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解放初期,西北局势未稳。马步芳败退后,彭德怀部队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猛进,目标直指宁夏。
宁夏土皇帝马鸿逵,横行多年,面对解放军却毫不畏惧,扬言:“我于共产党有恩,待胜利再议。”其行为狂妄,其真实意图令人揣测。
【心存侥幸,放不下“宁夏王”宝座】
马鸿逵的自信有据可依,其家族在宁夏根基深厚,历经百年统治,掌控地方命脉,势力早已根深蒂固。
这片土地对他而言,既是其领地,也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家业”,象征着财富与权力,是他继承的宝贵遗产。
傅作义遵毛主席之命,以个人名义致电劝降马鸿逵,但马鸿逵不为所动,坚信其“宁夏王”地位稳固,难以动摇。
他自信与解放军交战未必会败,败了也能随蒋介石退守台湾享富贵。对傅作义劝降,他不领情,电话中扬言投降亦无好日。言罢怒挂电话,心中暗自筹谋。
【对自己有“恩”心存幻想】
马鸿逵自信源于他认为自己对共产党有“恩”,且在共党面前有资本。蒋介石背叛革命镇压共党时,国民党军阀响应,马鸿逵部中也有共产党员,如刘志丹。
面对蒋介石指令,马鸿逵未杀日后陕北根据地要人刘志丹,反赠其400大洋。他认为此举能在共产党处积恩,关键时刻或可得宽恕。
马鸿逵曾救贺晋年一命,贺在“兵运”被捕将处决时,马母在场阻止,贺得救。马鸿逵认为这些经历让他与共产党关系微妙,成为他敢与解放军对抗的底气。
【彭德怀的决心与马鸿逵的失策】
然而,马鸿逵的盘算在彭德怀的坚定决心前不堪一击。彭德怀早已洞悉局势,对宁夏的进攻部署周密,准备充分。
他洞悉马鸿逵的软肋,且明其军力难敌解放军。故马鸿逵妄图抵抗之际,彭德怀大军已整装待发,准备全面进攻。
马鸿逵表面自信,实则对宁夏防御心存忧虑。他已被蒋介石召至重庆,实际指挥权已移交次子马敦静。
然而,马敦静缺乏指挥大规模战役的经验与能力。彭德怀大军快速推进时,他束手无策,导致战局在数日之内急剧恶化。
【家业瓦解,亲信倒戈】
解放军攻势加剧,马鸿逵部迅速崩溃,三条防线相继失守,防守军心迅速瓦解。
此时,马鸿逵的兄长马鸿宾决定起义,马如龙等随后也宣布投诚。宁夏局势动荡,马鸿逵多年经营的基业濒临崩溃。
宁夏局势不可逆后,马鸿逵心生恐惧,自知已失利用价值。蒋介石召见时,他跪在面前,紧抱蒋双腿,恳求原谅。
蒋介石表面安抚马鸿逵,暗地却已筹划其逃台事宜。马鸿逵似见生机,携带巨资黄金,匆忙逃往台湾。
【台湾不如意,逃亡美国】
马鸿逵抵台后,未得安稳,如傅作义所预言。蒋介石对他有疑,指控其擅自逃离,致其生活困苦。最终,马鸿逵设法逃往美国,寻求新生。
马鸿逵抵达美国后未能如愿。他凭借多年积累的财富尝试经商,却因商业眼光不足,损失惨重。
连续挫败使马鸿逵沮丧,众多姨太太亦相继离去。尤令马鸿逵难以接受的是,五姨太邹德在美国与教授私通,且被他亲眼撞见。
【家庭破裂,父子反目】
马鸿逵遭此打击心力交瘁,儿子的背叛更令他绝望。马敦静因财产纠纷将父告上法庭,父子当庭争吵成为外界笑柄,昔日宁夏“土皇帝”风光尽失。
晚年马鸿逵悔悟路选错,闻堂兄马鸿宾起义后任宁夏省府副主席,反观自己孤居美小农场。对比之下,悔恨加深,然时已晚,回头路已无。
马鸿逵余生在美国度过,孤独落寞,远离故土。相较于堂兄马鸿宾的风光,他的结局充满讽刺,昔日权势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