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铁原阻击战上演了一场激烈的生死对决。
数百名志愿军小部队在此战中展现顽强抵抗,面对装备火力强大的美军,仅凭轻步兵之力,在极端条件下坚守阵地,完成艰巨任务,令人惊叹。
1951年,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与美军正面冲突加剧。李奇微指挥美军,组建以王牌骑兵第一师为核心的特遣队,目标直指志愿军后勤基地铁原。
铁原乃志愿军后勤重地,囤积物资颇丰。一旦被攻陷,前线志愿军将面临物资枯竭,陷入绝境。
美军特遣队装备强大,含1327门火炮、187辆坦克,并有2000余架次飞机待命支援,企图突破志愿军阵地直取铁原。彭德怀令第63军坚守铁原,确保主力部队安全撤离。
63军军长傅崇碧接令后速定防守计划,但美军火力强大,常规防御无效。美军攻势迅猛,修筑工事时间紧迫,需采用非常规战术延缓其进攻。
傅崇碧委派189师执行任务,师长蔡长元率部迎战。但蔡长元深知,本师轻步兵难以正面抗击美军强攻。
他做出决定:将全师分解为200余小部队,散布于20公里宽、25公里深的区域。每分队仅30余人,各自在简陋阵地作战。
此决定貌易实难。蔡长元深知,士兵们执行的是近乎送死的任务,各小阵地必遭美军猛攻,前方阵地牺牲在所难免。
士兵明知无法生还,仍坚守任务:非仅为作战,乃为牵制敌人,确保后方有足够时间修建工事。
战斗开始后,美军凭火炮与坦克轻易摧毁多处小阵地。士兵们在绝望中奋战,预见阵地难保。但189师战士毫不退缩,顽强抵抗,竭力阻遏美军推进。
战斗持续三日,数百小阵地逐一被毁,每处均减缓美军攻势。美军骑兵第一师原拟一日突至铁原,遭志愿军顽强抵抗后,三日仅推进20公里。
小分队牺牲为63军赢得时间,后方防御工事顺利建成。三日后,美军未破铁原,志愿军主力已安全撤离。
铁原狙击战彰显了志愿军坚韧不拔与严明纪律,及其极限条件下对敌后渗透和散兵战术的精湛运用。以灵活机动应对强敌,志愿军在广阔战场成功牵制敌人,固守铁原。
美军特遣队意在借此战役获胜,却遭志愿军灵活顽强抵抗,进攻受阻。最终,美国王牌骑兵第一师败退,铁原狙击战成为朝鲜战争经典战例。
志愿军绝境中坚持的原因,不仅在于其英勇无畏,更因严明的纪律与卓越战术执行力。他们能灵活分散作战,又能局部迅速集结围歼,此战术变化,美军前所未见。
志愿军成功关键之一在于对后勤极低依赖,无重火力与后勤支援亦能敌后久战。而美军装备虽精,却高度依赖后勤,面对志愿军灵活战术,显得笨拙。
铁原狙击战胜利后,美军重估志愿军战力,意识到火力优势难以击败其严明纪律与灵活战术。志愿军凭此独特战术,在朝鲜战场与美军势均力敌。
回顾铁原狙击战历史,我们致敬牺牲战士,并认识到此战役彰显志愿军勇气及战术智慧与灵活性,这正是其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辉煌战果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