925年,李宗仁携手白崇禧、黄绍竑创立“新桂系”,成为广西实力派代表。北伐期间,他率领桂军战绩显著,收复湖南、江西,对北伐胜利贡献重大。
抗战爆发后,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1938年春,他指挥中国军队于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近月,取得抗战以来大胜,毙敌两万余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
1947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成为历史转折点。此际,李宗仁被提名为国民政府副总统候选人,并于次年3月在南京国民大会上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
1949年1月,国民党败退,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接任代总统。他试图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以期南北和平。但因多种原因,和平谈判最终未能成功。
同年4月,国民党提出“划江而治”,欲以长江为界与共产党分南北。此主张迅速被证不实。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后,国民党在南方统治迅速崩溃。
1949年11月,李宗仁借治病之名离南京,经香港赴美,长达16年。离国时,他未料此乃人生重要转折。58岁的他,正值壮年,却开启了异国流亡生活。
李宗仁亲历新中国成立与发展,见证朝鲜战争、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原子弹爆炸及“两弹一星”推进。每一步进展都触动他心,促使他深思人生,终决定回归祖国。
二、觉醒之路:1949至1965年流亡期间,其思想发生转变。
1949年底,李宗仁抵美后,在纽约、费城等地就医。初期,他生活低调,租住纽约郊区普通房屋,日常为看病、读报及接待华侨,期间与众多海外华人建立了紧密关系。
1952年,李宗仁在纽约与华侨领袖多次座谈,首次系统了解新中国发展。1953年,得知土地改革惠及农民后,他重新审视了自身过去的政治立场。
1954年,李宗仁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他关注日内瓦会议,见证周恩来外交风采受国际瞩目。在费城华侨座谈会上,他公开承认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1955年初,李宗仁在美演讲,频提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领土。此番言论获得海外华人强烈共鸣,并引起北京重视。
1956年春,程思远作为李宗仁的前国民党常委老友,赴纽约中餐馆与其密谈数小时。会谈结束后,程受李委托,着手与中国驻外使馆建立非官方联系。
1957至1960年,李宗仁频在美国主流媒体发文论中国统一。1958年,他在《纽约时报》专访中支持和平统一,此举获海外华人强烈反响,却招致台湾当局更强烈的敌视。
1961年,李宗仁定居旧金山,与华人社团联系更紧密。中国传统节日时,他常出席社团活动,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1963年秋,程思远第三次秘密归国,传达了中国政府的明确立场,给予李宗仁回国希望。冬,李宗仁开始处理在美事务,筹备回国。
1964年,李宗仁与郭德洁计划回国,先赴瑞士避台湾特务监视,假称治病。同年,他多次借渠道向国内传达归意,信息经华侨网络传至北京。
十六年间,李宗仁由流亡者渐变为和平统一支持者。此转变经观察、思考与海外华人交流后逐步形成。其回国决定深思熟虑,不仅是个人选择,更体现政治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正确认知。
三、归国筹划:1963至1965年间,进行了隐秘的外交斡旋,旨在精心策划归国事宜,确保过程顺利且保密性高。
1963年10月,毛泽东于政治局会议提出对李宗仁回国的“四可”方针:接纳、优待、重用、团结,为李宗仁顺利归国奠定了关键基础。
1964年初,中国驻日内瓦领事馆获特别任务,需秘密联络李宗仁。为避免注意,指派普通职员在瑞士与程思远接触,约定日内瓦湖畔咖啡馆以国际象棋掩护会面交谈。
同年4月,李宗仁面临险境,因台湾当局得知其欲回国,即派特务监视。一晚,其住所几遭不明人士闯入。为保障安全,中国驻外使馆紧急调整联络方案,利用多国使馆中转。
此时,郭德洁夫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借购物之便频繁进出商场,与中方联络员秘密传递情报,并善用美国社交圈关系,为李宗仁行程提供掩护。
美国政府态度微妙转变,1964年夏,国务院官员私下表示不阻拦李宗仁离美。此信号利行动,中方即经巴基斯坦政府求过境协助。
1964年末,李宗仁归国计划成形:先赴瑞士,转巴基斯坦,再经香港回国。为确保安全,中国驻港机构成立接待小组,于九龙半岛设多个临时联络点。
1965年初,计划遭遇危机,因台湾情报部门密件被截,透露欲于李宗仁转机时暗杀。中方迅速应变,调整航线,增设中转站,并强化各停留点安保措施。
1965年6月行动启动,李宗仁借度假之名抵苏黎世,停留一周。期间,中国驻瑞使馆人员扮游客警戒。之后,他乘坐巴基斯坦航空班机前往卡拉奇。
在香港中转时,李宗仁下榻九龙美丽华酒店。地下党员组成的保卫队伪装成服务员,在各楼层布防确保其安全。一《大公报》记者偶然得知此秘密,经组织劝说后,决定保密。
1965年7月15日,准备工作完成。李宗仁等在香港搭乘飞往广州的航班,航班临时改线避开台湾监控。飞机降落白云机场,标志着一年多的秘密外交行动圆满结束。
四、重归故土:1965年7月至8月,发生了历史性的会面,此次会面标志着重要人物回归故乡,意义重大。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抵京,周恩来总理亲赴首都机场迎接。李宗仁下机时,周恩来迅速上前紧握其手,昔日政敌此刻和解,此景被《人民日报》记者定格为现代史上的标志性画面。
接风宴于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场简朴庄重。主桌置雨前龙井,乃李宗仁所爱。宴有广西菜,含李宗仁喜爱的桂林米粉与荔浦芋头。席间,李宗仁述美见闻,周恩来谈新中国建设。
7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李宗仁,系1946年重庆谈判后首聚。他穿灰色中山装,于书房门口迎候。李宗仁近时,毛泽东笑言:“德邻先生,此番回国,乃入贼船矣!”两人随之而笑,气氛顿显轻松。
会谈历时两小时余,聚焦抗战时期,特别是台儿庄大战。毛泽东赞李宗仁指挥出色,创抗战大捷。李宗仁回忆战况艰难,与日军激战细节。
7月底,国务院为李宗仁选定北京西郊幽静院落作为休养地,院内栽有他喜爱的桂花树及特地从广西运来的龙眼树,医疗团队每日到访进行全面诊疗。
8月初,李宗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三天内详述其经历与思想转变,表示回国乃深思熟虑之举。此番言论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引发全国关注。
8月15日,李宗仁于人民大会堂参加招待会,与会者包括其老部下、战友及台儿庄战役幸存老兵。一失明炮兵老兵握手李宗仁,感动全场,他正是在战役中失去双眼的英雄。
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授予李宗仁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职务,彰显中央信任。并为其配备专职人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
李宗仁此时归来,既是个人抉择,亦彰显新中国包容。其归为国人回国先例,铺就历史人物回归路。此月活动,既为历史和解,亦为新起点。
五、晚年生活:1965年9月至1969年1月期间,他担任政治职务,亲身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成为那段岁月的重要见证者。
1965年9月,李宗仁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办公室位于政协大楼西,窗外是槐树林。他每周二上午处理文件并接待访客,尤其是历史学者,常就抗战战役细节向其求教。
1965年末,李宗仁投身历史文献整理,为台儿庄战役史料编纂贡献大量一手资料,含作战地图与指挥记录,并着重要求还原史实,修正过往记载中的谬误。
同年4月,李宗仁在北京医院成功接受手术,医生建议其减少公务。此后,他专注于整理历史资料和总结军事经验,并为解放军军事学院学员录制讲座,内容主要是抗战时期的战例分析。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但中央特令保护李宗仁免遭冲击。他于西郊住所安度时光,专注历史写作,完成了桂系军阀兴衰史回顾,该材料成为研究近代军阀史的重要资料。
1967年春,李宗仁入住北京西山疗养院,着手系统整理军事笔记,涵盖北伐至抗战的重要战役分析,尤重山地战与游击战见解,这些经验最终被采纳为军事院校教材。
1967年夏,李宗仁于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中最后一次公开亮相,简短回顾中国军队发展历程,其讲话内容被整理成文并发表于《解放军报》。
1968年,李宗仁健康恶化,但仍坚持整理史料,完成了1945至1949年国共谈判始末的回忆录,详细记载了谈判过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1969年1月,李宗仁持续关注国际形势,尤其中美关系变化,为涉外文献编写提供建议,并强调理解历史对把握未来至关重要。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去世,其丧事依其遗愿从简,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其遗物罗盘、地图及军事笔记本等被整理保存,成为重要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