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季,朝鲜战场寒风凛冽。志愿军战士在厚雪中历经激战,最终攻占了一处关键战略位置。
战士们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即在废弃敌军据点内发现两件奇异武器,喜悦之情尚未广泛传递。
志愿军战士们初见这两件武器,造型奇异,布满奇异按钮与刻度,彼此相视,皆不明所以。
消息传至指挥部,首长迅速认识到武器价值,当即决定,命人迅速将两件神秘武器运回国内,以供专家仿制。
这两件神秘武器到底是什么?
这一切源自那场激战。美军第24师匆忙南撤,意图返回大本营补给,但其撤退路径已被志愿军提前洞悉。
40军9连获任务,需深入敌后截断其退路。11月2日晚,战士们抵达坪峒,不料遭铁丝网阻拦去路。
天色昏暗,9连战士未发现铁丝网上的小铃铛。一名战士不慎触网,瞬间,铃铛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
夜深人静,这声音异常刺耳,瞬间惊扰了暗处埋伏的敌人。转瞬之间,敌人子弹如雨,战士们猝不及防,陷入激战。
“迅速掩蔽,留意火力!”连长高声命令。9连战士敏捷趴地,找掩体掩护。部分战士中弹倒下,多数及时隐蔽。敌枪声持续数分钟后骤停。
连长察觉此乃敌火暂歇之时,即刻下令战士们抢挖战壕。一夜苦战后,战壕竣工,但战士们疲惫不堪。连长遂决定,待天明后再行进攻。
358团3营战士赶到,未及休整即与9连会合,共商对敌策略。为提高作战效率,决定分兵两路:9连正面突击,3营侧翼包抄,形成夹击之势。
天色初明,志愿军发起行动。美军24师初未察其力,仅遣坦克队压制358团阵地。但随两面夹击推进,敌军渐陷困境。
此时,志愿军惊见敌军启用一种新型武器,由两人肩扛,火力猛烈。志愿军对此武器颇感兴趣,战士们决心击败敌人,并缴获这些先进装备。
志愿军猛攻下,美24师溃逃,未逃敌兵被俘。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战士山头清点战利品,发现两件新奇武器。
战士皱眉拿起一件武器端详:“这是什么?”它看似沉重,与常见装备迥异。战士们一时难辨其用途,但确信这是敌人对付他们的新式杀手锏。
战士们迅速上报了两件武器。师部随即派遣武器专家前来,经其细致检查后确认,这两件分别为美军新式的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众人闻之振奋。
此发现轰动极大,师部迅速上报高层。首长获悉,立即下令:务必尽快将武器运回国内军工厂仿制,不惜任何代价。
新型火箭筒送至沈阳52兵工厂,无后坐力炮送往重庆望江厂。两兵工厂接令后即刻投入仿制工作,毫不拖延。
然而,仿制过程颇为复杂。两种武器构造精密,技术人员费尽心力才掌握其原理。为应对材料短缺,他们采用替代品,并持续改进与试验。
1951年5月,沈阳52兵工厂历经数月努力,成功仿制新型火箭筒并量产。该武器迅速送往前线,助志愿军在战斗中击毁众多美军坦克,大幅提升其战斗力。
无后坐力炮因技术复杂,仿制进程放缓。重庆望江厂工人昼夜攻关,1952年实现量产,该武器送至朝鲜战场,成为志愿军摧毁敌重型装备的重要工具。
这两种武器投入使用后,威力巨大。敌军坦克和装甲车在志愿军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攻击下,优势尽失。志愿军凭借仿制武器,逐步掌控战场主动权。
此次战斗,志愿军击退美军进攻,缴获重要敌军武器并成功仿制,为后续抗美援朝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保障。
前方战士与后方工厂的紧密协作,助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赢得辉煌胜利。
有趣的是,志愿军展现出的仿制能力,令外国为之瞩目。
多国参展国际军展时,禁止中国代表团靠近先进武器展台,担忧技术被学。中国凭借卓越的学习仿制力,逐步迈向自主研发与创新之路。
志愿军能以弱胜强,转化敌先进武器为己用。这是中国军队的强大之处,中华民族因此屹立不倒。此后,中国军队的力量与智慧备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