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刚提拔成企业中层干部的粉丝发私信,说自己被单位大领导训斥了一顿。
他的领导贬低他说,你在做基层员工时,工作认真,态度踏实,成绩也不错,但没想到把你提拔成领导后,竟然不会干了。他管理的团队好像一盘散沙,一点凝聚力没有,负责的工作也马虎潦草。
这个网友说自己也知道当了领导后,角色应该相应转变,不该将重心和精力放在具体业务工作上,而应该学会管理。
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具体该管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才能管好。
我告诉这位网友,一个人有最底层员工提拔到领导职位后,要知道怎么做领导,自己闷头干肯定不合适了,作为管理者要通过个人的感召、能力、智慧和手感,让手下成员愿意听你指挥,冲锋陷阵。
至于管理到底要管什么,我总结了三点:管人、管事、管自己。
01 管人管人,首先得靠制度。制度是什么?就是规矩,是团队运行的“交通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作用很简单:约束底线。
它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公司规定迟到三次扣工资,这就是制度在起作用。
但问题来了,制度能管住人,但能管住心吗?显然不能。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光靠制度,顶多能让大家不犯错,但要想让大家全力以赴,还得靠点别的。
所以,制度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明确职责:谁该干什么,清清楚楚,避免扯皮。
规范行为:让大家的行为有个基本准则,不至于乱来。
提高效率:通过流程化、标准化,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降低风险:制度就像保险,虽然不能杜绝问题,但能减少损失。
但制度也有它的局限性。过于僵化的制度会扼杀创新,让员工变成只会按部就班的“机器人”。
所以,制度要灵活,要随着团队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02 管事
说完管人,咱们再来聊聊管事。管事靠什么?靠流程。
流程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做事的步骤和顺序。
比如,公司接了个大单子,从客户沟通到产品交付,中间有多少环节,每个环节谁负责,这就是流程。
流程的好处显而易见: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流程,资源分配更合理,避免浪费。
提高效率:标准化的流程能让工作更顺畅,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复。
保证质量:流程就像一条生产线,每个环节都有标准,确保最终的产品或服务不出问题。
促进协同:流程能把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串联起来,避免各自为战。
但流程也有它的局限性。过于复杂的流程会让员工觉得繁琐,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流程要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
举个例子,去年我有个客户,做海产品生意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但内部管理一团糟。各部门之间经常扯皮,效率低下。后来我们给他们做了流程优化,问题才得以解决。所以,流程的核心就是降低内耗,提升协同效率。
03 管自己
管人、管事都不难,难的是管自己。为什么?因为人最难认清的就是自己。
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优点,低估自己的缺点。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管理自己难在哪儿?
自我认知的难度:我们往往看不清自己,容易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
情绪的波动:管理者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如何在情绪波动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是个大挑战。
习惯的改变:改变习惯很难,但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新的角色和挑战。
压力的承受:管理者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保持积极心态,是个大问题。
那么,管理好自己对管理他人有什么意义呢?
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管理者是团队的榜样,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团队的信任和尊重。
提高个人威信:管理好自己,才能让团队成员心服口服。
做出更好的决策: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做出更客观、理性的决策。
更好地与他人沟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没那么玄乎,无非以下几点。
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找出不足。
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性。
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寻求反馈:主动向他人寻求反馈,了解自己的盲区。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持健康,才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写在最后
管理,说到底就是三件事:管人、管事、管自己。管人靠制度,管事靠流程,管自己靠本心。
制度可以借鉴,流程可以优化,但管自己,却是最难的部分。
因为管理自己,不仅需要智慧和毅力,还需要一颗有担当有温度的心。
所以,别再被那些高大上的管理理论忽悠了。
真正的管理,就是在这三件事上不断精进,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