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美好与现实相伴而生。
——青玖情感
寻找“纯爱战士”
原谅我有些落伍。或许是因为很少“刷”视频的缘故,我第一次听到“纯爱战士”这个词,还是从工作室小助理的口中。
小女孩一脸向往的跟我说,她的爱情理想,就是找一个“纯爱战士”一样的男孩谈恋爱。在我从多个渠道了解了“何为纯爱战士”之后,我将“纯爱战士”人群,定义为爱情里的理想主义者。
“纯爱战士”往往对爱情,存在着三大认知,即爱情完美主义、爱情理想主义,和爱情奉献主义。他们认为爱情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爱情的发生与延续,不应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身处糟糕的境地,人们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他们是爱情里的奉献者。自身甘愿为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付出自己的一切。
我们不得不说,“纯爱战士”确实人如其名,是爱情里的勇士。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为了爱情奉献一切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与“勇士”恋爱,你就会被保护成童话里的“公主”或者“王子”。
“纯爱战士”奉献一切的前提是,第一他们真的爱你,第二你要足够美好,能够给他们美好的爱情体验。
理想与现实
我们时常讽刺那些在爱情里表现得过于现实的人,我们称呼他们为“拜金女”、“普信男”、“扶弟魔”等等。
我们不认可他们对爱情标准的判断。认为将物质、美貌等与爱情直接挂靠的行为,是低级而不道德的。同时我们带着褒义的色彩,赞美着“纯爱战士”。可如果有人要求我们化身“纯爱战士”时,我们又会变得犹豫起来。
因为我们都知道,爱情虽然是感性的体验,但却离不开现实。过于理想化的爱情,无法存活于现实社会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爱情麦穗理论”,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柏拉图去麦田中寻找一根最大的麦穗拿回来。
柏拉图来到麦田后,看到每个麦穗都很大,当他想摘下一根回去时,又觉得前方可能有更大的麦穗,于是柏拉图在麦田中找了一整天,最终空手而回,他始终没有找到那根理想中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看着柏拉图狼狈的模样,淡然一笑,开口说道,这就是爱情!
心理学上的“爱情麦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抱着不凑合,不设限的想法,去追寻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纯爱”中的纯,可以是我们的坦然与坚持,却不应是对爱情必须完美的苛刻要求。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纯爱战士”,但不存在100%纯粹的“纯爱战士”。
立足于现实的爱情
爱情终究还是要归于现实的。毕竟我们爱的,就是一个现实中的人。而现实中的人,一定有着优点和缺点。Ta不会也不可能完美如童话。
现实的生活,三观的匹配,物质的基础等等,都是爱情萌发、成长的土壤。或许刹那的行动确实不要想太多。但长久的维系一段爱情,一定离不开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单纯的、不虚伪的“追爱人”,但不要做那个所谓的“纯爱战士”。
首先,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欲无求的人。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是有需求的。当我们努力地去爱一个人时,我们也是希望被爱的。我们有多爱别人,就有多么强烈的渴望被爱。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纯爱战士”是不存在的。
在爱别人的同时,控制自己付出的程度。当付出的程度降低,而对方给与我们同样的回馈,我们感受到的幸福反而会提高。同时,要客观的评价一段恋情,将现实的条件也综合性的考量进去。我们需要爱情,也需要面包,我们爱对方身上发光的长处,是否也能接受对方的短处。考虑过所有的一切,还能坦然相爱的,才是矢志不渝的真爱。
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做“爱的智者”,而不是“纯爱战士”!